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旭
(河南宏力醫(yī)院輸血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400)
在對危急重癥患者進行救治時,輸血已經(jīng)成為不可替代的操作[1]。但是,隨著輸血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也發(fā)現(xiàn)其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例如輸血后出現(xiàn)輸血感染、輸血不良反應等不良情況,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相關研究指出[3],輸血相容性檢查可有效降低患者輸血后出現(xiàn)相關不良反應的風險,可明顯提高患者輸血的安全性。因此,輸血前進行輸血相容性檢測至關重要,已成為確保輸血安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但丁琴麗[4]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輸血相容性檢測在對ⅠgG 及ⅠgM 性質(zhì)抗體進行檢測時,誤檢及漏檢率相對較多。
微柱凝膠法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輸血相容性檢測方式之一,在檢測ⅠgG 及ⅠgM 性質(zhì)抗體時存在明顯優(yōu)越性,并且具有血標本用量少、可長時間保存、敏感性較高、操作簡單方便以及結果觀察容易等特點,其在臨床應用中已經(jīng)取得廣泛認可[5]。近年來,臨床中發(fā)現(xiàn)運用微柱凝膠法對患者的血標本進行血型鑒定、交叉配血以及抗體篩查等檢測時,偶有弱凝集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產(chǎn)生影響,從而給輸血操作帶來一定安全隱患[6]。
基于此,作者將46 例采用微柱凝膠法進行ABO 血型鑒定、交叉配血以及抗體篩查試驗后表現(xiàn)為弱凝集的患者血標本納入研究,并進行相關處理后觀察血標本變化,以期為提高輸血相容性檢測的準確率提高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經(jīng)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2020 年9 月-2022 年12 月經(jīng)微柱凝膠法應用于ABO 血型鑒定、交叉配血以及抗體篩查試驗后表現(xiàn)為弱凝集的46 例患者血標本作為研究對象。46 例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21 例;年齡范圍為2~75 歲。其中ABO 血型檢測卡、抗人球蛋白檢測卡由長春博迅生物技術有現(xiàn)公司提供,ABO 反定型紅細胞、抗體篩檢細胞由長春博德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聚凝胺試劑、RhD 試劑均從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購買;抗A1 抗體、抗A 與抗B 單克隆的抗體血型、抗體鑒定譜細胞及抗H 抗體等試劑均從上海血液醫(yī)藥公司購買。
制備血標本 操作者抽取患者3~4mLEDTA鉀鹽抗凝全血,隨后將其緩慢注入試管并充分混合;將其放置于37℃水中20~30 min,可離心分離出血漿和紅細胞;取出紅細胞并將其配制成不同濃度(10 mL·L-1~40 mL·L-1)的懸液。
鑒定Rh、ABO 血型 將10μL 的紅細胞懸液(濃度為10 mL·L-1)分別加在A、B、D 及Ctrl 的凝膠卡上,離心處理10min 后,觀察結果。ABO 反定型檢測:將50 μL 血漿分別加入A1、B的凝膠卡上,隨后再將50 μL 的A1 細胞(濃度為10 mL·L-1)、B 細胞(濃度為10 mL·L-1)分別加在A1、B 的凝膠卡上,離心處理10 min 后,觀察結果。
抗體篩選 在凝膠卡上加入25 μL 的患者血漿,隨后再加入25 μL 的抗體篩選細胞,將其放置于37℃的環(huán)境中孵育15 min,進行離心處理10 min 后觀察結果。結果顯示為抗體篩選陽性的血標本,需選取譜細胞進一步鑒定抗體特異性。
交叉配血試驗 將受血者的血漿加至供血者的紅細胞懸液中進行主側(cè)配血;將受血者的紅細胞懸液加至供血者的血漿中進行次側(cè)配血,并將其置于37℃的環(huán)境中孵育15 min,并進行10 min的離心處理后,觀察結果。
抗人球蛋白試驗 對患者的紅細胞進行3 次洗滌處理后,配制成濃度為20 mL·L-1的懸液,隨后將其加至凝膠卡中,進行離心處理10 min 后判斷結果。
處理弱凝集血標本 對經(jīng)相關處理后顯示為弱凝集的患者血標本進行增加血清量或紅細胞、37℃洗滌紅細胞、兩次離心血清標本以及吸收放散試驗,隨后再使用間接抗人球蛋白法(Ⅰ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ⅠAT) 及鹽水法作對照檢測。
在對80 例患者的血標本進行微柱凝膠法檢測其輸血相容性后,凝集強度顯示為1+w~2+w中,有19 例(23.75%)ABO 血型的抗原性較弱,有7 例(8.75%)為ABO 亞血型,有9 例(11.25%)ABO 血型的抗體效價較低,有15 例(18.75%)纖維蛋白有所增高,有11 例(13.75%)高效價冷凝激素,有19 例(23.75%)自身免疫性抗體。見表1。
表1 46 例患者的血標本經(jīng)微柱凝膠法結果及影響原因
在對80 例患者的血標本進行微柱凝膠法檢測其輸血相容性中,出現(xiàn)55 例(68.75%)ABO 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出現(xiàn)25 例(31.25%)抗體篩選陽性。在交叉配血中出現(xiàn)不合的有 49 例(61.25%),其中包含28 例(57.14%)抗體篩選為陽性,包含21 例(42.86%)正反定型為不符合。見表1。
11 例(13.75%)高效價冷凝激素的血標本經(jīng)DAT 檢測后均顯示為抗C3d 陽性,19 例(23.75%)自身免疫性抗體的血標本經(jīng)DAT 檢測后均顯示為抗ⅠgG 陽性。詳見表1。
輸血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醫(yī)療技術之一,其在救治患者時起著關鍵作用;隨著輸血操作在臨床上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輸血安全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并受到業(yè)界關注[7]。WHO 早在2013 年指出,血液無比寶貴,是人類最為稀缺的資源[8]。因此,在輸血前進行輸血相容性檢測尤為重要。目前,關于輸血相容性的檢測方式主要包括凝聚胺法、微柱凝膠法以及食管抗球蛋白法等,其中微柱凝膠法是通過改變凝膠濃度以控制其間隙大小,確保期間的空間位阻,利用紅細胞及相關抗體的反應,采用低速離心處理后,觀察凝膠卡的情況判斷結果。相關研究證實[9],微柱凝膠法具有便于標準化、結果穩(wěn)定、重復性好、結果便于保存以及特異性高等特點,是臨床中應用較為普遍且有效的檢測方法。但朱潔好等人[10]在研究中指出,微柱凝膠法在進行相容性檢測時容易出現(xiàn)弱凝集現(xiàn)象,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產(chǎn)生影響。為了進一步驗證,作者將存在弱凝集現(xiàn)象的46 例患者血標本納入研究,并對血標本進行相關處理,以期為臨床輸血前檢測工作提供參考。
血標本經(jīng)微柱凝膠法處理后,采用以下方式觀察結果:若凝膠卡的上面或者中段出現(xiàn)凝集紅細胞,提示為陽性;在進行離心處理時,紅細胞(未與抗體發(fā)生結合)穿過凝膠間隙,出現(xiàn)在凝膠卡底部,提示為陰性;同時根據(jù)凝塊在凝膠卡上分布程度以多少來判定凝集強弱,其中在凝膠卡上出現(xiàn)上面的凝集帶,同時從中至下面由游離紅細胞形成條狀,提示為假凝集或者弱凝集,用1+~2+w表示。本研究結果顯示:80 例患者的血標本凝集強度顯示為1+w~2+w中,有19 例(23.75%)ABO 血型的抗原性較弱,有7 例(8.75%)為ABO亞血型,有9 例(11.25%)ABO 血型的抗體效價較低,有15 例(18.75%)纖維蛋白有所增高,有11 例(13.75%)高效價冷凝激素,有19 例(23.75%)自身免疫性抗體。隨后,對血標本進行增加血清量或紅細胞、37℃洗滌紅細胞、兩次離心血清標本以及吸收放散試驗后,可排除相關影響因素對弱凝集現(xiàn)象的干擾。
分析原因:其一,患者ABO 血型的抗原性較弱產(chǎn)生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的與后天獲得性,例如惡性腫瘤及急性白血病等引起的血型抗原性降低,從而引起患者的ABO 血型出現(xiàn)正反型不相符。張勇萍等人在ABO 疑難血型鑒定的應用研究中指出,將紅細胞懸液濃度增加,例如吸收放散試驗,可改善血型抗原減弱情況。其二,ABO 亞血型主要包括B(A)、A 亞型、A(B)及B 亞型等,其產(chǎn)生原因為A、B 基因位點發(fā)生突變,進而合成氨基酸相關序列出現(xiàn)變異。而相關血標本出現(xiàn)的血清學特點為:在對患者的血標本進行ABO 血型的正反定型時,A 抗原及抗A 抗體或者B 抗原及抗B 抗體出現(xiàn)凝集或為弱凝集,從而導致輸血相容性檢查的誤診,其中常把B 亞型或A 亞型錯判為O 型。其三,對患者的血標本進行ABO 血型的正反定型時,抗體效價丟失或者丟失、血型的抗體量出現(xiàn)合成不足,也會導致正反定型不相符的結果。相關研究已證實,置換血清或增加血清量,并將其置于4℃環(huán)境中反應15min,隨后進行離心處理,可改善抗體效價低引起的正反定型不相符。其四,患者的纖維蛋白出現(xiàn)增高會影響血標本的抗凝效果,致使多數(shù)紅細胞穿過凝膠間隙沉降至凝膠卡的下面。其五,7 例(15.22%)高效價冷凝激素的血標本經(jīng)DAT 檢測后均顯示為抗C3d 陽性。相關研究指出,高效價冷的自身抗體在體外條件并不高的時候,補體成分對紅細胞會出現(xiàn)致敏現(xiàn)象,從而出現(xiàn)DAT 及ⅠAT 陽性結果,但是相關陽性結果對體內(nèi)情況并沒有代表意義。梁路石等人指出,高效抗體-Ⅰ的患者若進行多次輸血可出現(xiàn)同種抗體的產(chǎn)生,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大鑒定抗體特異性的難度,并且當室溫效價≥32或者血標本的效價≥512 時可能導嚴重的輸血反應。因此,患者的血標本若出現(xiàn)增加的冷凝集效價,盡量避免進行輸血治療,必需使用時可選取洗滌的同型紅細胞,并放置于室溫內(nèi)確定復溫后在進行緩慢輸注。其六,F(xiàn)errer G 等人在一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發(fā)展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時MicroRNA 的表達研究中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可引起ⅠAT 陽性的患者血清中,經(jīng)常會存在自身抗體,引起自身紅細胞致敏或者被吸附,從而發(fā)生紅細胞凝集。遇到此類情況時,可利用吸收試驗將血清中的自身抗體去除,對同種抗體進行檢測后,對去除患者自體抗體的血清完成主側(cè)配血;同時將放散試驗應用于患者的紅細胞中,隨后完成次側(cè)配血。
綜上所述,ABO 血型的抗原性較弱、ABO 亞血型、ABO 血型的抗體效價較低、纖維蛋白有所增高以及自身免疫性抗體是影響微柱凝膠法發(fā)生弱凝集現(xiàn)象的相關因素;可在微柱凝膠法檢測前,通過增加血清量或紅細胞,37℃洗滌紅細胞,對血清標本離心兩次以及吸收放散試驗等處理,能有效排除上述因素對發(fā)生弱凝集現(xiàn)象的干擾。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血標本選取較少,在進行結果觀察時,可能存在偶然性,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