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炤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guān)東軍突襲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東北軍在“不抵抗”命令下撤出東北,短短4個多月,128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
在東北的15.5萬正規(guī)軍和非正規(guī)軍,除遼寧的4萬多和吉林的數(shù)千軍隊撤回關(guān)內(nèi)外,大部分或投敵或被日軍殲滅,丟掉了大批武器裝備。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在沈陽城就丟掉了步槍10萬余支,機槍2800余挺,手槍2600余支,各種火炮600余門,迫擊炮2500余門,子彈1.8億余發(fā),炮彈50余萬發(fā),飛機265架,坦克12輛。
其中損失的機槍主要有:79捷克式輕機槍2000挺,17式輕機槍153挺,伯爾格羅式機槍412挺,13式65輕機槍48挺,騎兵機關(guān)槍55挺,大沽造馬克沁機槍14挺。損失的各種火炮主要有:14式37平射炮189門,14式77野炮147門,38式75野炮55門,13式75野炮13門,31式70毫米速射炮21門,29年造75毫米野炮15門,滬造75毫米75毫米山炮38門,31式75速射炮12門,俄式75山炮31門,俄式77野炮13門,克虜伯75野炮11門,意大利造野炮17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15門,湖北造57毫米山炮17門,金陵造37毫米山炮8門,100毫米克虜伯加農(nóng)炮2門。
另外,九一八事變中日軍在沈陽城繳獲東北軍各類老舊飛機中,能起飛的不超過50架(有一部分是專機和教練機),還有12輛輕型坦克,這都是一戰(zhàn)以后各國向中國傾銷的過時貨,其實際戰(zhàn)斗力有限。
雖然數(shù)量龐大,但日軍繳獲后用處不大,為什么呢?因為日軍的裝備與中國不一樣。日軍的單兵武器雖然有些并不比東北軍先進,但現(xiàn)代戰(zhàn)爭打的是體系。如日軍使用的子彈直徑大多數(shù)是65毫米的,而繳獲東北軍步槍和輕重機槍口徑大部分是79毫米的,日軍大多不能使用,繳獲的炮即使有一部分如14式37平射炮,38式75野炮,13式75野炮是仿制日本的武器,可以勉強拿來使用,但威力最大的147門14式77野炮是仿制奧地利的,無法融入到日軍體系。至于那些飛機、坦克,日軍用廢了就丟棄,這些武器在東北戰(zhàn)場對付東北軍和義勇軍時曾經(jīng)出現(xiàn),但時間不長就因為各類原因報廢而退出戰(zhàn)場。
不過這么多東西日軍也不會讓它們白白放在那里,常利用這些武器作為誘餌,收買一些民族敗類,讓其為虎作倀。具體流向有:一是少部分日軍自用;二是提供給一些甘心當(dāng)漢奸的軍閥使用,為他們組織和擴編部隊;三是被日軍用來拉攏一些土匪,擾亂社會秩序。
跟丟失武器相比,更糟的是東北兵工廠的淪陷。九一八事變后,東三省兵工廠被改名為“關(guān)東軍野戰(zhàn)兵器廠”,1932年,又被日方改名奉天造兵所株式會社,由偽滿洲國和日本財閥出資共建。擴建后,生產(chǎn)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奉天造兵所設(shè)備先進,侵華日軍的迫擊炮和擲彈筒基本全由奉天造兵所生產(chǎn)。奉天造兵所每月制造的武器,可以裝備日軍約1—2個旅團,這些武器給中國乃至整個同盟國陣營造成了嚴重后果。
(責(zé)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