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永昌
讀寫結合,即閱讀與寫作結合教育,或以讀促寫,或以寫促讀。傳統(tǒng)教學閱讀與寫作呈現(xiàn)獨立的兩個部分,導致學生難以將閱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寫作中,讀寫能力不強成為常態(tài)。讀寫結合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各自為營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改變,在結合教育中開辟了新空間,為全體語文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導向,如何發(fā)揮讀寫結合教育優(yōu)勢是現(xiàn)階段亟須研究的課題。
閱讀是學生積累知識的途徑,寫作是運用知識的途徑,讀寫結合教育則是促進學生的積累運用能力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閱讀與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兩大難點,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其中的語言表達技巧、藝術描寫手法等運用于寫作中,其寫作能力將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在寫作過程中,圍繞主題內容挖掘相關閱讀資源,在其中汲取有助于寫作的素材,其閱讀能力也會循序漸進地增強。基于閱讀與寫作的內在關聯(lián),讀寫結合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已是必然趨勢。
語文學科知識具有綜合性、靈活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化零為整。將零散化的知識點集中教學既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又能在系統(tǒng)化教育中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目標,可謂一舉兩得。閱讀與寫作作為語文教學中較難攻克的知識板塊,結合教育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彌補不同內容的教學空缺,完善教育架構,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2]。讀寫結合教育符合學科的教育屬性,與學科的基本特點相互協(xié)調,即讀寫結合教育可以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靈活,有助于凸顯學科的綜合性。
教育是一個動態(tài)化過程。為促進教育順應時代發(fā)展,國家教育部門會結合社會發(fā)展形勢定期出臺教育政策,確保教育工作滿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學習需求[3]。新課標要求教育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教師注重能力教育,這就意味著傳統(tǒng)以知識為主的教育狀態(tài)難以滿足現(xiàn)階段教育的需求,改革是必然趨勢。讀寫結合正是輔助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徑。在結合教育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的狀態(tài),而閱讀與寫作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讀寫能力提升的同時,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讀寫結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而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在讀寫結合教育中側重于教材知識,導致教育空間有所局限。對于小學生而言,讀寫結合必須嘗試向課外知識拓展,豐富學生的閱讀空間,為其提供廣泛的寫作思路,促進學生在讀寫過程中逐步提升。假設教師在讀寫結合教育中僅以教材知識為主,將會導致學生的閱讀受阻,有限的教材知識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而以閱讀為載體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或成為紙上談兵[4]。此外,語文知識具有綜合性特點,教材的主要教育方向是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能力,并非語文教學的全部,而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局限于教材知識,既違背了學科教育屬性,又難以充分發(fā)揮讀寫結合教育價值。
讀寫結合包括以讀促寫和以寫促讀。以讀促寫即以閱讀促進寫作,學生將在閱讀中積累的素材運用于寫作中;以寫促讀縮小了閱讀范圍,即學生結合寫作內容挖掘閱讀資源,整個過程具有寫作目的性。兩種結合教學方式各有側重,而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在讀寫結合中側重于前者,導致閱讀與寫作教學處于失衡狀態(tài)。究其原因,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并未充分厘清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讀寫結合教學未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出現(xiàn)教學目標不明確的情況[5]。對處于積累階段的小學生而言,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樣重要,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求,改善讀寫結合教育模式,優(yōu)化教育之路,方可促進學生在積累中不斷提升,在讀寫教學中全面發(fā)展。
讀寫結合包括閱讀與寫作,兩項內容結合教育應遵循學生的優(yōu)勢特長,如部分學生閱讀能力強,部分學生寫作能力強,在教學中應善于運用學生的優(yōu)勢特長彌補其教育短板。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側重于一體化教育模式,教學缺乏針對性。學生的需求有差異,教育只有嘗試填補學生的差異,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例如,寫作能力強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其以寫作思維審視閱讀,站在創(chuàng)作的角度分析文章主題思想、寫作結構等;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倡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站在讀者的角度分析文章,厘清創(chuàng)作思緒。而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并未結合學生的優(yōu)勢實施教學,導致讀寫結合教育的實效性不高。
群文閱讀是一種全新閱讀形式,即相同議題文章結合起來集中閱讀的一種方法,其閱讀效率遠比傳統(tǒng)單篇閱讀高。在讀寫結合中,教師應借助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豐富學生的閱讀空間,進而在同議題文章閱讀中扎實學生的寫作基礎。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挖掘更多這類文章,例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黃繼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相同議題文章集中閱讀有助于學生在求同存異中掌握其中內容,體會人物精神[6]。在閱讀的同時,鼓勵學生圍繞其中一個英雄展開創(chuàng)作,在這個英雄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實現(xiàn)敘述、描寫、情感相互結合。群文閱讀是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尤其是讀寫結合教育過程中。群文閱讀亦可豐富學生的寫作空間,是讀寫結合教育中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古詩詞時,為輔助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美,教師可嘗試將相同主題的詩詞集中起來,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進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創(chuàng)作。如古人通常以月亮承載思念、以秋季承載悲涼等,在這些基本創(chuàng)作技巧的掌握中,學生的詩詞創(chuàng)作興趣將會有效提升。興趣是讀寫的主要窗口,以興趣為支點實施教學無疑是促進教學目標有效落實的基本途徑。尤其是讀寫結合教育背景下,教師應重點研究群文閱讀方式,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閱歷視野,進而促進其寫作能力有效提升。
讀寫結合教育中,既要重視以讀促寫,又要重視以寫促讀,在雙向結合中促進學生讀寫能力有效提升。讀寫結合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斷開發(fā)與研究新穎的教育模式,筑牢教育堡壘。具體來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走好以寫促讀之路;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走好以讀促寫之路,確保讀寫充分結合。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習作:___________即景”時,教師可以嘗試以寫促讀教學,鼓勵學生圍繞主題閱讀寫景文章,縮小其閱讀范圍。在寫景文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同時還有記敘與描寫手法,積累有利于寫景文創(chuàng)作的素材,并將其即時運用于寫作中。相較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更具目的性,寫作針對性更強,文章質量或更高。以讀促寫則是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并不需要立刻寫作,而是多用于積累,如學生在課內外讀到優(yōu)美文章,將其中的詞句摘抄出來,或者學習其中的寫作結構,這一學習過程正凸顯了以讀促寫的價值。傳統(tǒng)教育側重于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稍顯單一,而以寫促讀恰好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短板,使得讀寫結合教育更加全面[7]。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育中,教師應不斷在反思中實踐,分析現(xiàn)階段讀寫結合教育中的缺陷與不足,進而在實踐教學中改進反思,確保讀寫結合教學質量實現(xiàn)穩(wěn)步上升。小學生處于積累知識的關鍵階段,讀寫能力尚未成熟,雙向結合可以最大化實現(xiàn)讀寫互補,是強化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因材施教就是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實施教學。對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注重以閱讀帶動寫作;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注重以寫作帶動閱讀,在個性化教學中提升讀寫教育效率。例如,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本單元以動物為主題,單元文章《母雞》《白鵝》《貓》均描寫動物,習作部分以“我的動物朋友”為題,教師應采用主題式教育。在主題教育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兩個部分:閱讀組與寫作組。閱讀組的教育任務是要求學生閱讀三篇文章,總結其中的記敘手法與描寫技巧,分析文章寫作結構,探索其中情感載體,整理優(yōu)美詞句等,在深入解讀文章的同時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思路;寫作組主要以作文題目切入,分析如何描寫自己的動物朋友。文章題目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動物,一是朋友。這就要求學生在敘事的過程中融入情感,彰顯“朋友”二字的意義。在解讀文章題目時,嘗試閱讀單元文章,分析不同文章的寫作技巧,將自己帶入作者,想象文章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內容。閱讀正是分析自己文章的一種形式。在兩個不同的教育任務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學習任務,自己決定是以讀促寫,還是以寫促讀,既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又在因材施教中提升了讀寫教育效率。在讀寫結合教育背景下,不同的教學模式無疑是給予了學生開發(fā)智力的空間,更是落實以生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徑。故此,在現(xiàn)階段的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界定教學方案,力求將讀寫教學目標有效落實。
小組合作既能拓展學生的讀寫思維,又能使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監(jiān)督中養(yǎng)成良好的讀寫習慣。讀寫結合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在課外閱讀中進一步拓展與延伸,課外閱讀則需要小組合作完成。小組合作可以輔助組內學生取長補短,提升自身讀寫能力。關于小組合作,可以將其規(guī)劃為課堂合作與課后合作兩種方式。課堂合作主要是線下討論,課后合作可以線上討論,相互分享學習經驗。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時,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討論活動,倡導學生在閱讀中續(xù)寫文章結局,在續(xù)寫中發(fā)揮想象,如鐵罐出土時奄奄一息,會對陶罐說些什么?又如陶罐與鐵罐各自代表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這樣的形象對于個人的生活具有哪些影響?在合作討論中開拓思維,為學生的深入理解與讀寫提供保障。線上合作可以結合課外閱讀內容展開,即教師結合教材學習內容為學生推薦相關書籍,促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提升自己的讀寫能力。一二年級學生可以閱讀繪本、童話等;三四年級學生可以閱讀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小古文等;五六年級學生則閱讀散文、小說等。在課外閱讀任務中,小組成員可以線上合作討論,分享閱讀經驗。與此同時,各小組應定期匯報讀寫成果,教師則結合學生的成果給予點評,輔助學生在課外讀寫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為提升其讀寫能力夯實基礎。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的評價鼓勵、小組的監(jiān)督是促進其養(yǎng)成讀寫習慣的關鍵。只有學生主動閱讀寫作,并將其視為學習的一部分,其讀寫能力才會潛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必要性有三:一則由于二者具備內在關聯(lián);二則因為讀寫結合符合語文學科教育屬性;三則因為讀寫結合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基本需求?,F(xiàn)階段,部分小學讀寫結合教育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如讀寫結合局限于教材、側重于以讀促寫教學、教育未實現(xiàn)因材施教等。為改善教學現(xiàn)狀,本文主要從群文閱讀、雙向結合、因材施教、小組合作四方面詳細論述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