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鳳
2023年6月18日,“軍嫂雜志社”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作者孔繁明發(fā)表于2023年第6期《軍嫂》雜志的《父親助我成“先生”》。經(jīng)雜志社推薦,當日“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也于首頁轉(zhuǎn)發(fā)了這篇文章,點擊量達60多萬。一時間,親友都為繁明點贊,“火爆”朋友圈……
3年前,我與繁明相識。微信聊天時,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知識淵博,特別是在儒家思想和傳統(tǒng)文化方面,他的認知和理解,有著我難以企及的高度。
我們雖在孔氏家族中輩分不同,卻是同年生人,且生日只相差10天。我們對于家風、家教有著相同的理念,對儒家思想和自然也有同樣的敬畏與尊崇。
很多時候,繁明按家族輩分喊我“老人家”,而我卻很想做他的學生,虛心向他請教,聆聽他指導。有段時間,我們聊天的話題,一直圍繞父親渴望他當“先生”的那份“執(zhí)念”——父愛在他成長路上的重要推助,時時會通過他渾厚的語音隔屏傳來。聽得多了,我便“要求”他:“把你的家事寫出來,把好家風傳播出去?!?/p>
繁明聽從我的建議,很快就把初稿交來。讀罷稿件,我提出建議:“你跟我聊天時的細節(jié)呢?寫情感稿,要接地氣,要講實話和家常話?!庇谑?,這位高校教授,像個小學生一樣,六度改稿。最后一稿,我通覽一遍,依然覺得欠缺溫度。情急之下,就把他與我之間的微信語音轉(zhuǎn)化成文字,一段段復制轉(zhuǎn)發(fā)給他,讓他自己理順整合,糅進文中。沒想到,這個笨辦法竟讓他“茅塞頓開”。成稿后,我建議他投給《軍嫂》雜志……
在編輯指導下,又經(jīng)幾番修改,稿件終于刊發(fā)。見刊后,我依然讀了一遍又一遍。在這篇文章里,繁明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只是用魯西南的鄉(xiāng)土韻味,以時時閃爍在他生命里的、奠定他人生底色的父愛為主線,用白描手法刻畫出父親高大偉岸的形象。而郁積心中已久的“忠孝不能兩全”的愧疚,也在字里行間得以充分釋放。
前不久,繁明出差廣州,我們得以首度線下相見。繁明是軍人,卻也有著孔家人獨有的儒雅和謙恭,身高一米九的大男人,竟然手捧鮮花前來見我這個同齡長輩,引得在場親朋一陣羨慕!
席間,提及那篇文章和《軍嫂》雜志,繁明再次動情地說,當年未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是扎在他心上15年的一根刺……如今,這根刺總算被拔掉了。
作為《軍嫂》雜志的一名忠實讀者,看到了很多真摯感人的文章,也由此結(jié)識了許多坦誠相見的文友——我越來越感到:最為難得是情真。
(作者為軍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