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隨著“非主流”英語文學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guān)注,非洲、東南亞等國家的英語文學也逐漸受到研究者們的青睞,這對于豐富英語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弗朗西斯科·西奧尼爾·何塞是菲律賓的國寶作家,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了幾十種語言。他大多取材于自己的家鄉(xiāng)羅薩萊斯,不僅僅是對文化、歷史和社會的反思,涉及身份認同、尋根等主題,還展現(xiàn)了菲律賓民族在殖民統(tǒng)治下頑強斗爭的真實畫面?!读骼苏摺肥呛稳?993年出版的作品,該作品以菲裔美國人巴迪尋根為主線,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流散:愛國者的主動流散、逃避者的被迫流散、原住民的本土流散和勇敢者的全球流散。
【關(guān)鍵詞】《流浪者》;流散文學;弗朗西斯科·西奧尼爾·何塞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1-0028-04
【項目基金】本文是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菲律賓英語文學研究”(項目編號:XSP22YBC341)的部分成果。
一、引語
弗朗西斯科·西奧尼爾·何塞(Francisco Sionil José),1924年12月3日出生于菲律賓邦阿西南的羅薩萊斯,是菲律賓著名的英文作家之一。他的童年是在羅薩萊斯的地方行政區(qū)卡布嘎哇度過的,這也是他開始寫作的地方,他的許多作品的故事背景都是來自家鄉(xiāng)。何塞是伊洛卡諾后裔,他的家族在他出生之前就移民到了邦阿西南。他的祖先為了逃離貧困,從伊洛科斯出發(fā),經(jīng)過圣達菲小道來到卡加延山谷。像許多移民家庭一樣,他們帶著畢生的財產(chǎn),舉家搬遷。
何塞·黎薩的生活和作品深刻地影響了弗朗西斯科·西奧尼爾·何塞的創(chuàng)作,他采用并整合了何塞·黎薩作品中的主題和人物,特別是五卷本的《羅薩萊斯五部曲》。在弗朗西斯科·西奧尼爾·何塞的整個職業(yè)生涯中,他通過文章傳播社會正義和正在改變的思想,以改善菲律賓普通家庭的生活。他是最受國際贊譽的菲律賓作家之一,獲得了很多獎項。其中,他有五部作品獲得了卡洛斯·帕蘭卡文學獎,即1959年的短篇小說《偷神者》、1979年的《Waywaya》、1980年的《火樹》、1981年的小說《群眾》和1979年的散文《菲律賓抵抗》。2001年,菲律賓政府授予他“國家文學藝術(shù)家”的稱號,以表彰他對菲律賓文學的杰出貢獻。他用英語寫作的作品已被翻譯成28種語言,包括韓語、印尼語、捷克語、俄語、拉脫維亞語、烏克蘭語、荷蘭語和中文等。
《流浪者》是何塞1993年出版的英文小說。Viajero是西班牙語,意思是“流浪者”或“旅行者”。該作品的文學主題是關(guān)于菲律賓人民對“社會正義和道德秩序”的不斷追求,描述了菲律賓人在歷史上的身體和精神之旅?!读骼苏摺返闹鹘鞘莻€孤兒,1945年,他被非裔美國陸軍上尉詹姆斯·瓦克(James Wack)收養(yǎng)并帶到美國。上尉給他取名為薩爾瓦多·德拉·拉扎(西班牙語名字,意為“菲律賓種族的救世主”),并親切地叫他巴迪(Buddy,音譯)。巴迪成了一個擁有西班牙名字的菲裔美國人。他是菲律賓僑民的第一首目擊者。
流散(diaspora)一詞源于希臘語,意思是“散開、傳播”,現(xiàn)在有多達十幾種不同的中文譯文,比如族裔散居、離散、飛散、大流散等。流散一詞自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以來,很多學者都試圖對其進行定義。雖各有側(cè)重,但是總體意思相差無幾。簡而言之,流散是指離開母體文化而在另一文化環(huán)境中生存,由此引起個體精神世界的文化沖突與抉擇,文化身份認同與追尋等一系列問題的文化現(xiàn)象[1]。那么,流散文學指就是在國家和文化間有跨界生存經(jīng)歷的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但有的學者指出,在這種異邦流散之外,還存在本土流散、殖民流散兩大重要流散類型。有些作家盡管未曾實現(xiàn)地域流散,卻長期生活在異邦文化的侵蝕中,其創(chuàng)作同樣具有身份焦慮、種族歧視、家園找尋和文化混雜等各種流散表征[2]。流散文學作為后殖民文學的一個分支,現(xiàn)在已成為各國文學研究的熱點。因此,運用流散文學的視角對《流浪者》進行解讀,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尋根和身份認同這一主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二、四種類型的流散
文學來源于生活,是表現(xiàn)人的生活經(jīng)歷的媒介。流散文學傳達的是家園概念,描述的是人們流散的故事??v觀弗朗西斯科·西奧尼爾·何塞的《流浪者》全文,筆者發(fā)現(xiàn)文中主要描述了四種類型的流散:愛國者的主動流散、逃避者的被迫流散、原住民的本土流散和勇敢者的全球流散。
(一)愛國者的主動流散
眾所周知,西班牙政府統(tǒng)治了菲律賓三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腐敗的西班牙政府官員濫用職權(quán),最突出的即為特權(quán)制度,菲律賓人民被當作奴隸對待,民不聊生。為了向菲律賓殖民國西班牙政府展現(xiàn)菲律賓人民的生存困境,有些愛國者主動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和國家。對國家的熱愛促使他們流亡海外,在國際舞臺上致力于改善人們生活條件,消除人權(quán)侵犯和腐敗。他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將菲律賓人民從西班牙殖民者的暴行中喚醒,幫助菲律賓人民從西班牙獲得個人和國家的自由。典型代表有何塞·黎薩(Jose Rizal)、馬塞洛·德爾皮拉爾(Marcelo H. Del Pilar)和格雷西亞諾·洛佩茲·哈因那(Graciano López Jaena)。他們被譽為菲律賓宣傳三巨頭,是西班牙改革運動的領(lǐng)袖。
在這三位愛國者中,格雷西亞諾·洛佩茲·哈因那是第一個到達西班牙的人,并開始了宣傳運動,他主張對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進行改革。正是宣傳運動最終導致了1896年在馬尼拉開始的菲律賓武裝革命。宣傳運動是菲律賓人民走向民族認同的關(guān)鍵一步[3]。
黎薩是菲律賓的民族英雄,被譽為菲律賓國父。黎薩為菲律賓民族獨立奔走呼號,為擺脫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縱情吶喊。他雖然沒有真正走上戰(zhàn)場,但他對敵人口誅筆伐,比刀劍更有力量。他創(chuàng)作的《起義者》和《不許犯我》揭露了殖民主義者“利用火槍和宗教給菲律賓人民造成的苦難”,描繪菲律賓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魯迅先生曾說,從這兩部作品中,人們可以聽到“復仇和反抗”的“愛國者的聲音”[4]。他喚醒了長期受外國殖民統(tǒng)治的民眾,他為了菲律賓人民的獨立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正如小說中所述,主人公巴迪是一個在西班牙讀研究生的菲律賓裔美國人,在與一位年輕美國耶穌會學者杰克神父交談時,他說: “在西班牙的流亡者中,黎薩是最重要的。他也是公認的領(lǐng)袖?!盵5]103通過閱讀西班牙的資料,巴迪對歷史、流亡和革命民族主義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認識到西班牙人的暴行已經(jīng)鐫刻在歷史上。
主人公巴迪最崇拜、最認同的一名流亡者就是英勇的馬塞洛·德爾皮拉爾。馬塞洛·德爾皮拉爾是菲律賓革命的宣傳者,他被譽為“菲律賓新聞之父”和“菲律賓共濟會之父”。他對改革失去了希望,更支持開展反對西班牙的革命。他試圖激發(fā)菲律賓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來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tǒng)治。1988年,馬塞洛·德爾皮拉爾因宗教迫害流散到西班牙,1896年因在巴塞羅那感染肺結(jié)核不治身亡。巴迪通過閱讀流亡者們的信件認識到,“德爾·皮拉爾生活在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的極度痛苦、極度孤獨和失望之中;事實上,在當時歐洲所有的流亡者中,他是最悲慘的人物。薩爾瓦多·德拉完全認同他,也只認同他”[5]114。
(二)逃避者的被迫流散
一些政府官員因為貪污腐敗、奢侈、殘暴,失去群眾的支持后不得不逃離自己的國家。最典型的代表是費迪南德·馬科斯,他在1965年至1986年擔任菲律賓總統(tǒng)。在新社會運動時期,他信奉“憲法權(quán)威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在1972年至1981年的戒嚴令下,他作為獨裁者統(tǒng)治并保留了他的大部分戒嚴令權(quán)力,直到1986年被罷免。馬科斯是20世紀最具爭議的領(lǐng)導人之一,他的統(tǒng)治臭名昭著。因主張經(jīng)濟和社會改革而上臺,在任期間以腐敗的裙帶資本主義和政治打壓的威權(quán)主義統(tǒng)治而聞名于世[6]。1986年,馬科斯政權(quán)被民眾起義所推翻,在大規(guī)模反對其統(tǒng)治的示威活動中他被迫逃往夏威夷。書中寫道,“馬科斯逃離了這個國家;他終于被推翻了,絕對被推翻了。人群中傳來了他從未聽到過的歡呼聲。”[5]223得知馬科斯最終逃往國外,人們比過年還開心。
(三)原住民的本土流散
這些人雖然沒有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沒有因為“空間位移”所造成的文化沖突、身份困境和家園找尋等問題,但由于殖民者推廣殖民語言、傳播宗教、實行種族隔離等各種殖民政策,導致他們有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在自己的國土被迫進入一種“流散”的文化語境[2]。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最終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他們被迫接受殖民國的語言,但是他們又無法完全拋棄本國語言;他們的文化嚴重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蝕,但他們又難以與傳統(tǒng)文化完全剝離,他們在自我身份認同方面充滿疑惑,焦躁不安。
在小說中,最典型的人物有皮普、朱尼爾、神父杰西。皮普是掙扎在社會邊緣的一員,他是一個私生子,這一身份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很大的陰影,讓他很自卑。被父親拋棄的痛苦比他人生中遭遇的任何其他苦難都讓他難受。當他最初到達馬尼拉時,他只是想滿足自己最本能的欲望,吃美食、交女朋友。但是當他認識了很多像自己一樣生活在邊緣的人后,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不再自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學會了同情和幫助社會底層的人們,最終開槍擊斃了敵人,成了真正的革命者。
巴迪在馬尼拉最窮的貧民窟地區(qū)通多與杰西神父談話后,他越發(fā)覺得整個通多都是腐爛和惡臭的海灣,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污水坑。杰西神父對他說:“這就是為什么會有革命的號召,這就是為什么今天我們數(shù)以百計的年輕人在山區(qū),在這個城市的深處,發(fā)動戰(zhàn)爭?!盵5]199巴迪還在朱尼爾的陪同下見證了馬尼拉的街頭抗議活動。巴迪在給妹妹的信中說,他經(jīng)歷了他的第一次示威游行,“一群農(nóng)民在馬拉坎南集會,要求科里正視土地問題,盡管在前一年的競選活動中,他曾承諾他會這樣做,但他沒有做到這一點”[5]241。在小說中,農(nóng)民們不但沒有見到科里,而且被士兵們開槍射擊,許多人被子彈擊中而死亡。這更加堅定了巴迪的信念,他意識到科里領(lǐng)導下的土地改革可能永遠不會實施。
(四)勇敢者的全球流散
有些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或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抑或是為了探尋自己的身份而離開祖國。在小說中,典型的人物有以弗拉基米爾為代表的菲律賓海外勞工和巴迪。菲律賓是全球主要勞務(wù)輸出國之一,在海外的勞工有一千多萬,主要從事服務(wù)業(yè)和基礎(chǔ)行業(yè)。菲律賓海外勞工給菲律賓帶來了極大的經(jīng)濟貢獻[7]。在小說中,巴迪遇到了在日本一家餐館工作的菲律賓廚師弗拉基米爾,他告訴巴迪:“我為什么來到這里,我的生活目的是什么?”“我一直在努力工作掙錢養(yǎng)活父母和自己,我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崇高而深刻的問題?!薄皩σ粋€人來說,沒有什么比挨餓更可恥的了。”[5]189這些菲律賓人帶著希望和夢想去國外工作,不僅工作環(huán)境惡劣,他們還經(jīng)常會遭受來自雇主的各種形式的虐待或打罵。但是,他們?yōu)榱烁玫纳?,為了留在菲律賓的家人,一直留在海外務(wù)工。盡管海外勞工也想家,可是家卻是回不去的遠方。對他們來說,他們寧愿忍受苦難、孤獨、疏離,也不愿待在一個貧窮、腐敗、墮落的國家里。
巴迪也是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而流散,但他的情況與海外勞工不一樣,他是美國公民,卻有著菲律賓夢。巴迪是一名孤兒,他被一位美國警官收留并于1945年帶到美國,給他取了個西班牙名字薩爾瓦多·德拉·拉扎,意為“菲律賓種族的救世主”,他成了擁有西班牙名字的菲裔美國人,身份非常復雜,這也是他對身份感到迷惑的一大原因。其實,他的養(yǎng)父為他提供了優(yōu)質(zhì)的教育,他過著相當舒適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快樂,他在美國找不到歸屬感,他總是思念自己的祖國。他一而再再而三問自己:“我是誰,我來自哪里?”巴迪反思了弗拉基米爾和他說的話,開始質(zhì)疑自己。雖然在經(jīng)濟和物質(zhì)上他都比較富足,事業(yè)有成,但是他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他感覺不到幸福,只覺得空虛。他渴望尋找真實的自我,尋找自己的根。當他讀到馬塞洛·德爾皮拉爾的信時,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像皮普一樣,巴迪開始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參與到農(nóng)民的日常生活中,對他們的遭遇表示同情,呼吁公平,試圖幫助他們。最后,當巴迪終于在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國找到安寧時,他感到心滿意足?!拔覀兯腥耍覀兌荚诹骼?,但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來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生活的全部。無盡的探尋。”[5]273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三、結(jié)語
菲律賓作家弗朗西斯科·西奧尼爾·何塞的作品《流浪者》以主人公巴迪尋根為主線,展現(xiàn)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流散:有以黎薩為代表的愛國者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流散他國甚至犧牲生命;有費迪南德·馬科斯這樣的官員,貪污腐敗、中飽私囊后逃往國外;有皮普這樣的有識之士,因為有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而被迫在自己的國土流散;還有弗拉基米爾這樣的菲律賓海外勞工,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美好生活,不惜在異國他鄉(xiāng)忍受虐待和欺辱。
參考文獻:
[1]東方古代流散文學及其特點[D/OL].[2022-12-10].https://wenku.baidu.com/view/0f46fa4d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c.html?_wkts_=1672386945309&bdQuery=%E6%B5%81%E6%95%A3%E6%96%87%E5%AD%A6%E7%9A%84%E5%AE%9A%E4%B9%89.
[2]朱振武,袁俊卿.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現(xiàn)實意義——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2019(07):135-158.
[3]The Free Dictionary[DB/OL].[2022-12-10].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Graciano+L%c3%b3pez+Jaena.
[4]360百科[DB/OL].(2017-12-26)[2022-12-10].https://baike.so.com/doc/1220507-1291012.html.
[5]Jose Sionil F.Viajero[M].Manila:Solidaridad Publishing House,1993.
[6]360百科[DB/OL].(2013-10-17)[2022-12-10]https://baike.so.com/doc/5742475-5955228.html.
[7]駐菲律賓經(jīng)商處.菲律賓海外勞務(wù)[R/OL].(2015-07-21)[2022-12-10]http://ph.mofcom.gov.cn/aarticle/law/200507/20050700184407.html.
作者簡介:
范英(1987-),女,邵陽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博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英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