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
炎炎烈日,擋不住游客出行的腳步。在北京、云南、新疆、西安等暑期熱門旅游目的地,與氣溫一同“爆表”的,還有景區(qū)的人氣、游客的熱情。搶機票、搶酒店、搶門票、搶演出票,稍有怠慢,就賞你一個“白來”?!皠e來XX,各種約不到”的勸退視頻、“票去哪兒了”的吐槽視頻頻頻出現(xiàn)在社交媒體平臺。
@ 胡宇齊:“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fā)展歷程的真實記錄,正是通過閱讀歷史,共同記憶得以傳承,主流價值能夠夯實,腳下道路更加堅定。如何讓歷史說話、讓史實發(fā)言,是當下需要深思的課題。歷史不該是塵封的板正記憶,更不應該是埋沒于故紙堆的空洞故事,放棄掉“高大全”的刻板,改變沒有溫度的講述,讓歷史中的一個個人物真實起來、一個個細節(jié)生動精彩起來,嚴肅歷史就一定能更加鮮活地走進當代,“飛入尋常百姓家”。
@曹勁:文物是歷史的“活化石”,是傳承文化、展現(xiàn)歷史最好的物質載體??脊畔牧顮I、“驛路同游”……如何以更生動活潑的形式讓人們了解身邊的文物,以及如何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則需要博物館人去深思。
@何磊靜:神州處處皆“風景”。即便同一景觀、街區(qū),也要讓游客玩出新意、感官全開。不論是獨庫公路“路”的場景、莫干山“住”的場景,還是淄博燒烤“吃”的場景、長白山“雪”的場景,其成功之處都在于通過氛圍的營造,提煉出新的“主題玩法”。好的旅游,能夠“長”出新的空間,既可以讓人沉浸在生活之中,也可以讓人忘卻現(xiàn)實、耳目一新。
@王潔平:走別樣小徑、以腳步丈量街巷的“城市漫步”,正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北京的胡同、上海的“梧桐區(qū)”、福州的“福道”、廣州的永慶坊……潛入城市的隱秘角落,也許更有機會發(fā)現(xiàn),尋常的市井煙火,藏著生活之美,最撫凡人心。打破景區(qū)與景區(qū)的固有邊界,以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新場景提升游客參與度,讓人們甘愿為新的互動體驗、為新的生活方式買單。
@ 張輝:文博單位是一個室內(nèi)的參觀場景,晚間的開放不影響游客的體驗質量。我覺得,應該根據(jù)目前的需求,調整開放時間和延長閉館,增加夜場開放。這樣就等于擴大了承載量,然后來滿足不同旅游者對參觀的需求。
@ 張漫子:讀懂“一票難求”,破解“一票難求”,借力“一票難求”,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和升級的需求,補上這“難”與“求”之間的一塊塊短板,旅游服務必能合其勢、合其時、合其市。游客的“詩和遠方”,是旅游業(yè)走向更遠方的一大助力。
@楊淑君:一座城市的美有許多個側面。不僅限于現(xiàn)存的古建、遺跡,或傳統(tǒng)的人文地理與氣象氣候景觀,還可以在風景之外——基于城市的底蘊、傳統(tǒng)、風格、氛圍,創(chuàng)造新的場景、線路,孵化新的IP。旅游+賽事、旅游+科技、旅游+教育……只要開動腦筋下足功夫,總有一款新產(chǎn)品能夠觸動游客的心弦。
@段菁菁:對于外地游客而言,已付出了機票、酒店等沉沒成本,“加價也要買到票”是他們的剛需,這無疑讓“包搶到、明天出、有渠道”的“黃牛票”有了市場。一些原本憑免費票、預約就能游覽的博物館,不再“想進就能進”,一經(jīng)黃牛轉手,單價一百多還要“先拍先得、手慢無”。
@楊偉東:“一票難求”說明文化景觀也開始引起大家關注是一個好現(xiàn)象。但同時,也產(chǎn)生一些負面現(xiàn)象——“黃?!钡蛊薄km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關乎民生,關乎公平,關乎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我們能夠提高技術運用,我想這一方面的問題能夠得到緩解或是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