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順 王慶偉 朱文
(1. 河南省舞鋼市人民醫(yī)院外科,河南 平頂山 462500;2. 河南省鄭大一附院泌尿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屬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且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表現(xiàn)出不斷升高的顯著趨向[1,3]。研究報道,2015 年我國PCa 新發(fā)病例數(shù)、死亡病例數(shù)分別為60300 例、26600 例,預計至2023,新發(fā)病率可達35 萬[4]。經(jīng)尿道雙極等離子電切術(Transure thral plasma kinetic resection of prostate,PKRK)是臨床治療晚期PCa患者常用微創(chuàng)術式,具有術中出血少、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可有效去除病灶,改善患者病情,但對部分患者效果欠佳[5]。
研究指出,在PKRK 治療PCa 患者基礎上,通過輔助化療可進一步扼殺機體殘余腫瘤細胞,從而提升治療效果,改善病情及預后[6]。另有多項研究指出,化療藥物通常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亦會殺死機體正常細胞,從而影響免疫功能[7,8]。但在PKRK 治療晚期PCa 患者基礎上,聯(lián)合化療治療對機體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影響如何,臨床鮮有報道。
基于此,本研究收集我院60 例晚期PCa 患者,旨在探究PKRP 聯(lián)合化療應用價值。
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晚期PC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 例。
其中研究組年齡53~79 歲,平均65.87±4.71歲;病灶直徑:3.4~4.8 cm,平均4.11±0.12 cm;病程1~7 y,平均4.03±0.44 y。對照組年齡52~78歲,平均64.74±4.86 歲;病灶直徑:3.2~4.7 cm,平均4.16±0.13 cm;病程1~7 y,平均3.96±0.42 y。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PCa 診斷標準[9];經(jīng)B 超、前列腺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為Ⅳ期PCa;臨床資料完整;預計生存期>1 y;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4 ng·mL-1。
排除標準: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其他惡性腫瘤泌尿系統(tǒng)病癥者;自身血液、免疫等系統(tǒng)病癥者;既往手術治療史者;過敏體質者。
對照組接受PKRP 治療。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后,使患者處于膀胱截石位,使用雙極離子汽化電切鏡(電切功率160 W,電凝功率100 W)自尿道口置入后,明確病變位置手術區(qū)域(后尿道精阜、外括約肌、尿道、膀胱頸部、前列腺、膀胱等)及腫瘤情況,定位精阜,明確后尿道長度、側葉遠側與精阜關系及輸尿管間脊高度等,低壓持續(xù)沖洗(以生理鹽水進行),以環(huán)狀電極,自膀胱頸纖維環(huán)依次切除中葉、左側葉、右側葉至膀胱頸部,保留精阜,徹底止血,沖洗膀胱(以Ellik 沖洗器進行),留置三腔氣囊導尿管(F22 號Foley),持續(xù)沖洗膀胱。術后3 d,口服氟他胺(規(guī)格:0.25 g×30 片,ACTAⅤⅠS EAD,國藥準字號:H20181116),250 mg·次-1,Tid。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化療治療。術后1 d,取紫杉醇(規(guī)格:5 mL:30 mg,Hospira Australia Pty Ltd,國藥準字號:H20150350)80 mg·m-2,溶于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60 min 內完成靜滴,Qd,28 d 為1 療程,共3 療程。
1.3.1 總有效率
于治療3 m 后對患者進行評估。
完全緩解:血清PSA 水平復常,臨床癥狀消失;部分緩解:血清PSA 水平降低(較治療前)>75%,但未達到正常水平,臨床癥狀改善;病灶穩(wěn)定:血清PSA 水平降低(較治療前)50%~75%,臨床癥狀緩解;病灶進展:未及上述標準。緩解、完全緩解計入總有效率。
1.3.2 尿流動力學指標
治療前、治療后3 m 以超聲行尿流動力學檢測,包括殘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Ⅴ)、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MFR)。
1.3.3 腫瘤標志物指標
分別取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 靜脈血3 mL,3000 rpm 離心10 min 后分離上清,經(jīng)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xiàn)PSA)、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PSA 水平。
1.3.4 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
分別以抗凝管取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 靜脈血3 mL,以流式細胞儀(貝克曼,CytoFLEX)測定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 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水平,并計算CD4+/CD8+比值。
1.3.5 生存率
隨訪1 y,計算并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存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 Bartlett 方差齊性檢驗與 Kolmogorov-Smirnov 正態(tài)性檢驗,均確認具備方差齊性且近似服從正態(tài)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D)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P>0.05),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例(%),n=30)
治療后3 m,兩組PⅤB 均降低,MFR 均升高,且研究組PⅤB 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MFR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PVB、MFR 對比(±SD,n=30)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PVB、MFR 對比(±SD,n=30)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治療后3 m,兩組血清CEA、TPSA、PSA、FPSA 水平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 血清CEA、FPSA、TPSA、PSA 水平對比(±SD,n=30)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 血清CEA、FPSA、TPSA、PSA 水平對比(±SD,n=30)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治療后 3 m,兩組 CD3+、CD4+水平、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P<0.05),但兩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
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 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比(±SD,n=30)
表4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 m 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比(±SD,n=30)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
隨訪1 y,兩組均無失訪患者,其中研究組隨訪期間死亡1 例,1 y 生存率為96.67%(29/30),對照組隨訪期間死亡8 例,1 y 生存率為73.33%(22/30),研究組1 y 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
2=4.706,P=0.030)。
PCa 屬臨床常見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因此易被患者忽視,致使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進展為中晚期,治療難度增加[10]。
現(xiàn)階段,臨床針對PCa 患者主要通過PKRK治療為主,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縮小原發(fā)腫瘤體積,減少癌細胞數(shù)量,抑制疾病進展,緩解患者病情,提升生存率,但整體治療效果欠佳。有報道指出,PCa 作為雄激素依賴性腫瘤,當雄激素進至前列腺上皮細胞后,可逐漸轉變成雙氫睪酮,且具有高代謝活性特點,其能迅速結合癌細胞睪酮受體,促進癌細胞增殖,故維持雄激素低水平是治療晚期PCa 基礎及關鍵[11]。紫杉醇為紫杉類藥物家族一員,主要成分是四環(huán)二萜類化合物,其可通過抑制微管解聚,發(fā)揮顯著抗腫瘤作用[12]。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組治療后3 mPⅤB較對照組低,MFR 及1 y 生存率較對照組高,可見,在PKRP 治療晚期PCa 患者基礎上,配合化療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提升生存率。筆者分析其原因認為這是在于,通過PKRK 治療晚期PCa,可將病變組織切除,從而降低機體雄激素水平,再通過與紫杉醇聯(lián)合化療,進一步消滅殘余腫瘤細胞,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物活性,增強、維持手術治療效果。本研究數(shù)據(jù)還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63.33%與對照組43.67%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研究組總有效例數(shù)為19 例,而對照組僅13 例,筆者考慮,對比無差異原因可能與本研究選例較少有關,這亦是本研究不足之處,因此,后期需擴大樣本量作進一步分析。此外,血清CEA、TPSA、PSA、FPSA 均是與PCa密切關聯(lián)指標,其中CEA 在病情監(jiān)測、療效評價等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而TPSA、PSA、FPSA均為特異性腫瘤標志物,通過檢測其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程度[13]。本研究數(shù)據(jù)可見,治療后研究組血清CEA、TPSA、PSA、FPSA 水平均較對照組低,由此進一步證實,PKRP 配合紫杉醇化療的抗腫瘤效果。
T 淋巴細胞為機體多功能干細胞,亦是免疫系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T 淋巴細胞分化后,可發(fā)揮細胞免疫調節(jié)、細胞免疫等多種功能,其中CD3+可識別并轉導機體抗原活化信號;CD4+為體液免疫應答重要介質;CD8+屬一種對腫瘤細胞、病毒細胞具有殺傷能力的T 細胞,為機體抗腫瘤、抗病毒關鍵因子,其于PCa 患者機體均呈低表達狀態(tài),通過檢測其水平,可掌握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1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紫杉醇對晚期PCa 患者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發(fā)現(xiàn),兩組治療后CD3+、CD4+水平、CD4+/CD8+比值均升高,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在PKRP 治療晚期PCa 患者基礎上,配合紫杉醇化療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較小。筆者認為,這可能與紫杉醇為靶向能力強的化療藥物有關。
綜上,在PKRP 治療晚期PCa 患者基礎上,配合紫杉醇化療可進一步提升療及1 y 生存率、減少殘余尿量、提高最大尿流率,同時能進一步提升抗腫瘤效果,且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