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響水朝陽路老街的遺址,感到歷史是那么的遙遠,遠得幾乎無力去陳術。歷史又仿佛就在眼前,與一片片青石、一塊塊青磚對視,黛色的瓦片間一棵小草緩緩地伸出手掌,舉著生命的意象。凜冽的寒風從雙肩掠過,在我的耳畔低語呢喃著季節(jié)的萬般柔情。記得多少年前,從雙港方向乘小輪船來響水,站在船頭,遠遠就望見響水老街的一片青磚黛瓦粉墻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德路橋西拐彎處的張家大樓,更是鶴立雞群,那海派風格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多少年的冬去春來,多少年的隱忍與執(zhí)著,多少年的寂寞與守望,多少年的感情經歷,歷史在這里折斷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盤研磨著灰色的時光。刻在張家小樓墻上的壁畫在夕陽余暉中目送著一個又一個日子悲壯地離去。徳路橋這三個字和那一對石獅隱藏了多少無常世事滄桑,吞噬了多少惆悵與苦澀。
開山如黛,碧草如絲,潮漲潮落,周而復始。灌河的水在時間的磨礪中依舊保持著最初的純真,向著它該去的地方,不分晝夜地奔流不息。任何的榮辱興衰、時代變遷都似乎與它無關。由于通榆運河船閘口呈丫字型通向灌河的錯誤設計,使響水最具歷史風貌與文化底蘊的廻南北街被拆毀過半。又因河流改道使拐彎沖刷區(qū)移至老染漿坊、熙泉浴室、徳路橋一帶。僅兩三年過后,大自然即展現它無情的一面,老街附近房屋下泥土大部被流水淘空,大片房屋淪為危房,灌河堤只好重新加固改造建設,該老街危房全部拆遷。愁腸百結的是這門窗緊閉古色古香的危房、緘默不語的張家小樓。至此,朝陽路不復存在,廻南街尚在茍殘喘?,F存老街巷道違建雜亂無章,處于無序狀態(tài),讓人目不忍睹。愛情早已蒼老無語,數百年來,它在岸邊站成一座城市的標記,在浩渺的煙波中站成一個永不透露的承諾。它不需要被贊美,樸素得如蒼穹永恒的淡藍,或是那永不凋謝黛顏。它目睹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望著時光如落木蕭蕭而下,多少種命運,多少種凄涼,多少種難以言喻的無奈……閱盡世事滄桑,卻依然無法讓內心生出堅硬的老蠶之繭。
蘇北的黃浦江、故鄉(xiāng)的母親河——灌河,我們老家人稱為大潮河。因漲、落潮時水勢洶涌,水流湍急而得名。灌河是一條無節(jié)制閘的天然大河。神話傳說它是黃河母親在蘇北大地誕生的一個寵兒,渾濁的黃水就是母子倆的生動寫照。東西走向的灌河到了響水口卻拐彎向北浩蕩而去,似乎去尋找生養(yǎng)它的母親——黃河。據有關史料記載,響水口的先民們在最初考察建鎮(zhèn)選址時,無疑是極具智慧的。漲潮時逆流而上的河水,與落潮時順勢而下的河水,在這個拐彎處形成一個沖刷區(qū)。在陸運不發(fā)達的古代,水運占據著重要地位。因此在這"灣口"的地方選址是在情理之中。據傳言,響水口元代時己有人煙,稱此地為"明口",清乾隆年間因此地一吳姓中舉,又改叫"吳集",嘉慶四年改稱"響水口"至今。中清以后,尤其是太平天國時期,河南、山東捻軍突起,清政府南北漕運被切斷,響水口逐漸繁榮,承擔內地貨物經灌河口海運往北的任務。一時間各地客商紛至沓來,楫舟如云,各種服務業(yè)應運而生。這一時期,應是老響水口發(fā)展史上的最黃金時期。離開故鄉(xiāng)多年,故地重游,憑欄遠眺,心中既有對前塵往事的回憶,同時也生出一絲絲傷感與留念的情感回憶。于是寫下了《登望響水老街遺址》:"憶昔臨河筑小樓,與君品酒活元霄,自徑一去三十載,唯見老街廢墟留。鄉(xiāng)恩未報歸和遠,敢把閑情寄灌河。"而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沙礫一樣默默無聞的人卻終將成為煙塵,消散在天際。他們甚至沒有被遺忘的幸運。洶涌的灌河水在這古老的大地上日夜不停地流淌,而另一條隱秘的河流在歷史的掌心流淌!流淌!
夜幕降臨,大地灑銀。青苔葳蕤,石階濕滑,己有百年歷史的張家小樓遺址在月光的浸潤中泛起柔和的白光。河堤上冷清下來了,高大的楊樹繁密的枝條在冷風的撫摸下有了些許的靈動。新植的杉樹睜著慒懂無知的眼睛,渴求讀懂那一片片青石,一塊塊青磚黛瓦的神秘往事與深?的哲理。夜,讓一切變得更加真實起來,虛榮與貪婪、狹隘與偏見被月光和星星纖細的明亮刺破。誰會在月亮的注視中,俯身向下,去感悟一滴露水的清澈與柔弱?誰會在月光下斑駁的樹影與青草的氣息中去尋找大地的美好和恩澤?又有誰會站在老街的遺址上回憶仰視那些雕梁畫棟,鏤空花窗,在時光的長河遺韻中緬懷那些用辛苦的汗水、淚水、鮮血甚至用生命來創(chuàng)造歷史的平凡人?黑暗,也許更能接近神靈,在風中行走的靈魂尋找著懷念的人。面對這樣一幢幢古老的建筑,面對厚重的歷史文化,人們的敬畏與崇拜太少太少了。欲望的驅使、無限的擴張,響水老街這塊故土成為被世人遺忘的過往。人類是渺小的,不要說面對龐大的歷史與多変的世界,就是面對自己的命運,又有誰不是無力而脆弱的呢?也許,所有的真相都只是一個真相,生命終究只是落花流水,如秋草一般在涼風搖曳中哀怨地等待冬的到來,等待大地最后的寬容與慈悲的收留……人們在不斷追尋著歷史的真相,更加渴望探求到時間與空間的真相。這種探求本身就是一場失望之旅與無果而終。
在那繁忙的老街拆遷的日子里,來往如梭的卡車運走的不只是一堆堆的垃圾,更像是一個舊時代的廢墟。響水老街的韻味被粗野地撕碎,那曾經被日子壓得彎彎曲曲的街巷消失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鋼筋混凝土的高大叢林中。還有什么可以見證這條老街的歷史?時間失去了等待的耐心,記憶還來不及書寫,羽翼已豐滿的孩子們己展開飛翔的夢想。就連那滾滾東去的河水也被欲望的排泄物污染而發(fā)出難聞的氣味。挖掘機舉著強大的肩膀開路,推土機霸氣十足,一幢幢青磚黛瓦粉墻的房舍,轉眼變成一堆堆廢墟,一棵棵粗壯挺拔的大樹在電鋸的嘶叫聲中轟然倒下。一片片殘枝碎葉,一堆堆殘磚碎瓦被卡車轟鳴著運走。那轟鳴聲帶著勢不可擋的霸氣,帶著理直氣壯的勢氣,仿佛在為一個即將到來的新時代吹響進軍的號角。
離開老街不遠處的一條條街道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筑物都穿著文明進步的華麗外衣,仿佛在譏笑這條散發(fā)著歲月滄桑味道的響水朝陽路老街和那座幾經波折、幾經滄桑而轟然倒下的張家小樓。老街無聲,小樓無語。坐在它們身旁的老人干澀的眼神里蜷縮著欲言又止的憂傷。在他們內心,老街不僅是個符號,更是他們內心的家園。他們早已讀懂了老街上的每一塊青石、每一塊磚瓦,讀懂了歲月和滄桑。老街沒了,老街流逝的時光和歲月永遠銘刻在他們的生命里。多少年來,多少細碎的腳步越來越多地留在老街遺址河畔,多少細碎的心事留在了張家小樓拆遷后留下的蒼老痕跡的目光中。老街沒了,小樓沒了,我們只能用手中的筆叩開那緊閉的門窗,只有用我手中的筆走進那青磚黛瓦粉墻的建筑內部,去感受一顆古老而神奇憂郁的心。我只有站在寂寥的岸邊,聽潮水的嘆息聲,在那記憶的那幅灰暗的時光輪廓中,我看到了那奔騰的河水、逝去的時光,還有時光……
2019.2.18
作者簡歷:
李明春,筆名:鳴春,江蘇響水新太村人,1952年3月出生。大專,工程師。1970年從事文化宣傳工作,1986年仼響水縣礦山機械廠廠長。九十年代初到上海創(chuàng)業(yè)。喜歡讀書,愛好文學創(chuàng)作。曾在省、市級報刊發(fā)表文章數篇。退休后每天看書、寫作文章數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