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志文 李震 左偉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一病區(qū),河南 安陽 455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科較為多見的疾病之一,多由外傷等直接暴力作用所致,或高處墜落傷、機器扭轉傷等間接暴力作用所為。該病常發(fā)生于高齡病人,其癥狀包括大腿腫脹、患肢疼痛、皮下淤血、患肢功能喪失,嚴重者可有血管、神經的損傷,或者產生劇痛和出血,早期可合并外傷性休克,需盡快就診治療主要通過手術來治療[1]。
目前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方案,臨床上較為多見的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anti 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PFNA)內固定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內固定術治療,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螺釘與螺旋刀和遠端鎖定固定后可達到抗旋轉、縮短以及分離的效果,使骨折部位加速預后,使患者可以早時間下床活動,避免因為長時間臥床而引起的深靜脈血栓、肺炎等并發(fā)癥[2]。但目前對于兩種方式的療效爭議較大[3]。
因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76 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兩種方案對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效果對比,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我院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11 月收治的76 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通過影像學證實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年齡>70 歲;患者未合并單側或者雙側偏癱;患者精神意志正常可配合治療。排除標準:患者合并腰間盤突出或者腰椎狹窄等腰椎疾??;患者資料不完整;患者合并其他影響正常活動能力的關節(jié)性疾病。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納入病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38),兩組一般資料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對比(n=38)
兩組術前均接受生化、血項、心臟以及肺功能全方位檢查,并未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將患者血壓穩(wěn)定在低于150/90 mmHg,血糖穩(wěn)定在低于9 mmol·L-1,同時對于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患者需要補充營養(yǎng),貧血患者需要糾正貧血。術前注射抗生素防止感染。在此基礎上,兩組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PFNA 內固定術。采用仰臥位,將檢測肢體外展,患肢和軀干以15°內收并固定,將前傾角校正,通過切口復位。在股骨大粗隆頂部行5 cm 縱行切口,沿著大粗隆頂點片外側開口,將主釘和螺旋刀片置入,螺旋刀頭在距離軟骨下骨10 mm,遠端進行靜力鎖定。隨后將切口充分清洗,隨著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實驗組給予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連續(xù)硬膜外神經阻滯或者全麻下進行,患者采用側臥位,以髖關節(jié)后側作為切口,將臀中肌轉子頂部的附著點保留。將關節(jié)囊打開,在小轉子上方1.0 cm處斜行截骨,盡可能將股骨距、大小轉子保留,隨后采用擴髓器從小到大開始擴髓,同時將髓腔內部的物質清理,將人工股骨頭假體柄和股骨體額狀面以14°試行前傾插入髓腔內,把大轉子骨折解剖復位,將大粗隆頂部作為標注物,觀察股骨頭中心和大粗隆頂部為一條水平線。將骨水泥注入髓腔內,按照試行的角度和長度插入人工股骨頭,隨后把大粗隆復位,同時固定于假體,并把小粗隆復位,或者以骨水泥替代股骨頸旁邊丟失的小骨塊,復位股骨頭后進行切口清洗,并將縫合軟組織依次縫合。
1.3.1 臨床指標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手術中的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數(shù)。
1.3.2 髖關節(jié)功能
分別于治療前和出院當天采用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評分對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分,其中評價的項目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關節(jié)活動度,100 分為總分,優(yōu):≥90 分;較好:≥80 分,<90 分;尚可:≥70,<80 分;差:<70 分。
1.3.3 生活質量
分別于治療前和出院當天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其中有角色、社會、軀體、認知等項目,該評分的總分為120分,≥100 分為優(yōu)秀,<100分,≥60 分為良好,<60 分為差。
1.3.4 不良反應
由相關醫(yī)護人員詳細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出現(xiàn)的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泌尿系統(tǒng)感染)/總例數(shù)×100%。
所有數(shù)據采用SPSS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D)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shù)明顯更短,術中出血量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2 臨床指標對比(±SD,n=38)
表2 臨床指標對比(±SD,n=38)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
治療前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和SF-36 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出院時,較于對照組,實驗組Harris 評分和SF-36 評分明顯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和生活質量對比(±SD,n=38)
表3 兩組髖關節(jié)功能和生活質量對比(±SD,n=38)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
相較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6.31%(10/38),實驗組5.26%(2/38)明顯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例(%),n=38)
臨床上常用PFNA 內固定術治療,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由于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較高[4]。因此本研究為此展開討論,為臨床的診治提供基礎。采用PFNA 內固定術通頭釘作為直徑式螺旋刀片,其抗螺旋以及加壓的效果顯著,在術中能夠自動完成,可提高內固定物的穩(wěn)定性,加速預后。由于老年人的體質特殊,多存在骨質疏松,并且骨質硬度較低,導致螺釘與骨組織的結合力降低。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shù)顯著更短,術中出血量顯著更低,表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有效縮量手術時間和術后休息時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加以長柄骨水泥可有效承受住人體負重時所遭受的軸向負荷,同時補充骨水泥也可以防止患者骨折部位出現(xiàn)嚴重塌陷,能夠幫助患者提前負重,促進生活質量的恢復[5]。
本研究表示,出院時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和SF-36 評分均升高,且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顯著更高,提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和生活質量[5]。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螺釘與螺旋刀和遠端鎖定固定后可達到抗旋轉、縮短以及分離的效果,使骨折部位加速預后,使患者可以早下床活動,避免因為長時間臥床而引起的深靜脈血栓、肺炎等并發(fā)癥[2]。
本研究表示,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實驗組顯著更低。骨水泥能夠增強局部骨質,改善患者骨質疏松的情況,同時患者早期的下床鍛煉,可使機體功能更快的恢復。本研究表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隨訪1 y 時Harris 評分和SF-36 評分顯著更高,表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于患者的預后效果更佳。本次研究采用對比性研究發(fā)現(xiàn),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臨床療效更佳,并展開隨訪發(fā)現(xiàn)對于患者預后的改善也更為明顯。但本次研究可能因為樣本量以及隨訪時間較短的因素,導致實驗存在一定偏差,因此以后應彌補此不足。
綜上所述,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早期恢復更加有利,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以及髖關節(jié)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同時預后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