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新華
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過程中的元認知技能,通過語篇分析開展深度學習,培養(yǎng)其思維品質。因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掌握語言本身,而是用語言做事情。目前,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很多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獲取文本信息,并以文本為語法教材,而不是根據英語學習活動觀踐行學思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和思維發(fā)展。在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讓教師最感困惑的問題,一是如何進行語篇分析;二是如何基于語篇分析開展深度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如果把重點放在語言知識教學上,就會開展大量的淺層學習活動,如簡單記憶和重復訓練等,對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采取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及如何基于語篇分析開展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呢?這是教師高度關注又深感困惑的問題。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以語篇研讀為邏輯起點開展有效教學設計,充分認識語篇在傳遞文化意涵,引領價值取向,促進思維發(fā)展,服務語言學習、意義理解與表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2022)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在語言學習中發(fā)展思維,在思維發(fā)展中推進語言學習;逐步從多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據、有條理地表達觀點;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使思維體現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因此,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基于語篇分析開展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并合理開發(fā)教材以外的素材性資源,從而提升其學習能力,促成其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尤為重要。
閱讀過程的實質是讀者從文字系統(tǒng)中提取并加工信息。學生通過閱讀不但能夠獲取和梳理信息,而且能夠調用自己的知識網絡,在零散的信息和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自主建構基于語篇的結構化新知,在深度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從而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創(chuàng)造和運用新知識”。
那么,在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應如何基于語篇分析開展深度教學,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展思維品質呢?教師可以進行以下幾種嘗試:
所謂深度學習,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又有合作精神、扎實基礎的優(yōu)秀學習者和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劉月霞、郭華2018)。
同時,深度學習是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而不是自學(劉月霞、郭華2018),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激發(fā)其參與活動的興趣,引導其概括、整合信息,建立新知識和已有知識的聯系,從而使知識不再具有“惰性”。
例如,在講授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Module 3 Journey to space Unit 2 We have not found life on any other planets yet 前,教師在備課時對自己進行了如下追問:
◆我打算讓學生獲得什么?(目標)
◆我打算讓學生如何獲得?(方法)
◆學生對太空探索了解多少?(基礎)
◆學生能否讀懂以太空為主題的文章?(起跳基點)
◆學完這一課后,我能帶給學生什么樣的思考和啟發(fā)?(文化意識)
◆學生能否增強對天文知識的興趣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情感態(tài)度)
◆除了課文外,我還需要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準備什么?(立足現在,面向未來)
◆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和策略是什么?(面向全體,關注個體)
這樣的自我追問既促使教師思考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到底如何,又促進教師深入研究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深度學習和思考。
首先,教師采取看圖說話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Unit 1 課文中提到的the latest news,既是為了激活其已有知識,又是為了引出Unit 2 的內容。
其次,在Pre-reading 環(huán)節(jié),教師給學生播放關于Eight planets going around the sun 的視頻。視頻用優(yōu)美的歌聲、不同的曲調講述了八顆行星的特征。教師要求學生在觀看的同時,做填空題,雖然視頻的內容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要填的內容并不難,并且與所學知識結合緊密。在課堂上,學生在觀看視頻時非常興奮,邊看邊跟著唱,甚至有的學生在座位上躍躍欲試,想要來一段即興舞蹈。這樣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其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學生很快就弄明白了難記的名詞和原本不太熟悉的內容。這其實是英語學習活動觀所倡導的在體驗中學習。
最后,教師通過一系列學習理解類活動,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如選擇文章的標題、概括段落大意、細節(jié)理解、課文復述等。這些都是基于語篇的學習。復述活動雖然有其自身價值,但是仍屬于低階思維活動,可能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與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根據布魯姆(Bloom)提出的認知目標分類框架(見圖1),人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經常從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過渡到知識的應用與分析,然后過渡到知識的評價與創(chuàng)造。記憶與理解是低階認知過程,應用與分析是中階認知過程,評價與創(chuàng)造則是高階認知過程。英語教學活動既要包括低階認知活動,又要包括中階和高階認知活動,因此教師要把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融入日常的英語教學活動(程曉堂2022)。
圖1: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框架
除了語言知識和閱讀技能外,教師還應教給學生什么?在學完這一課后,教師能帶給學生什么樣的思考和啟發(fā)?學生能否增強對天文知識的興趣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
在教材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出以下三個問題:(1)With so many stars in the universe,are we alone,or is there life out there in space?(2)Have there been visitors to the earth from other planets?(3)Why has no one communicated with us?但是,作者并沒有給出答案。通常情況下,如果教師不再設計活動繼續(xù)探討,學生就不大可能繼續(xù)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那么,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主思維如何體現出來?
于是,教師播放一段人類探索太空的視頻素材We are the explorers,并向學生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What drives us to find what is out there?(2)What is the very reason we must go?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邊思考邊尋求答案:(1)We are explorers.We have a need to find what is out there.(2)We have always looked up.For centuries,we wondered what wa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ky.
如此,教師才能夠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學習語言,學生才能夠明白學習這一課能夠帶給他們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知道人類探索太空的動力是什么,以及為什么必須要探索太空。另外,近些年來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yè)蒸蒸日上,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中國登月探索及“太空出差組”的視頻,增強其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這樣,以語篇為依托,把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融為一體,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深度學習強調在“現實世界”中“創(chuàng)造和運用”,而運用的過程是遷移的過程。因此,遷移是把握深度學習內涵的關鍵詞(劉徽2022)。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學什么”,還要關注學生是否“喜歡學”,以及是否知道“如何學”(教育部2022)。
在講授外研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Module 3 Heroes 時,教師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首先,通過播放一段視頻,引出本課的關鍵人物——鄧亞萍;其次,通過播放一段聽力音頻,激發(fā)學生想了解鄧亞萍的興趣。
Listen and find out some basic facts about Deng Yaping.(見下表)
When she was 5,she_____________________.When she was 24,she_____________________.After she stopped playing,she began to____________ in Beijing.After 7 years’study abroad,she __________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在學生了解了鄧亞萍的基本信息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1)How did she become the best player?(2)After she retired,what could she do?
以上兩個問題的提出旨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背后的意義和價值,啟發(fā)他們思考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運動員?運動員退役以后,能夠做什么?如何在退役之后綻放光彩?
然后,通過閱讀文本,引導學生進行以下歸納:
●As a table tennis player
?Achievements:
She’s won many world competitions,including four gold medals in the Olympics.
?How she made it:
She started playing table tennis when she was five.
She trained hard,so she became a great player later.
●As a student(a retired athlete)
?Achievements:
She began to study in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and then attended university abroad.
Seven years later,she completed her doctor’s degre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How she made it:
Her English wasn’t good enough when she began.
Once again she worked hard.
●When she worked for Beijing Olympics
?Achievements:
She won four gold medals in the Olympics.
She helped make the Beijing Olympics a victory for world sport.
?How she made it:
Deng’s qualities:
She trained hard.Once again she worked hard.→hardworking
Whatever she does,she never gives up.→persistent
She has a strong will.→strong-willed
Daming’s and Ms.Li’s comments:
She’s a good student as well as a good player.
She’s simply the best.
She’s a true hero.
通過進行以上文本分析,學生不只進行閱讀課文、學習幾個短語和句型、獲取有關鄧亞萍的基本信息等淺層學習,還基于文本內容進行思考和表達,通過挖掘文本和深度思考,歸納出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運動員必須具備的品質,從而遷移到自己身上,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同樣需要具備這樣的優(yōu)秀品質,這正符合高通路遷移的機制:具體→抽象→具體。也就是說,要從具體的案例中抽象出一個原理,再用這個原理指導下一次任務的完成(劉徽2022)。
例如,在講授Module 3 Heroes Unit 2 There were few doctors,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 on his own 中的Norman Bethune 一文時,除了引導學生獲取和梳理文本信息之外,教師還提出以下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歸納,并啟發(fā)其思考:What made him a hero?
1.Why did he leave Canada for Spain and China?
2.What difficulties did he meet in the war?
3.How did he solve the problems?
4.Did he know that the cut could lead to death?
5.What made him continue his work without treating it?
Dr.Bethune’s achievements →how he made it→his qualities →your comment
在語篇分析的基礎上,學生經過高階思維活動,學會歸納“什么樣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身上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品質,該如何評價英雄”等達成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從而水到渠成地寫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Unit task: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hero.
●Achievement
●How he made it
●Your comment
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及整合,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為寫作提供起點、證據和素材。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思維都是關鍵——思維的層次決定寫作內容的層次,因此要把思維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放在讀寫活動的中心位置。這種方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將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有機融入閱讀和寫作的主題理解和創(chuàng)作中,并通過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和反饋活動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王薔2020)。
真實性問題情境指在學校教育中為培養(yǎng)學生未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的素養(yǎng)而創(chuàng)設的具有真實性的問題情境(劉徽2022)。
以大概念為內核的素養(yǎng)目標模型(見圖2)讓我們明白素養(yǎng)目標指向真實性。所謂真實性,是在具體的情境中主動調動相關知識、技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劉徽2022)。
圖2:以大概念為內核的素養(yǎng)目標模型
在講授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Module 10 On the radio Unit 2 It seemed that they were speaking to me in person 時,教師以舒伯(Super)的“終身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理論”為指導,進行了一些滲透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簡單嘗試。
1.基于語篇分析,啟發(fā)學生思考
首先,教師通過問題“How did the writer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啟發(fā)學生思考,并引導他們得出如下結論:growing interest →take action →getting friends’help →dream come true。
其次,教師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What qualities should a presenter have?(2)Why do some people want to be presenters?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語篇知識有效獲取信息,并基于所形成的結構化知識進行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從而促進其知識建構和思維發(fā)展。
2.通過超越語篇的活動,進行遷移創(chuàng)新
教師以中美主持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劉欣與美國福克斯商業(yè)頻道(Fox Business)主持人翠西·里根(Trish Regan)】隔空約辯的事情為切入點,設計如下環(huán)節(jié):
Watch part of the program and answer questions:(1)What issue is discussed?(2)What is Liu Xin’s response?
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一方面,激發(fā)了愛國熱情;另一方面,對于一個中國人可以用如此流利、地道的英語跟一個母語是英語的美國主持人進行辯論,佩服得五體投地,從而激發(fā)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此時的劉欣及其職業(yè)更加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那么,劉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的教育歷程是什么樣的?如此優(yōu)秀的劉欣,是如何從一個大學生一步步蛻變成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呢?于是,教師設計了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
(1)播放劉欣在1999 年參加世界大學生演講比賽的視頻。Watch her speech and answer questions:①Why did Granny say “Women can’t be seen”?②What’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title Mirror?
(2)引導學生了解劉欣的成長經歷并提出問題:“What did Liu Xin do to become a presenter?”
學生通過了解劉欣的成長經歷,得出如下結論:
She refused guaranteed acceptance to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in Fudan University because her dream was to learn English.—set a clear goal
After graduation from Nanjing University,she worked as a presenter for CCTV News for over a decade.—ambitious and persistent
She worked as the Geneva Bureau Chief for CCTV for six years,then she joined CGTN in 2017 as a host on The Point with Liu Xin.—well-experienced
She works overtime every day.—work hard
She doesn’t change her nationality although she marries a foreigner.—love her country
以上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其實已經脫離了教材中的課文,從教材語篇走向課外資源。劉欣的事例是鮮活的,她從一名學生一路成長為CGTN 電視臺的主持人,并與美國主持人約辯,這樣的人物經歷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很容易從她的成長經歷中歸納出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主持人應具備的品質,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這也就突破了低階思維活動,逐步走向高階思維。
教材中的作者是一名電臺播音員,他講述了自己的成長過程。前文提到的劉欣是一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也介紹了她的成長和職業(yè)。學生通過以上活動,了解了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特點,以及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主持人應具備的品質。
那么,每一個學生心中的理想職業(yè)是什么?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素養(yǎng)?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于是,教師設計如下:“What’s the plan for your future career and what will you do to achieve it?”請據此寫一篇英語作文(見下頁圖3)。也許初中生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并不明確,這不正好是一次促使他們認真思考的機會嗎?
圖3:學生生涯規(guī)劃圖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支撐終身發(fā)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yǎng)。”《意見》中提到了四種關鍵能力,即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職業(yè)能力?!芭囵B(yǎng)職業(yè)能力,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樹立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的職業(yè)精神,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因此,讓學生了解與學科相關的職業(yè)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激發(fā)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yǎng)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學科相關職業(yè)信息,有助于他們形成職業(yè)意識,制訂合理學習計劃,提早探索職業(yè)、思考人生,完善人生規(guī)劃。這既是學生對自我認知的過程,又是他們認知世界的過程。真實性問題情境的本質特征真實性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多元性和限制性的表現特征(劉徽2022),也正是這樣,會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更好地體會解決問題的價值。
英語閱讀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目的,不僅要培養(yǎng)他們用語言做事情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其各種思維品質。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其思維品質,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從教教材轉為用教材教,合理開發(fā)教材以外的素材資源。英語教學的目標不應局限于讓學生學會英語,還應使其通過學習英語認識自我、認知世界、增長見識、學會思考,不能只是進行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訓練,還應參與觀察、思考、分析、判斷、闡釋、創(chuàng)造等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