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夕
最近這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大火,人們開始探究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guān)系。受到輿論影響,小香(化名)也開始反思自己與母親的關(guān)系。記憶中,她5 歲就學會了洗衣做飯,打掃房間。媽媽希望她完成自己年輕時跳芭蕾的夢想,小香沒有反抗,逐漸長成了大家都喜歡的那種“懂事的小孩”“父母貼心的小棉襖”。盡管她如此乖巧聽話,記憶中的母親仍然是挑剔的。對于母親,小香更像一個年齡大一點的朋友,需要小香在意她的感受,關(guān)心她,滿足她的期待,只要不順她的意,她就會表現(xiàn)得很受傷,小香還會為此內(nèi)疚,覺得自己不孝。
但如今33 歲的小香卻說:“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她剝奪了我的童年。”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父母好好照顧,反而需要去照顧父母的需要和感受,成為父母的“父母”。因為有些父母小時候也沒有獲得足夠的關(guān)心和關(guān)愛,個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終其一生都在試圖補上自己內(nèi)心的窟窿,便想從自己孩子身上獲得彌補。在一個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將自己放到一個救贖者的位置上,放棄了自己本該有的人生。因為孩子天生想要滿足父母,獲得喜愛。
當孩子長成大人,逐步要進入成人世界,去尋找自己的價值和天賦時,勢必要離開父母,因此產(chǎn)生的沖突常常給人的內(nèi)在帶來很多混亂。家庭治療師杰·海利說:“一個不能健康離家的孩子,是因為有一個放心不下的父母。”
為了照顧父母的需求,孩子往往不能安心地離開。當然,這種照顧并不是指物質(zhì)層面的照顧,而是內(nèi)在情感的照顧。這種關(guān)系是最具有破壞性的,因為事實上,孩子根本做不到滿足父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這也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但從家長到孩子,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于是時常在“告別”還是“留下”的選擇中來回搖擺,甚至爆發(fā)家庭沖突。
心理專家的建議是,孩子要帶著謙卑讓父母去經(jīng)歷自己的人生,不再背負父母的苦,謝謝父母把生命傳給自己,并從自己擁有的生命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人生。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充滿著愧疚感,但我們需要練習如何擁抱自己的愧疚感。因為,只有擁抱了愧疚感,你才不會再被它桎梏。
所以,請照顧好自己,聆聽自己內(nèi)在細小的聲音:在我的生命里,我最想創(chuàng)造的是什么。明白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照顧好自己,將療愈帶給自己。但我們也需要明白,我們無法去背負他人的命運,無法去承擔任何人的苦難。
當我們真正成長的時候,再去看自己的父母,也許就會體悟到,父母也有他們的傷痛,把這一份同理、慈悲帶到彼此的關(guān)系里,我們就會超越傷痛,從這里產(chǎn)生智慧的愛。但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與原生家庭的分離是成長非常重要的一步,敢于離開,便有了敢于做自己的勇氣,代表著我們能夠從原生家庭心智和個人獨特心智之間創(chuàng)造出一個空間,找到一種平衡。在這個空間里,我們將逐步找到自己并成為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