■殷曉剛
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表演形式具有較為明顯的虛擬性,就戲曲行當來說,主要包括生、旦、凈、末、丑幾大行當,其中“丑”的排名最靠后。我本人2003年從無錫文化藝術學校錫劇班畢業(yè),進入無錫市錫劇院成為一名丑行演員,從事這行將近20 個年頭,參加了劇院幾十臺劇目的創(chuàng)排和演出,在舞臺上不斷地摸爬滾打,也算積累了一定的舞臺經驗和表演心得,在劇院的栽培和名家老師的悉心輔導下,慢慢地對丑角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領悟。在我看來,丑行作為戲曲表演中的一個重要行當,在戲曲表演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我從事的劇種是“錫劇”,錫劇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華東三大劇種”之一、享有“太湖一枝梅”之美譽,是無錫的地方劇種,以小生、花旦為主。我的大多數同學都選擇小生、花旦、青衣等行當,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主角夢”,而且臺上才子佳人、卿卿我我比較亮眼。而我卻另辟蹊徑,選擇了丑行,不可能每位演員都去當主角,作為配角的丑角也很重要、如果技藝深厚也很容易出彩。丑行其實并不丑,丑角無論是在妝容、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往往能夠起到烘托戲曲表演氛圍的重要作用,具有獨特的舞臺藝術魅力。作為一名青年錫劇演員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特別是丑行演員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把丑行繼承發(fā)揚好。
盡管丑行一直發(fā)揮著襯托主角的作用,屬于配角,但在我國民間卻一直流傳著“無丑不成戲”的說法,由此可見丑行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性。我們丑角往往在劇中都是配角,甘當綠葉、映襯紅花,我就好比一道美味的佳肴中的一種調料,用來調味的,放少了就沒有味道,放多了就乏味了,這就是“無丑不成戲”的意義所在吧!正是由于丑角的存在以及丑角的精彩演繹才能夠使得一出戲具備亮點與笑點,為整個戲曲表演加分。在中華戲曲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丑角表演往往帶有較為明顯的程式化特點。但從我自身經驗來看,丑角演員一般都會刻意避免程式化,而選擇以新穎的方式來進行角色的演繹。在傳統(tǒng)戲曲表演中,對丑角演員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丑角演員必須能文能武。在進行人物刻畫的時候,丑角往往要追求形神兼?zhèn)?,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上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塑造丑角應有的人物形象。
在中華戲曲百花園中,丑角戲有許多令人百看不厭的藝術珍品,正是因為丑角藝術是美的藝術,“丑中見美”“寓美于丑”的美學特征是戲曲丑角藝術的一大特色,有著豐富的美感力量和獨特的美學價值,丑角藝術完全有理由在戲曲這門綜合藝術中占據一席之地。其實,戲曲丑角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在西方戲劇作品中,丑角所扮演的都是愚蠢或丑惡的人物,由此產生的審美效果往往是辛辣的諷刺與尖銳的揭露,是“美”對“丑”的否定。而在中國戲曲藝術體系中,“丑”所體現的意蘊則恰恰超脫了生活中的“丑”的含義。無論從行當本身,還是行當藝術的體現方法和表現手法以及所要展現的內容,都體現出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丑角藝術遵循著對立統(tǒng)一的客觀規(guī)律。從我的實踐經驗來看,丑角的表演和程式動作一定要干凈,一定要美,寧可少做,也不要亂,那樣會弄巧成拙畫蛇添足的。丑角的動作都是小動作,就是范兒小,一定要和凈行有個反差,凈行演得要媚,丑行演出美的感覺就對了。丑角表演藝術,在舞臺上通過人物的塑造、通過唱念做打的程式表演,讓人們在觀賞外在的“美”與“丑”的體驗中,更深層次地去理解、感悟真正的“丑”與“美”,丑到極致恰是美的真諦,丑角藝術包含了如此豐富和深厚的審美哲理和意蘊。也正因如此,中國戲曲丑角不同于外國戲劇中的丑角,所扮演的人物不僅僅局限于愚蠢或丑惡的人物,而是由許多聰明和善良的人物構成。舉我飾演過的角色為例,《掃松》里的李旺、《貍貓換太子》里的范仲華等人物就是丑角的典型人物。李旺通過夸張的肢體動作和語氣神態(tài),塑造出一個不拘小節(jié)卻又至情至義的形象,讓觀眾印象深刻,以丑來凸顯“美”;而范仲華是一個叫花子,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小角色,但是為人至孝、深明大義,演員在表演時,注重通過言行的繪聲繪色、生動靈活來展示人物內心蘊藏的正能量和大情感,以“丑”來反襯“美”;錫劇《騙婚記》中的阿傻是一個天真無邪、傻得淳樸可愛的孩子,以“丑”來襯托“美”;還如《三岔口》中的劉利華屬于武丑,武藝高超、身懷絕技而性格滑稽,成為劇中的一大“亮點”,讓觀眾過目不忘。這種不單是停留在表面的丑化表演,而是要通過透過表面抵達揭示人物內心的深層次上,以丑的外在揭示美的內在,以丑的言行展示美的內涵,以強烈的反差彰顯人物性格。這幾出戲在觀眾戲迷心中印象很深刻,觀眾對這幾出戲也非常認可,前輩老師們在演繹這些角色時,耗費了很多心血,凝聚了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我在演出這幾出戲的時候,老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觀眾也給予了鼓勵和支持。
窺一斑而見全豹,從中也可看到中國戲曲丑角以“丑”演“丑”,以“丑”演“美”的獨特藝術審美價值,尤其是以“丑”演“美”。在舞臺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以“糊涂”來體現“不糊涂”,以傻里傻氣來體現聰明伶俐,以虛假夸張來體現真誠樸實等等,這種運用對立統(tǒng)一哲學規(guī)律在藝術中所產生的“美”使生活中不存在的“白鼻子”,這些生活中的丑陋形象,因舞臺表演藝術所產生的喜劇效果,成為人們喜愛的舞臺藝術美。這時,人們對舞臺上丑角的“丑”化打扮的表演,不是感到“丑”相反感到“美”,這就是丑角藝術的審美作用產生的,對觀眾的精神上的一種激發(fā)從而得到了另一種藝術“美”的享受。戲曲中的一些正面或反面人物,如果用其他行當來扮演,很難于淋漓盡致地把劇中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刻畫出來的。
在表現手段上,丑角藝術的審美作用一般通過兩種手段產生,一是以“美”化來贊美“美”,二是以“丑化”來達到“美化”。以“美化”來贊美“美”這一點不必詳述,在戲曲舞臺中一些俊扮形象,常以幽默、詼諧風趣的表演來體現,基本上屬于用正面表現手法。而以“丑化”來達到“美化”,這是丑角藝術中最具特色的表現方法,也有別于其他行當。最為明顯和突出的藝術手段,包括丑角在扮演反面人物,揭露反面人物的丑惡嘴臉,有直接正面體現和反襯體現的方法。在語言運用上,丑角行當有別于其他行當,要求更高,不但要口齒流利、字音清澈、吐字有力、落音合韻,還要表現人物身份、精神面貌,它還可以通過地方語言來科白,文辭韻律性強,表述風趣逗人,給予人們充分的語言“美”的享受。而在表演上更有特色,丑角表演向來有“動作小、小動作”之說,即運用幅度小,使人們感受到緊俏靈活、輕便敏捷的小巧玲瓏美。在人物塑造上,以“搖”來體現舉止輕狂,以“悍”來體現陰險狠毒,以“靈”體現靈活機敏,以“練”來體現老練通達,以“矮”來體現短小精悍,以“諧”體現幽默風趣等等。在觀看丑角的表演時,觀眾更多的是從輕松、歡樂中得到“美”的精神享受。以“丑”來表現“美”,而且“丑”得那么美、那么超脫,這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大特色,也是丑角藝術的一大貢獻,有著巨大的審美作用和豐富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