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 李 瑤 王忠雪
(1.山東濟寧運河煤礦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濟寧 272055;2.山東科技大學資源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9)
我國地下水文地質環(huán)境復雜,礦井水害事故頻發(fā),阻礙著煤炭產業(yè)的發(fā)展。斷層活化突水事故在煤礦工作面底板突水事故中占比較高,對工作面安全生產及地表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巨大影響,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1-2]。斷層活化使得裂隙不斷發(fā)展,當覆巖裂隙與斷層大面積導通時,就會導致工作面發(fā)生突水災害[3]。合理留設防水煤柱是解決斷層活化突水問題的主要方案之一[4-5]。陽城煤礦1315 工作面位于兩斷層形成的地塹內,軌順及切眼鄰近DF53斷層、皮順鄰近FD105 斷層布設。使用FLAC3D數(shù)值模擬軟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研究在DF53 斷層落差不同情況下和在FD105、DF53 斷層留設不同煤柱寬度時,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周圍巖體的應力、塑性破壞規(guī)律,為斷層的煤柱留設寬度合理設計確定提供依據(jù),為今后礦井安全生產及礦井突水的治理提供參考。
1315 工作面主采煤層為3 煤,工作面標高為-490~-660 m,地 面 標 高+37.5~+39.8 m,工作面走向長460 m,傾斜寬139 m,煤巖層傾角22°~32°,平均27°左右,煤層厚度為7.20 m,屬于穩(wěn)定煤層。3 煤直接頂板為泥巖,中部相變?yōu)榉凵皫r,偶為碳質泥巖,大多以偽頂形式出現(xiàn),直接底板為泥巖或粉砂巖。1315 工作面與FD105和DF53 斷層相鄰,F(xiàn)D105 斷層傾角為70°,落差為0~10 m,DF53 斷層傾角為70°,落差為10~35 m,均為正斷層。DF53 對回采影響程度小,但是FD105 對回采影響程度較大。
根據(jù)研究目的,建立長寬高=700 m×450 m×400 m 數(shù)值模擬模型,選取工作面的推進方向為X 軸,工作面的傾斜方向為Y 軸,模型的豎直方向為Z 軸,具體網格劃分如圖1。對模型四周進行水平位移約束,底部邊界進行水平與垂直位移雙約束,模型頂部自由。對模型頂部未模擬的覆巖等效為均布荷載:q=∑γh=27 000×375=10.125 MPa。模型采用FLAC3D數(shù)值模擬軟件中的Mohr-Coulomb模型,主要巖層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見表1。模擬方案為固定FD105 斷層落差為10 m,設置DF53 斷層落差為10 m、20 m、35 m 對照組,研究當兩側斷層分別留設不同尺寸煤柱,采動對覆巖和斷層的影響。
圖1 模型網格劃分
在FD105、DF53 斷層留設不同煤柱寬度時,DF53 斷層落差分別為10 m、20 m、35 m 情況下,模擬分析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周圍巖體的應力、塑性破壞規(guī)律。
如圖2 所示,在斷層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DF53 斷層落差越大,煤柱寬度相同時正應力和剪應力均越小,這是由于斷層的阻隔作用且工作面在DF53 斷層的下盤。隨著兩斷層煤柱留設寬度不斷增大,正應力和剪應力整體呈現(xiàn)逐漸減小的趨勢,可以看出FD105 斷層處煤柱處于5 m、DF53 斷層處煤柱大于10 m 時,正應力整體變化緩慢,但當FD105 斷層處煤柱15 m 時正應力變化較大。最大主應力隨著煤柱寬度增大而逐漸減小,煤柱寬度越大斷層活化突水的危險性就越低。
圖2 不同寬度煤柱應力變化規(guī)律
以最不利情況即DF53 斷層落差為10 m 時進行分析。如圖3 所示,對于正應力,隨著保護煤柱的不斷擴大,卸壓區(qū)域不斷減小,對含水層的影響逐漸減小,直至幾乎不再波及。同時,采空區(qū)兩端由于煤壁的支承壓力作用產生兩個應力集中區(qū),該應力集中區(qū)呈現(xiàn)隨著煤柱的增大逐漸從兩側斷層向中間轉移的特征,由此可見斷層對于應力的阻隔作用十分明顯。
圖3 DF53 落差10 m 正應力變化云圖
如圖4 所示,對于剪應力,隨煤柱增大,剪應力在減小的同時,工作面兩端的應力集中區(qū)位置不同,且在兩斷層煤柱均較寬時,該應力升高區(qū)整體呈現(xiàn)中心對稱形狀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FD105 正的應力集中區(qū)位于煤層以下,負的應力集中區(qū)位于煤層以上,而DF53 斷層正負值剪應力集中區(qū)位置相反。隨著煤柱不斷增大,工作面兩端的應力集中區(qū)范圍逐漸向采空區(qū)中部傾斜,上下兩部分應力集中區(qū)域隨著煤柱的不斷增大,剪應力變小,向下對含水層影響變小,對斷層影響范圍逐漸減小,影響范圍約束在左右兩側斷層內。
圖4 DF53 落差10 m 剪應力變化云圖
圖5 為DF53 落差10 m 斷層留設不同寬度煤柱時塑性破壞圖,隨著斷層煤柱寬度變小,中間塑性區(qū)域逐漸相連接,塑性破壞區(qū)由“圓拱形”逐步過渡為“馬鞍形”,并最終變?yōu)椤爸胁狂R鞍、整體圓拱”形態(tài)。對于斷層破壞情況,直至煤柱均縮小到20 m 時,F(xiàn)D105 斷層仍未發(fā)生塑性破壞,DF53斷層受到影響較?。划敂鄬用褐鶎挾榷冀档椭?5 m或10 m 時,F(xiàn)D105 斷層也未發(fā)生塑性破壞,DF53斷層塑性破壞區(qū)有零星接觸。當FD105 斷層煤柱為10 m 或者5 m 時,DF53 斷層煤柱越小,塑性區(qū)貫通面積越大。
圖5 FD105&DF53 斷層不同寬度煤柱塑性破壞圖
DF53 斷層煤柱留設5 m 時,發(fā)生大面積貫通,可知DF53 斷層煤柱不能小于10 m。FD105 斷層煤柱降低至5 m 時,塑性區(qū)域開始主要集中于工作面一端,對FD105 斷層存在影響,F(xiàn)D105 斷層煤柱寬度留設5 m 可以確保安全。
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DF53 斷層落差越大,采動應力對斷層影響就越小,工作面越安全。
2)通過分析FD105 斷層及DF53 斷層煤柱縮短過程中工作面覆巖的應力場特征,隨著在兩斷層煤柱留設寬度不斷增大,正應力和剪應力呈現(xiàn)逐漸減小的趨勢。
3)煤柱均縮小到10 m 時,F(xiàn)D105 也未發(fā)生塑性破壞,DF53 有零星接觸。DF53 斷層煤柱留設5 m 時,發(fā)生大面積貫通。綜合可得:DF53 及FD105 斷層煤柱寬度分別約為10 m、5 m 時能實現(xiàn)工作面安全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