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蘭 楊新燕 蔡秋梅 倪連紅
相比于西方國家, 在中國范圍內(nèi)進行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 一半及以上的外斜視患者可以通過融合機制控制正位, 此現(xiàn)象稱為間歇性外斜視[1]。由于對本病的自然病程和發(fā)生機制分析尚不明確, 目前外斜視需要接受手術(shù)治療, 但針對于臨床上的小角度間歇性外斜視, 尤其是在針對于集合不足型外斜視可以通過非手術(shù)治療而改善[2,3]。但考慮到其與中國間歇性外斜視手術(shù)所占比重在增加, 表明間歇性外斜視是最常見的斜視類型[4-6]。術(shù)后的進行適時的視功能康復訓練干預時間長短不同可能影響外斜視恢復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5 月收治的60 例間歇性外斜視術(shù)后小角度外斜視患者,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30 例。其中對照組男17 例, 女13 例;年齡10.0~27.0 歲, 平均年齡(14.15±4.29)歲。研究組男16 例, 女14 例;年齡10.0~25.0 歲, 平均年齡(13.96±3.6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間歇性外斜視診斷標準;接受手術(shù)治療;對于治療及康復訓練的依從性較高;雙眼裸眼視力或最佳矯正視力均≥0.8;有正常視網(wǎng)膜對應關(guān)系;可配合相關(guān)眼科檢查。排除標準:麻痹性外斜視或Kappa角所致假性外斜視;垂直斜視;高度近視、遠視或散光者;屈光參差>2.5 D;伴眼底和眼前節(jié)疾病者;既往有眼部手術(shù)史或斜視病史;眼球震顫以及調(diào)節(jié)/集合麻痹;患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或嚴重全身疾病無法配合檢查及訓練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配鏡治療, 由護理人員定期隨訪, 并接受短期(訓練1 周)視功能康復訓練, 研究組則接受長期(訓練4 周)視功能康復訓練, 視功能康復訓練內(nèi)容如下:①完善相關(guān)的基本健康教育, 并教導患者及其家屬, 注意培養(yǎng)患者開展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建立患者的聯(lián)系群, 在微信平臺上, 定期進行及時回訪, 有疑問及時解答;②患者每周來院, 進行相關(guān)的術(shù)后視力訓練, 于術(shù)后的14 d 后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并指導, 訓練時佩戴紅藍眼鏡, 按照視力訓練軟件(國家醫(yī)療保健器具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的操作指導下進行相應操作, 2 次/周, 20 min/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生活質(zhì)量評分、滿意度。采用馬氏桿法(Maddox)測定遠(5 m)和近(4 m)主觀斜視量;遮蓋患者單眼30 min 后采用三棱鏡和交替遮蓋的方式檢查遠(5 m)和近(4 m)客觀斜視量。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定則以簡明健康狀況調(diào)查量表(SF-36)評分量表作為標準, 總計6 個項目, 每個項目分值為0~100 分, 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相對應的生活質(zhì)量越好?;颊邔τ诳祻妥o理的滿意度判斷以醫(y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為判定標準, Cronbachsα 系數(shù)為0.88, 重測信度為 0.84, 分值0~100分, 其中0~40分為非常不滿意,41~59 分為不滿意, 60~69 分為基本滿意, 70~89 分為滿意, 90~100 分為非常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比較 訓練前, 兩組患者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 兩組患者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均低于訓練前, 且研究組患者近距客觀外斜視度(15.48±2.45)PD、遠距客觀外斜視度(12.58±3.41)PD、近距主觀外斜視度(9.47±1.36)PD、遠距主觀外斜視度(9.07±1.18)PD 均低于對照組的(17.78±2.56)、(15.23±4.63)、(13.99±1.58)、(11.60±1.20)PD,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比較(±s, PD)
表1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比較(±s, PD)
注:與本組訓練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訓練后比較, bP<0.05
組別例數(shù)時間客觀外斜視度主觀外斜視度近遠近遠研究組30訓練前20.31±3.1518.79±2.2316.48±2.2214.68±2.27訓練后 15.48±2.45ab 12.58±3.41ab 9.47±1.36ab 9.07±1.18ab t 6.6298.34814.74812.010 P<0.05<0.05<0.05<0.05對照組30訓練前20.04±3.1718.65±2.2716.49±2.2114.64±2.29訓練后 17.78±2.56a 15.23±4.63a 13.99±1.58a 11.60±1.20a t 3.0383.6335.0406.440 P<0.05<0.05<0.05<0.05 t訓練前組間0.3310.2410.0170.068 P訓練前組間>0.05>0.05>0.05>0.05 t訓練后組間3.5552.52411.8768.234 P訓練后組間<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訓練前, 兩組患者總體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 兩組患者總體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訓練前, 且研究組患者總體健康評分(94.01±3.92)分、精神健康評分(92.53±3.86)分、情感職能評分(94.21±3.06)分、生理職能評分(92.47±4.36)分、生理功能評分(93.87±4.18)分、社會功能評分(94.72±2.5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8.02±5.35)、(86.47±6.97)、(87.49±6.03)、(86.99±5.58)、(85.10±7.20)、(85.45±6.96)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訓練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訓練后比較, bP<0.05
組別例數(shù)時間總體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研究組30訓練前63.23±8.1672.93±6.2770.52±8.1768.78±7.2266.48±5.2771.76±8.33訓練后 94.01±3.92ab 92.53±3.86ab 94.21±3.06ab 92.47±4.36ab 93.87±4.18ab 94.72±2.51ab t 18.62314.58014.87315.38422.30314.455 P<0.05<0.05<0.05<0.05<0.05<0.05對照組30訓練前64.59±8.0773.66±8.8971.47±6.1969.09±6.2167.44±5.2972.67±9.15訓練后 88.02±5.35a 86.47±6.97a 87.49±6.03a 86.99±5.58a 85.10±7.20a 85.45±6.96a t 13.2546.21110.15411.74310.8266.089 P<0.05<0.05<0.05<0.05<0.05<0.05 t訓練前組間0.6490.3680.5080.1780.7040.403 P訓練前組間>0.05>0.05>0.05>0.05>0.05>0.05 t訓練后組間4.9474.1665.4434.2395.7706.862 P訓練后組間<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對康復訓練的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對康復訓練的總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康復訓練的滿意度比較[n(%)]
間歇性外斜視為目前眼科疾病的一種類型, 目前的疾病統(tǒng)計分析顯示, 發(fā)病人群多為6 個月~4 歲的兒童, 常于3~9 歲被發(fā)現(xiàn)[7]。表現(xiàn)為間歇性發(fā)作的顯性外斜視, 目前自然病程尚不明確, 臨床研究認為間歇性外斜視屬于進展性的疾病, 隨著疾病的進程發(fā)展患兒可能會逐步失去雙眼單視能力, 故其對視功能的影響也是動態(tài)的。外斜視的發(fā)生會產(chǎn)生單眼抑制, 隨著抑制加深, 立體視被破壞。因此要及時給予干預, 一般采用手術(shù)治療干預。患者經(jīng)術(shù)治療后其立體視功能不能完全恢復正常, 有部分患者術(shù)后會有一定的小角度外斜視, 而喪失雙眼單視能力, 因此需要及時干預。給予視功能康復訓練的配合可以促進間歇性外斜視術(shù)后小角度外斜視患者的視功能恢復, 有效的長期視功能康復訓練對視功能恢復具有促進作用, 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調(diào)節(jié)時間更為理想[8]。本研究中, 訓練后, 兩組患者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均低于訓練前, 且研究組患者近距客觀外斜視度(15.48±2.45)PD、遠距客觀外斜視度(12.58±3.41)PD、近距主觀外斜視度(9.47±1.36)PD、遠距主觀外斜視度(9.07±1.18)PD 均低于對照組的(17.78±2.56)、(15.23±4.63)、(13.99±1.58)、(11.60±1.20)PD,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兩組患者總體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訓練前, 且研究組患者總體健康評分(94.01±3.92)分、精神健康評分(92.53±3.86)分、情感職能評分(94.21±3.06)分、生理職能評分(92.47±4.36)分、生理功能評分(93.87±4.18)分、社會功能評分(94.72±2.5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8.02±5.35)、(86.47±6.97)、(87.49±6.03)、(86.99±5.58)、(85.10±7.20)、(85.45±6.96)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對康復訓練的總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間歇性外斜視術(shù)后小角度外斜視患者接受長期視功能康復訓練, 可改善近、遠距客觀外斜視度與主觀外斜視度, 提升術(shù)后2 個月的生活質(zhì)量,獲得了較高的滿意度, 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