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馥蔓
揚琴又稱銅絲琴、蝴蝶琴、蝙蝠琴、扇面琴、打琴等等,是弦樂器中的擊弦樂器。它創(chuàng)始于波斯,流行于東亞、中亞、西亞、南亞、歐洲等。明朝末期傳入我國,最初是為曲藝伴奏,并形成多種流派。
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據(jù)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亞述、波斯等古代國家,流行著一種揚琴,名叫桑圖爾琴。明朝時期隨著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桑圖爾琴由波斯經(jīng)海路傳入我國,后來經(jīng)過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造,桑圖爾琴漸漸演化成為中國揚琴。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后來逐漸擴及閩、浙、江淮和中原地區(qū)。慢慢揚琴加入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的行列,如:在粵劇、潮劇、漢劇、閩劇、越劇和滬劇等地方戲曲音樂中,也都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清末以來,各地琴書多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揚州清曲、廣西文場、常德絲弦、四川琴書、河南琴書、山東琴書、榆林小曲等樂種、曲種。
“潺水鶯鳴,余音繞梁”是我個人對揚琴音色的理解。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揚琴在民族樂器中音域較為寬廣,是十二平均律樂器,與鋼琴同宗。揚琴的音色變化多樣,豐富多彩。低音區(qū)發(fā)音雄厚像一位穩(wěn)重的將軍。中音區(qū)柔婉像一位知性優(yōu)雅的女士;高音區(qū)清脆、明亮像清脆靈動的百靈鳥在歌唱。揚琴是一個面狀的樂器,它既可點也可線。同時揚琴又可以把點狀樂器(如:琵琶)和線狀樂器(如:二胡)串聯(lián)起來成為它們的橋梁。揚琴的音色具有鮮明的特色,它的音量宏大,延音悠長,可剛可柔;慢奏時,輕聲吟唱如江南的小橋流水,韻味十足、回味無窮??熳鄷r,鏗鏘有力如鐵血的將士馳騁疆場,正如那句“鐵騎突出刀槍鳴”般熱血沸騰。揚琴明亮靈動的音色,如北宋的詩人周彥邦的《片玉詞》那句“歌韻巧共泉聲,間雜琮琤玉”。揚琴豐富多彩的技法可以模仿多種多樣的樂器,如古箏、古琴、琵琶等等。揚琴的表現(xiàn)力非常廣泛,可以獨奏、伴奏、重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jīng)常充當(dāng)“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揚琴雖然很早便為各類曲藝伴奏,但是揚琴被加入我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昆曲的伴奏是在1970 年。是由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戴培德和許建敏等老藝術(shù)家開始嘗試首次運用揚琴加入昆曲樂隊伴奏,揚琴加入昆曲樂隊伴奏至今,才短短五十年左右。昆曲在傳統(tǒng)伴奏中是不需要用揚琴伴奏的,它的伴奏方式類同于京劇伴奏三大件,三百多年來一直由曲笛、曲笙與曲弦所組成,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逐步加入更多的樂器組成小型伴奏樂隊。受到中國民樂的發(fā)展及江南絲竹的影響,揚琴在昆曲曲調(diào)的表現(xiàn)中往往給人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揚琴的音色是非常有顆粒性的,這是揚琴的個性特點,但是在昆曲里便需要它弱化一點顆粒性,彈得綿柔一些,讓它的振動頻率在琴面上,融在樂隊里若有若無,并與琵琶共同作用,為琵琶增添延音潤色唱段。揚琴在昆曲的老藝術(shù)家們的研究探討下,每一首曲牌經(jīng)過細膩加工,反復(fù)錘煉。使同一類型的音型不斷起伏,悠揚動聽,每次出現(xiàn)都會有一種新鮮感,因為它每次都有新的變化,這種重復(fù)不是停滯,而是在進行,演奏上不要求粗獷紅火、過剛過猛,要有剛?cè)嵯酀?、清雅含蓄之特色,更富有濃厚的傳統(tǒng)絲竹韻味。
昆曲樂隊常以幾件樂器靈活地配合在一起,揚琴在昆曲伴奏中屬于彈撥組,彈撥組有三弦、琵琶、揚琴、中阮、大阮、古箏等。大家各自的墊腔里交錯,多年培養(yǎng)出共同的默契,大家在即興又符合音程軌跡中豐富唱段的長音、浪頭與旋律唱段;在音與音之間增添上下音與單竹八度音或者齊竹八度音提高旋律的音感。特別是喜樂、宴樂、神樂一類的曲牌尤其適合盡情發(fā)揮。演奏時以文場為主,加上色彩性的打擊樂器,并且因曲調(diào)的流暢而無阻滯,使人感到輕快、優(yōu)美、舒暢、悠揚,為其最大特點。演奏風(fēng)格上的精致細膩,使旋律更為婉轉(zhuǎn),富有古樸色彩。昆曲優(yōu)雅的聲腔,唯美的意境除了運用水磨腔的優(yōu)美唱段也離不開吹打曲牌配合。通常曲牌的運用是非常靈活有趣的,彈奏的速度根據(jù)情景可隨時的變快變慢與演員的情緒身段和此刻的表達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隨演員表達結(jié)束而隨時停止,沒有完全確定的結(jié)束小節(jié),一切隨著舞臺場地的大小不同和演員的情緒來決定,跟隨著演員明朗地表達出此時此刻要表達的情緒。
昆曲伴奏中的器樂(吹打)曲牌演奏,是為了渲染環(huán)境或者是烘托表演身段。通常昆曲常用的吹打曲調(diào),粗吹加細吹在內(nèi),共三十八曲。有舞樂、軍樂、喜樂、哀樂、宴樂、神樂六類。按照吹奏的形式分為粗吹和細吹兩種。粗吹主要以嗩吶為主,細吹以笛子為主,弦樂器及敲擊樂器為輔助。
揚琴主要在細吹里面增色。我在運用揚琴彈奏曲牌的時候在老藝術(shù)家的指導(dǎo)下,有一些感悟,以喜樂和哀樂為例:如彈奏哀樂《哭皇天》這首曲牌是一首常用于祭奠時的音樂,所以它墊腔時不宜過于華麗豐富。一定要三指持竹,運用手指輕勾琴竹和小腕子上下擺動帶動琴竹,觸琴鍵時不要太過干脆,使用軟音來彈奏。我會適度運用齊竹八度雙音,音量偏向于輕柔,彈奏時氣息下沉,音向下坐使其音與音之間藕斷絲連,表達出此曲的哀傷悲痛,幽怨纏綿。體現(xiàn)出角色在此刻的痛苦無力的氣氛與狀態(tài);在音樂的音向下走向時運用輪音技法,連續(xù)綿密聲音漸弱,呈現(xiàn)出哀痛嗚咽之聲。在此類型曲子增加墊音時一拍里我一般不會超過兩個音,適度豐富,同時我會用三度、四度、五度的和諧音程搭配主旋律,防止過于單調(diào)同時又豐富了音樂;彈奏喜樂時要快速擊打琴弦使其觸鍵短促,顆粒清晰具有跳躍輕快之感。如喜樂《漢東山》多用于拜賀之時,那么彈奏時除了跳躍的彈感還要加入豐富的墊腔,一拍里增添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墊音,如果速度較快時適度地運用和聲音程,遇到小附點節(jié)奏型時后面的音可以運用單手顫竹來增加跳躍感,或者是多數(shù)填音,如:四分音符一拍的小附點音是35,我們便可以彈成十六分音符的3235 或3335 或者3532 等等各種即興的彈法,充分展現(xiàn)曲目要表達的愉快歡樂喜慶之情,與演員此時此刻的表演充分融合在一起,向觀眾全面地展示視聽結(jié)合的快樂。除了我上述的喜樂哀樂技巧運用的對比,在其他器樂曲牌中還會運用到各種各樣的揚琴技法,如:反竹,反竹就是把琴竹180 度的反過來。反竹發(fā)出的聲音清脆悅耳,此時加上軟粘的演奏狀態(tài),可以刻畫出山澗泉水叮咚的風(fēng)格等。
揚琴的戲曲表現(xiàn)力非常的強大,可以solo、加花、加各類節(jié)奏型。在長音的時候可以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小附點、十六分音符等等一系列節(jié)奏型隨意組合搭配填補空白,這便是節(jié)奏型伴奏。昆曲伴奏雖然對技能要求不是非常的高,但是它需要你擁有靈活和快速反應(yīng)的大腦,因為要掌握戲曲中的即興的鑼鼓,在加花的時候要有預(yù)示感,要提前看好音樂的走向來加花,使音樂藕斷絲連、豐富多彩。在整體唱段或者音樂中,除了要精準地掌握演員的強弱,在同一個強度的旋律里,普遍可以根據(jù)音樂由低音到高音可以做小漸強;由高音往低音可以做小漸弱。還有如果遇到情緒高漲時單音的漸強已經(jīng)不足以表達此刻的激動時,及時從單音單竹轉(zhuǎn)換成八度雙音齊竹或者是音程和聲齊竹抬高手腕下落推進。在演奏時記錄好演員的腔格,因為揚琴的延音較長,所以一定要及時止音,保證樂隊整體的干脆利落。
揚琴在樂隊中,巧妙扮演了一個美麗可愛、活潑好動的角色,它能使整個小樂隊增加美感及動感,豐富了樂曲的旋律,在進行中運用“承上啟下”的特點,使人聽了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靈活之運用演奏,使整個彈撥樂渾然一體,這就是揚琴在樂隊伴奏中的特性與作用,也是現(xiàn)代昆曲樂隊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