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菁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目標絕不僅局限在學生對樂理知識的理解接受,也不在于學生音樂技能的鍛煉培養(yǎng),更多的則是在于學生美感體驗的深化與音樂興趣的生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鑒賞教學是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的鑰匙。只有加強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創(chuàng)新優(yōu)化,把握住小學生這一成長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才能夠促進學生良好音樂學習習慣的生成,促使學生學會欣賞與感知音樂之美,生成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
音樂是極具思想性與抽象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對學生的想象力、感悟力有較高的教學要求[1]。這就意味著小學音樂教師在組織與開展音樂欣賞時,不能延續(xù)以往讓學生坐著聆聽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是要基于抽象音樂與直觀美術之間的藝術共通性,將音樂鑒賞與美術創(chuàng)作有機結合起來。以此,讓學生在體驗與感受音樂旋律、節(jié)奏、曲調的過程中,將自己所“看”到的美好畫面繪制于紙上,以此來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感受音樂之美,生成濃厚的音樂欣賞興趣。
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中,涉及到極為豐富的圖形譜,如旋律線譜、色彩圖像等。不僅能夠簡潔、明了地表示出音樂作品中曲調的音高變化,還能夠將音樂作品中節(jié)奏的快慢、疏密直觀展示出來,是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不可多得的有效手段。在聽畫結合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就可指導學生基于自身的音樂欣賞感受,將自己對音樂作品的印象以圖形譜的方式繪制出來。
例如,在《苗嶺的早晨》音樂欣賞課中,小學音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用線條繪制出歌曲的旋律線圖。首先,在第一段中以明朗清晰的旋律呈現(xiàn)了一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其次,在第二段中以明快熱烈的節(jié)奏表現(xiàn)了我國苗族人民的愉悅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在第三段中以明快活潑的旋律還原了布谷鳥在苗族山寨婉轉清脆的歌聲與百鳥呼應的景象。隨后,音樂再次緊縮,將苗寨的秀麗景色進行了再現(xiàn)。
在指導學生繪制此曲的旋律線圖時,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下行的粗線段來表示音樂曲調的走向,并在旋律上行時,用粗短線段階梯式上升的方式表現(xiàn)音樂的旋律;其次,在樂曲高潮時,則可用波浪線的方式呈現(xiàn)苗族人民的熱情;最后,在結尾處,則可用短劃線表達樂曲中布谷鳥婉轉清麗的歌聲與百鳥的呼應叫聲。然后用下行的粗短劃線還原第一段的音樂曲調,首尾呼應,學生對《苗嶺的早晨》一曲的音樂旋律與節(jié)奏便會形成更為全面的把握認知,對樂曲中所勾畫的苗寨景色也會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實現(xiàn)音樂感知與領悟水平的提升。
除此之外,小學音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繪制色塊圖的方式,將《豐收歌》中場景的變化以不同色塊的方式直觀呈現(xiàn)出來,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音樂欣賞體驗,促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作用下感知與理解音樂之美,得到音樂核心素養(yǎng)與藝術鑒賞水平的提升。
音樂雖是一種較為抽象的藝術形式,但作曲家與歌唱家往往會通過歌聲、旋律或曲調的方式將各種情境編織于音樂作品之中,以此為聽眾帶來更為豐富、形象的音樂欣賞感受。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就可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聆聽音樂過程中所看到的場景繪制下來,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理解能力,更好地激發(fā)與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
例如,在引導學生聆聽《美麗的喀納斯湖》時,教師就可鼓勵學生將自己閉眼聆聽時腦海中所呈現(xiàn)出的喀納斯湖春景圖,以鮮明的顏色繪制出來:翡翠般的湖面鑲嵌在青山之間,湖面中有著形狀各異的圖像。一艘快艇悠悠駛過湖面,留下了一條長長的“白色魚尾”。小鳥在湖面上盤旋鳴叫、湖邊鮮花極為茂盛、紅花綠草、青山綠水相得益彰,春天的氣息掠過湖面撲面而來。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去繪制各種形式的“喀納斯湖春景圖”,不但能夠使小學生的天性得到釋放,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熱情,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感悟能力也會在美術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中得到提升。
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所收錄的樂曲都極具節(jié)奏性[2]。這便能夠有效調動與激發(fā)學生隨樂而動的興趣。因此,為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小學音樂教師在組織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時,就要把握住小學音樂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將自己的身體視為樂器,隨著樂曲的旋律與節(jié)奏進行自由律動,使其天性在音樂作品的作用下得到釋放。
《一只鳥仔》是小學五年級音樂教學中極為詼諧生動的樂曲,全曲共有四樂句,每句四個小節(jié),節(jié)奏十分統(tǒng)一。這是一首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廣為流傳的兒歌,呈現(xiàn)了小鳥在森林中自由翱翔、幸福生活的景象。歌曲節(jié)奏感較強,學生在欣賞歌曲時,便會不由自主地跟隨音樂節(jié)奏、旋律舞動身體。對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天性,鼓勵學生隨著音樂模仿小鳥的神態(tài)、叫聲、動作自創(chuàng)舞蹈,將歌曲中貪玩小鳥在田野中玩耍、迷路后的焦急、與水雞相遇時的慶幸、與水雞結伴回家時的快樂以舞蹈動作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有效活躍小學音樂欣賞課堂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捉泥鰍》以音樂的形式為學生講述了一個孩童央求哥哥去田里捉泥鰍的故事。引導學生欣賞歌曲時,首先,教師可將歌詞與旋律進行分割,引導學生先解讀歌詞,并鼓勵學生根據(jù)歌詞創(chuàng)編故事,讓學生掌握用音樂講故事的方法。其次,鼓勵學生結合音樂旋律展開故事表演,讓他們將小孩子看到阿牛哥哥帶他捉泥鰍時的羨慕、央求自己哥哥帶自己去捉泥鰍時的懇求、哥哥與自己在田野里捉泥鰍時的快樂直觀演繹出來。最后,組織學生在故事表演中加入舞蹈,結合音樂演繹音樂劇。這樣,學生能夠實現(xiàn)對音樂情感、音樂節(jié)奏的深入把握,與音樂生成情感共鳴。
小學音樂作品極為多元、豐富。并且,許多音樂作品中也承載著極為深遠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單純聆聽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往往難以生成情感共鳴,其藝術鑒賞能力與感悟能力也無法得到切實的提升。因此,為有效規(guī)避此類音樂欣賞學習問題的再度發(fā)生,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中就可巧妙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音樂作品中的情、景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以此來為學生構建更為直觀、形象的音樂欣賞情境,讓學生在視聽結合中身臨其境感知與體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得到審美、情趣以及思想上的陶冶。
《藍色多瑙河》是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翰· 施特勞斯所創(chuàng)作的抒情樂曲,樂曲主要由一個引子、五個圓舞曲和一個尾聲組成的,每個部分所呈現(xiàn)的場景都有所不同。在視聽結合下的小學音樂欣賞課中,小學音樂教師就可巧妙應用多媒體設備的直觀、生動性為學生一一呈現(xiàn)不同景象。首先,在引子部分欣賞中,為學生展示日出景象:曙光照耀在大地上,萬物復蘇。其次,在五個圓舞曲欣賞中,則可根據(jù)各個舞曲的不同景色進行逐個呈現(xiàn)。在第一圓舞曲欣賞中,為學生展示多瑙河畔的美麗景色,讓學生直觀看到人們在大自然中翩翩起舞的場景;在第二圓舞曲欣賞中,為學生展示穿著鵝絨裙的姑娘們在阿爾卑斯山下歡快舞蹈的場景;在第三圓舞曲欣賞中,為學生展示微風拂過河面,河水動蕩,好似姑娘們在輕聲合唱;在第四圓舞曲欣賞中,為學生展示多瑙河畔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的場景,讓學生直接看到姑娘們興奮活潑、熱情奔放的動感舞姿;在第五圓舞曲中,則可為學生展示人們在多瑙河上無拘無束、無憂無慮游船的場景。最后,在尾聲熱烈歡騰的樂曲中,為學生展示夜色降臨的多瑙河景色,為學生留下無盡暢想。在情景交融、視聽結合的音樂欣賞過程中,實現(xiàn)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提升。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加入歌唱,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出音樂作品的主題、風格以及情緒,從而在升華學生音樂欣賞感受的同時,促使學生更為全面、深入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取得畫龍點睛的教學成果。
《外婆的澎湖灣》是一首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謠歌曲。曲調情緒極為活潑、歡快,歌詞也具有朗朗上口的特點。學生在聆聽歌曲時,便會不由自主地跟唱,并隨著歌詞中“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走進外婆的澎湖灣,感受漫步在沙灘的愉快的情緒。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歌曲時,就可從聽前范唱、聽中試唱、聽后哼唱三個小節(jié)入手,讓學生在一邊演唱一邊聆聽中更好地感知歌曲的內涵,感受歌曲中所蘊含的對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對美好家園的贊美之情。
首先,在聽前的示范演唱中,教師可以用尤克里里進行彈唱,將歌曲中清新秀麗、歡快活潑的情緒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愉快旋律的帶動與教師美妙歌聲的影響下走進外婆的澎湖灣,感受澎湖灣景色之美。其次,在聽中試唱中,教師則可根據(jù)學生的特長將學生合理劃分為演奏組、歌唱組以及舞蹈組等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發(fā)揮自己的才藝,展開歌曲創(chuàng)造性表達活動,使學生得到情緒的觸動與情感的深化,從而在提升學生音樂理解與感悟能力的同時,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力。最后,在課程結束后,鼓勵學生通過哼唱將歌曲的積極情緒進行延續(xù),讓學生在哼唱中感知與品味歌曲旋律之美,在音樂的影響下生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良好心態(tài)。
音樂總是會給人帶去無盡的遐想。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旺盛的年齡階段,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充分釋放學生的天性,鼓勵學生伴隨著音樂的旋律與節(jié)奏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更有助于音樂內涵、藝術情感的升華,對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同樣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駕馭著音樂的小船,暢游在藝術的海洋之中。
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百鳥朝鳳》這一經(jīng)典嗩吶樂曲時,教師就可在不告知學生樂曲題目的前提下,讓學生閉眼傾聽樂曲,讓學生隨著音樂的曲調展開想象。有的學生會想象出一群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畫面;有的學生會想象出百鳥跟隨領隊飛往南方的畫面;有的學生會想象著小鳥在森林中盤旋,尋找什么東西的畫面,等等。待學生展開合理聯(lián)想后,教師再為學生介紹作品,引導學生展開對音樂的二次鑒賞,開放與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以此來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欣賞水平在想象這一翅膀的作用下得到飛升,實現(xiàn)藝術審美視野的開闊。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欣賞往往會給學生帶去奇妙、不可思議的學習體驗。學生在聆聽音樂之聲的過程中,便會無意中感知到音樂之美,體會到音樂之樂,生成享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的欲望與熱情,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與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利用好音樂欣賞課程這一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音樂欣賞優(yōu)化教學策略,從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出發(fā),為學生打造靈動自然、趣味橫生的高效音樂欣賞課堂,以此來更好地喚醒學生對美、對藝術的追求,助力學生音樂素養(yǎng)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