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觀是馬克思思想體系的重要構成,蘊含著馬克思解放思想的價值關懷與終極追求。從現實的社會關系、個體所處的共同體雙重維度出發(f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對人及其所處社會關系的異化進行了深刻批判,系統(tǒng)勾勒了自由所表現出的現實性、階級性、歷史性的鮮明特征。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指明了自由的實現必須消滅私有制,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最終實現人的真正的自由與解放。
關鍵詞:馬克思;自由觀;共同體
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規(guī)范與秩序當中的,當行為者目的的實現受到阻礙時,自由就減少了。這就抓住了我們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概念,即行為者目的的實現不受任何限制,而對這種自由概念的解釋,各種自由觀之間仍紛爭不已。作為革命家、哲學家和人類學家,馬克思將實現人類解放作為自己的終極追求并堅持始終,而與之相伴、貫穿其中的,則是對自由概念的獨到認識。馬克思對自由的認識建立在對現實國家的考察以及市民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以處在社會關系之中的、現實的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離開了以往哲學家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tǒng)認識路線,將自由概念納入到現實社會生活和社會共同體當中加以考量。
一、馬克思自由觀的邏輯起點:“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馬克思認為所有的歷史不過是人的歷史,而決定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發(fā)展趨勢的則是人的生產活動和生產方式。因此,“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盵2]換言之,人的實踐活動不斷改造外在世界,外在世界同人逐漸統(tǒng)一,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使外在世界逐漸屬人化。同時,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在不斷形塑和制約著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在此基礎上,現實生產活動當中形成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等復雜的社會關系不斷豐富著人的本質特征,生成著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在對象化的社會關系當中得到展現和充實。由此,馬克思認為人不是單個原子式的孤立個體,其關于人的本質的考察構成了理解自由觀的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從社會關系中的人出發(fā)把握人的本質,將人視為在社會關系中不斷生成的、開放的存在,其關于自由的認識也是從社會關系當中的現實個體出發(fā)的,形成了與康德、黑格爾不同的理解思路。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當中指出“在最嚴格的意義上,亦即在先驗的意義上,這種獨立性就是自由”[3],把自由歸納為擺脫他治、擺脫經驗引起的欲望的自由。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當中指出:“具有拘束力的義務,只是對沒有規(guī)定性的主觀性或抽象的自由、和對自然意志的沖動或道德意志的沖動,才是一種限制。”[4]無論是康德還是黑格爾,他們都把自由視為一種先驗的、外在的必然性,而不是把自由視為屬人的、現實的、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當中的真實的自由。
自由是人在社會活動中按照自我意識行為的權限和范圍,是社會范圍內人與人交往的行為界限。自由不僅是屬人的,同時也需要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產生和展現。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對自由概念的討論必須要建立在現實的社會關系與社會活動之上,只有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把握自由的內在價值和本質,才能夠真正詮釋自由的內涵。換句話說,馬克思認為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一切精神活動的產品都是人思維的產物,根源于人們的物質交往和物質活動,也就是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生產中創(chuàng)造了以意識形態(tài)形式存在的上層建筑。因此,跳脫具體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抽象的理解自由,將自由訴諸于一個先驗的或空洞的必然概念無法正確理解其真正屬性。
從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理解自由,并不否認個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在現實中,人們所處的社會關系對個人能動性和自由的實現有著重要影響。社會關系的不同性質限制了個人自由可以實現的空間和框架,因為它們界定了人們的不同地位和他們在其中生活的條件。[5]從社會關系出發(fā),人的本質是由個人所屬的特定社會關系描述和反映的,以個人的社會互動為基礎,需要在個人的關系中對自由有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的理解。自由不僅是一個形式上的概念,也是在每個人的具體和實際社會關系中的反映。因此,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的本質在社會中的生成,基于社會關系的“自由”不是一種形式上的自由、一種固有的抽象物,而是根據現實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具體內容。這就要求對于自由的考察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而追求純粹理性的邏輯演繹。
二、馬克思自由觀的現實批判:“虛假的共同體”
在馬克思的思想脈絡中,獲得自由是實現解放的政治前提,實現解放是獲得自由的必要途徑,兩者相互交織,辯證統(tǒng)一。馬克思對自由的認識根植于對現存社會和社會關系的考察,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因此,馬克思轉向了對市民社會和社會共同體的考察,并試圖以此為基礎獲得對自由概念的現實認識。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指出,“所謂人權無非是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即脫離了人的本質和共同體的利己主義的人的權利。”[6]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導致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裂。國家本應該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實際上卻成為了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和代言,兩者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考察,批判了黑格爾的國家理念和自由觀念。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資本主義制度中“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7]每一個人都擁有競爭和追逐財富的權利和自由,即“主觀自由”,而國家作為公民的領域、“客觀自由”的領域,同樣也受制于道德法則、規(guī)范秩序。在這一條件下,“主觀自由”與“客觀自由”受到道德法則等一系列的限制,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內。
基于此種認識,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形態(tài)和自由概念進行了剖析和比較。在馬克思看來,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市民社會賦予人的自由僅僅是一種形式的自由,它遮蔽了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工人對資本及資本家的整體依賴。每個人都獲得了競爭和追逐財富的自由與權利,但每個人封鎖在對資本和外在的物的追求中無法自拔。對此,馬克思認為這種“自由”概念僅僅是一種法權式的觀念,而這種法權形式的自由更多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現存秩序,是有限度、有范圍的自由而不是普遍的自由。
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討論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關系,揭示了馬克思對自由觀念的認識。針對鮑威爾的觀點,即猶太人被社會壓迫的原因在于宗教,只有克服自己的宗教,他們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并加以批判。馬克思認為在實現政治解放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猶太人擁有信教或不信教的權利,但政治解放不是人的解放,只是一種有限度的解放。一方面,政治解放把人從宗教和封建社會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得每一個人成為抽象的“公民”。另一方面,政治解放使人陷入物化的狀態(tài),變成了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建立在個人基礎之上的社會共同體也成為了同個人相矛盾、抵觸的社會力量,成為了異己力量的“虛假的共同體”。在這樣的“虛假共同體”當中,人與人的關系不是相互聯結的,而是相互矛盾、相互抵觸的,是工具性的、功利性的。
因此,在馬克思看來,物化的社會關系限制著人的真正自由。個體只具有追求外物的自由而不具有追求個體本質的自由,即在這種“虛假共同體”當中的自由是抽象的、形式的、虛假的而不是具體的、現實的、真實的。真正的自由是集體成員對功利性的社會關系的徹底揚棄,而現存于“虛假共同體”當中的生產關系、人與人的交往關系等所形成的一系列社會關系的總和也逐漸同外在的物的屬性相關,喪失了社會關系當中的屬人性。“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盵8]只有超越了政治解放,消除了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對立,人同人的社會關系才能夠由相互抵觸轉變?yōu)橄嗷ヂ摻Y的社會關系,才能打破“虛假共同體”的幻象從而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
三、馬克思自由觀的終極追求:“自由人的聯合體”
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考察,馬克思發(fā)現只有通過社會革命和社會解放,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社會關系,特別是作為市民社會基礎的私有財產,才能摧毀市民社會,打破資本對人的統(tǒng)治邏輯,消除奴隸制和壓迫,促進人類的普遍自由。[9]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試圖從最為根本的共同體關系和社會關系入手,即生產關系,打破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對立,從而構建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實現人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馬克思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最為核心的兩個要素,即勞動和私有財產。正是由于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的存在,勞動從確證人本質力量的角色轉變?yōu)榱恕巴讼鄶硨Φ牧α俊薄趧愚D變?yōu)楫惢瘎趧?,并在生產過程當中使人逐漸遠離自己的勞動產品和類本質。
在對勞動和私有財產的考察之后,馬克思揭露出市民社會中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異化的根源,只有在超越了必然王國的基礎之上,即超越了私有制的基礎之上,個體才能夠真正地走入一個全新的自由王國。作為對必然王國的超越,自由王國是對勞動作為生存手段的超越。對于勞動者而言,這是個體本質力量的彰顯與作為目的本身的人本身的能力的發(fā)展。而在這樣一個領域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生產關系等等多種社會關系由于“個人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的消除而逐漸理性化、和諧化。
在廢除私有制、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將發(fā)生根本變化,從基于價值交換和強制分工的外部沖突轉變?yōu)橄嗷タ隙ǖ年P系的內部整合。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將消失,個人不與國家和市民社會分離,而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肯定來實現他的社會存在。馬克思認為,只有在這種新的社會關系中,自由才能被理解為一個整體,個人和普遍的自由才能真正融入社會。換句話說,只有當個人不再是異化的人,社會不再是異化的社會,而是超越人的異化與社會的異化,當個人在社會的經驗生活中肯定自己的基本力量時,個人才能真正獲得自由,人類才能真正實現解放。
四、結語
在馬克思自由觀的邏輯建構過程中,社會關系是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也是馬克思自由觀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馬克思始終將社會關系作為理解自由的重要維度,從現實的社會關系出發(fā)來把握自由與人的統(tǒng)一。自由作為一種屬人的概念,不能夠脫離現實的人和社會關系去抽象的理解。馬克思通過對于現實社會的考察,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提供了現實路徑,從而使得馬克思自由觀擁有了現實的對象和基礎。在此,自由概念作為一個整體被放入了社會生活之中。自由不是個人范圍內狹隘的自由,它既包含了個人的自由同時也包含了人與人在社會關系當中的積極的自由。只有把自由概念放在社會關系當中來理解,我們才能夠完整的理解自由概念的全貌,把握住自由概念的現實基礎。正因如此,只有在實現物質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變革的基礎之上,人與人的聯結構成的社會共同體才能夠由“虛假共同體”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從而真正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之中實現“自由與解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34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340頁。
[3][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韓水法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第29頁。
[4][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第149頁。
[5]于永成,黃其洪:《市民社會批判視閾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研究》,[J]《教學與研究》2019(06):22-3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7頁。
[7][英]史蒂文·盧克斯:《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袁聚錄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7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4頁。
[9]于永成,黃其洪:《市民社會批判視閾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研究》[J].《教學與研究》,2019(06):22-32。
(作者簡介:劉鑫,湖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