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永不落幕的城市景觀
每次見到武康大樓,以它的頂端為圓心的路口總是圍滿了注視它、拍攝它、依傍著它的人,且直徑越來越大、人數(shù)越來越多,那些路段時常到了深夜還在堵車。如果說淮海路是“最上?!钡臅r間之鏈,那么,武康大樓大概算是鏈條西段最耐看的“轉(zhuǎn)運珠”、永不落幕的城市景觀。
武康大樓優(yōu)雅超然,有著因歷經(jīng)世事而氣定神閑的優(yōu)雅氣質(zhì),既有舊時風華,又包容接納當下世俗煙火。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似一艘巨輪以30度斜角停泊在淮海中路、武康路、興國路、天平路、余慶路口,這個路口被譽為“西區(qū)五角場”,也是“魔都”真正的頂級街區(qū),位于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和“鄔達克生活圈”新華路街道的交界處。武康大樓所在區(qū)域是昔日法租界的核心,被戲稱為“梧桐區(qū)”,也是上海海拔最低的街區(qū),濃蔭密布、庭院深深,有著難以洞穿的深邃和耐人尋味的氣息,不是富在外,而是貴在內(nèi)。它的周邊看不到燈紅酒綠、火樹銀花,卻是繁華的3.0版,高階出塵、靜水深流,充滿了只有生活在這片區(qū)域的男女才懂得的趣味、矜持和暗語。它的底蘊和自信,得益于前幾代人的積累與沉淀,絕非可仿效的、速成的。
這一帶的餐廳、酒吧、咖啡館大都小而美,隱匿在弄堂或老洋房里,店招低調(diào),裝修別具格調(diào),常常需要穿過狹窄的過道,走過長長的樓梯,七彎八繞后方能到達。如果溫度適宜,坐在室外露臺上可以感受“最上?!钡娘L,伸手便能摘到梧桐樹葉。這樣的小店雖體量不大,眼界卻是國際化的,有些價格與當年《申江服務導報》的定位相仿——眼光比生活高一點,有些則深不可測。如果是正餐,常常沒有菜單,預訂時需要給店主一個人均標準。這些店的店主往往有著豐富且神奇的私人史,無論真實還是杜撰,常常涉及名人、政要與海外經(jīng)歷。
一幢現(xiàn)象級建筑
匈牙利著名建筑設計師鄔達克逃亡到上海時年僅25歲,一文不名,卻幸運地趕上了上海建筑營造的黃金時代。他在上海的近30年里設計的單體建筑逾100幢,其中有25個項目被列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武康大樓則是鄔達克在上海設計的第五個建筑。
武康大樓的走紅似乎就是這十年的事,人們?nèi)鐗舫跣寻汩_始將深情的目光投向這棟1924年由鄔達克設計、萬國儲蓄會所屬中國建業(yè)地產(chǎn)公司出資興建的傳奇建筑。隨著媒體傳播方式的轉(zhuǎn)變,它日益成為文青宇宙中心、持久的流量圣地,其周邊也逐漸形成獨特的馬路沿街生態(tài)。許多外地游客下了高鐵的首站就是武康大樓,其次才是外灘。
要想在能眺望武康大樓絕佳角度的上街沿找一塊立錐之地實屬不易,很多人一坐就是幾小時。有了些年資的人,心之所想皆是過往、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可以說,武康大樓是一幢現(xiàn)象級建筑,是一個集中了觀賞、休憩、聚會與地標意義的休閑空間,連帶著讓建筑底樓的商戶老麥咖啡館、大隱書局、紫羅蘭美發(fā)廳以及武康大樓對面的主題郵政所、源點廣場窨井蓋等都有了文藝貴氣的色彩。外觀和業(yè)態(tài)的升級迭代,也為武康大樓贏得了更多值得駐足的理由。
老麥咖啡館的任何角落都有懷舊大片的既視感。店內(nèi)價格較為合理,咖啡中規(guī)中矩,并不驚艷,但楓糖肉桂拿鐵是我的保留選項,因為任何加了肉桂的熱飲都令我有妥帖溫情的感覺。老麥拿鐵則加了姜汁,對于姜汁的嫻熟運用,有昔日法租界的水準。大隱書局除了書籍、雜志、文具,還售賣著名的美食文創(chuàng)——武康大樓雪糕以及大隱陳皮杯茶。武康大樓雪糕自不必說,大隱陳皮杯茶采用10年以上陳化的新會大紅茶枝柑皮,口感綿柔順滑,補益心脾,且“杯茶一體”的泡茶方法顛覆傳統(tǒng),置茶于底,并加了一層薄薄的過濾網(wǎng),飲用時能使茶水分離。大隱陳皮杯茶的誕生,既是新會陳皮與上海百年傳統(tǒng)的賡續(xù),也讓新會陳皮從“出名”到“出圈”,迅速拓展了消費場景,與武康大樓一起,有了恒久的意味。
上海最優(yōu)雅的轉(zhuǎn)角
20世紀20年代前后,上海建造了一大批現(xiàn)代化公寓,它們依地而建、形狀各異,武康大樓依楔狀地形而設計,樓身狹長似戰(zhàn)艦,屬于法國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公寓住宅,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在用地布局、戶型配置上都對早期的外廊式公寓有進一步的突破。大樓原名“諾曼底公寓”,后于195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為“武康大樓”。這座八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建筑高30余米,占地面積158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9800平方米。
1930年,武康大樓東側(cè)又建造了磚混結(jié)構(gòu)的五層副樓。可以說,武康大樓的每處門廊、轉(zhuǎn)角、窗楣、石欄都洋溢著古典主義風格和濃郁的法蘭西風情。1994年,武康大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武康大樓無疑是時髦的,100年前看是如此,我相信100年后也同樣如此。建造時對于轉(zhuǎn)角的圓弧形處理妥帖適宜,可謂“上海最優(yōu)雅的轉(zhuǎn)角”。在城市的景觀營造、生活方式與趣味的塑造,以及靈活多元的戶型配置方面,武康大樓都引領了上海摩登公寓的發(fā)展。
武康大樓鬧中取靜、格調(diào)高雅,早年的住戶多為上層外僑,以及外企或洋行管理人員和高級職員。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上海租界成了孤島,然而一大批左翼文藝家們卻將文藝推向繁榮。人民作家巴金在武康路的一棟老洋房里住了半個世紀,《巴金全集》中多次提到始創(chuàng)于1936年的“紫羅蘭美發(fā)廳”。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偉將大樓買下并入住。因新華影業(yè)和聯(lián)華影業(yè)都在附近,武康大樓底樓還設有咖啡館等公共空間,方便人們聚會、切磋,當時吸引了不少文化界、電影界人士在此居住,包括鄭君里、趙丹、王人美、葉淺予、秦怡、孫道臨、王文娟、孫叔衡等。
2021年,消失了20多年的“紫羅蘭美發(fā)廳”重回武康大樓底層,位置與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標注一致。如果那時有武康大樓丹麥酥,不知巴老是否會在理完發(fā)后買一個剛出爐的“武康大樓”帶回去?
名流如云的武康大樓見證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巨變和時代進程中不為人知的故事,它也是打開“武康路-安福路”街區(qū)名人故居、藝術(shù)院團、政要私邸、各國總領事館、洋房會所等城市歷史文脈的索引。作為以居住功能為主的街區(qū),“武康路-安福路”街區(qū)充分兼顧保留文化原真性和保護原住居民生活,形成了“可沉浸的街區(qū)、可閱讀的空間、可留戀的記憶、可珍藏的體驗”的全域式景區(qū),去年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名錄。
毫無疑問,武康大樓是“魔都”發(fā)展的時間線,它經(jīng)歷了“空中蜘蛛網(wǎng)”的拆除、外立面的修繕、初春梧桐的爆芽、深秋梧桐的葉落、專營古典音樂樂譜的元龍書店入駐……武康大樓的“人生”中但凡發(fā)生了點什么,全上海略有文藝心的男女老少都會前來打卡,認真又深情地記錄這艘“諾曼底巨輪”微妙的嬗變。在過去的一年里,我見過最安靜的武康大樓,也見過以最迅速且強大的氣勢復活的武康大樓,可以說,武康大樓是上海城市氛圍的晴雨表,敏感非常。
這座百年大樓高貴,卻是平民的“網(wǎng)紅”,欲說還休的故事感、渾然天成的高級感以及溫度與風度并存的伴隨感,賦予了武康大樓“人”的意涵。它承載了時代的變遷和曲折蜿蜒的城市記憶,使人們對上海的歸屬感不斷增強。人們對武康大樓的喜愛之深,只需用“3天之內(nèi)40多萬人流量”的數(shù)據(jù)就足以證明。“武康大樓雪糕”“武康大樓丹麥酥”和“武康清晨”“武康日落”香氛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層出不窮,也讓武康大樓成為海派都市典雅生活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