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我國的陶藝經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階段,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陶藝雛形就已經出現(xiàn),經由后期的不斷發(fā)展又演化出彩陶與瓷器,在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由于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現(xiàn)代陶藝開始出現(xiàn)。陶藝與其他工藝具有同樣的文化特性,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記錄與傳承?,F(xiàn)如今,我們更要注重對傳統(tǒng)藝術的學習與挖掘,而小學美術教育與陶藝教學相融合就是有效的文化傳承的形式。
陶藝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開展,目的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以及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但當前的陶藝教學卻并沒有將其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首要原因就是陶藝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定位不明確,雖然相關學校以及美術教師已經對其進行了重視,卻并沒收到預期效果。這是因為目前部分的小學陶藝教學中理論知識占據(jù)主導地位,輔以對陶藝作品的鑒賞,并且部分小學的美術教師缺乏陶藝相關的教學基礎,在進行陶藝教學時更注重照本宣科,忽略了陶藝的實踐功能,更沒有進行相應的實踐操作。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喪失了對于陶藝學習的興趣。
小學的陶藝教學在教學伊始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但目前的陶藝教學并未制定相應的制度,部分小學美術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也沒有充分考慮陶藝教學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在進行課程設置上忽視了全面性。也有一些小學美術教師在課程制定中過于注重表象,陶藝教學缺乏實質內涵。例如,課程計劃中只寫了進行捏制、形制和制作碟子、杯子等籠統(tǒng)的內容,而沒有進行學生創(chuàng)新性鍛煉方式的添加。還有些美術教師好高騖遠,沒有依照學生的自身條件,盲目制定較高水準的目標要求,最終無法實現(xiàn),既增加了教學壓力,也為小學生的陶藝學習帶來了不必要的煩惱,進而影響其學習興趣。[1]
不論何種教學,教學方式都影響著教學效果。而陶藝教學這種實踐性與創(chuàng)新性強的學科,對于教學方式的把握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小學陶藝教學手法較為落后,通常是教師按照書本上的內容先進行理論的講述,之后進行當節(jié)課的陶藝制作,再由教師進行點評。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小學生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養(yǎng)成。
基于陶藝所蘊含的民族性與文化性,將其融入到小學美術教育中能夠充分將小學教育的形式進行風格化和多樣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是通過類似陶藝這樣的文化載體流傳下來的,通過將陶藝教學應用于小學美術教育中,能夠有效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是由于在進行陶藝教學之前,美術教師勢必要進行相關內容的解說和拓展,這樣的內容延伸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陶藝的歷史與發(fā)展歷程,以此來實現(xiàn)民族自豪感增強的效用。同時,陶藝教學屬于實踐性教學,學生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學習以及實踐操作,將思維進行實體化的展現(xiàn),能夠實現(xiàn)手腦的協(xié)調并用,并且教師通過對學生陶藝完成品的展示,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陶藝教學絕不僅限于課堂上對于陶泥的揉捏,其更大的能力是將普通的泥土通過學生的思維、行動,為其注入生命力,將無形的泥土變成有形的陶藝,為陶泥賦予生命。這也是陶藝多樣化特色的體現(xiàn),通過不同學生的差異性思維,陶藝的呈現(xiàn)形式也會多樣化,這也為小學的教育提供了思想啟發(fā)。小學的教育更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發(fā)展,而非規(guī)格化、模式化、框架化的教育。創(chuàng)新才是推動時代發(fā)展的動力,才是保障文化延續(xù)的基石,才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推動力。
陶藝是腦中影像進行具體化的一種形式。因此,要想完成陶藝,小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必須要得到保障,并且為了保障陶藝作品的差異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要得到提升,避免出現(xiàn)雷同作品。
陶藝教學與普通的美術教育不同,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引導而非掌控,并且美術教師應當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趣的素材,并在課堂上為學生豐富創(chuàng)作素材。在進行陶藝教學時,開始應當先進行陶土的捏制,這項技藝并不算難,教師只要將要求說明,并帶領學生進行搓土和捏制即可。但陶土的形制則是比較困難的關鍵步驟,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正是從這一點進行體現(xiàn)的。在進行這一步的教學時,首先,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觀摩大師的作品,先將陶土的形制進行簡要了解;其次,教師要因材施教,依照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色彩與形狀的形制引導;最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實地進行觀察。例如,去陶藝市場、陶藝博物館等地進行觀摩學習,通過這樣有趣性、多樣性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能夠得到充分提高,進而幫助小學教師更好地進行美術教育。[2]
陶藝教學有一項最大的優(yōu)點,即小學生能夠充分沉浸于陶藝創(chuàng)作中,并充分體會到這項教學帶來的樂趣。不同于其他美術教育形式,陶藝教學將藝術從平面化晉升成了立體化,學生的思維也從二維空間擴展到了三維空間。并且基于在陶藝教學中美術教師所處的引導地位,以及教師在陶藝教學中對差異性的強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同時陶藝制作屬于手腦并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小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鍛煉。
例如,陶藝教學中最基礎的陶罐制作,在進行搓土捏制之前,美術教師要先讓學生進行自己想要的陶罐形狀的設想;之后結合教師所講述的理論知識,按照搓土、捏制、形制的流程進行具有自己特點的陶罐的制作。當陶罐雛形出現(xiàn)后,教師便要引導學生進行上色,在這一階段,教師的放開方式能夠充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色彩搭配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不同圖案的繪制以及不同色彩的組合使用,小學生的陶罐呈現(xiàn)了不同款式的區(qū)別。這樣的陶藝教學從初期設計到制作完成,無一不體現(xiàn)著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3]
抑或是在進行了初步的陶藝教學后,當學生具備基礎的自主制作陶藝的能力,教師可以進行主題陶藝的制作。例如制作一個小動物,動物的形態(tài)由學生自己決定,也可以通過對生活中的物體進行自主的二次制作,以此來鍛煉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力以及觀察力。
陶藝是基于生活而出現(xiàn)的。因此,將陶藝教學應用于小學美術教育中,能夠促進學生的觀察力,并且在對日常的觀察中能增進其美術的實踐動手能力。例如,在進行陶藝的制作時最基礎的陶土選擇。目前,進行陶藝制作的陶泥主要是甲泥、白泥、嫩泥三大類,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三種不同種類的陶泥,讓學生自行選擇原材料,這從根本上就產生了陶藝品的差異性。在學生選取好制作陶泥后,教師要將每一種陶泥的特性進行說明,以便學生明確自己手中的陶泥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進而設計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而教師要在學生進行陶藝的制作過程中對其進行適當幫助,不時給出指導意見,以便小學生的陶藝制作更加規(guī)范化。
基于陶藝與生活的緊密相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美術教室內尋找物品進行仿制類的陶藝制作,或是進行與陶類有關的其他學科的聯(lián)動。例如陶笛,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制作一個完整的陶笛,并試驗其是否可以進行發(fā)聲。這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陶藝制作工序,還豐富了聲樂知識,更增長了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見識。
小學的美術教育屬于藝術性教育。在當前教育部門追求學生全面化發(fā)展的要求下,小學的美術教育種類也變得豐富多彩。而陶藝教學在傳統(tǒng)的素描、寫生、油畫、手工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種類的加入,一方面將小學美術教育的形式進行了豐富;另一方面在當前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下,陶藝制作早已經走進大眾視野中,小學生接觸陶藝的渠道也增加了。例如,兒童樂園中的捏土游戲,使學生對于陶藝的制作有了基礎的認知,并且相當一部分學生群體十分喜歡陶藝制作,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添加陶藝教學,也滿足了這類小學生群體的需求。
同時,在當下小學美術教育形式不斷增加的前提下,小學教師也在不斷探索更多的特色教育模式。陶藝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的美術教育視野充分拓展,并且陶藝教學有著不同于其他美術教育的特殊性,不僅能與生活和其他科目進行聯(lián)動,還能鍛煉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觀察力,是個一舉多得的美術教育模式。[4]
隨著陶藝教學的不斷推進,小學生的陶藝制作便不局限于簡單的杯子與碟子,而是可以進行更復雜的制作,而復雜的陶藝包含的小細節(jié)也隨之增加。因此,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模式,讓小組進行內部分工,明確自己所做的陶藝部件,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還能培養(yǎng)學生計算控制能力。否則,陶藝零部件與陶藝主體之間的尺寸存在差異,則陶藝作品就無法呈現(xiàn)最優(yōu)的狀態(tài)。
通過對陶藝的教學,小學的美術教育得到了更好的開展,并且發(fā)展方向也更加多元化。小學生通過對陶藝的學習,其美術技能也在不斷豐富,教師也能從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而陶藝教學的成功也促進了更多的小學在美術教育中加入陶藝教學,進一步提升了小學整體的美術教育水平。
基于陶藝的深厚背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注重對其的使用而沒有對其來源與發(fā)展進行探究,久而久之,祖國的下一代逐漸模糊掉這一項傳統(tǒng)文化載體的歷史性。陶藝教學添加到小學美術教育中能夠幫助小學美術教師以及學生對陶藝的功能性和文化價值進行了解和探析,并且能提高學生對陶藝的熱愛程度,進而豐富其相關的文化內涵。同時,陶藝教學極強的動手實踐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也為之后的美術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呈現(xiàn)突破性進展。
想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將陶藝教學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就要對其進行合理化的課程設置。
首先,在初期進行相關陶藝作品的賞析。這一階段部分小學生剛剛接觸陶藝,對其還并不了解,因此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陶藝作品的播放。通過視頻,學生可以對陶藝作品進行360°的觀看;抑或是教師可以通過實體的陶藝作品來幫助學生進行了解,通過觀看、觸摸的方式使其產生直觀感受。同時,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幫助學生進行陶藝與生活的聯(lián)動,使其明確陶藝是源于生活而存在的。
其次,構建一個陶藝教學的氛圍。學習氛圍在影響學習效率這方面的功效是十分強大的,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并且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的精神放松,進而促進思維的發(fā)散,有助于陶藝作品的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應當調整教學模式,使用生動的語言、昂揚的情緒來進行內容的講解和操作的引導。同時,教師還應與學校進行協(xié)商,可以在校園內舉辦陶藝展覽,將學生的優(yōu)秀陶藝作品進行展示,并購進或租借優(yōu)秀的陶藝作品進行展覽,幫助學生感受陶藝的魅力,并形成校園內獨特的陶藝氛圍。
最后,教師可以進行思維的引導。由于陶藝的制作工序既簡單又復雜,教師在進行陶藝教學時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例如,擬人法。通過對陶藝注入人的情緒與感情,賦予陶藝生命力,并將生活中的元素與陶藝教學相結合,這樣的陶藝最終能夠呈現(xiàn)出豐富的人文特性。另一種方式是形態(tài)組合,讓學生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將兩種相似的物體在腦中進行重組,形成新的陶藝形態(tài),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動思維與想象思維。
陶藝是一種美與藝術的呈現(xiàn),但其又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國的陶藝制作技術十分成熟,其蘊含的文化氣息也十分濃厚,正是基于這種特性,小學生才更應該對其進行掌握與了解。小學的美術教育不僅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鍛煉學生藝術創(chuàng)造力與思維發(fā)散力的途徑,而陶藝教學能夠將這種鍛煉更加顯著化、具體化。因此,將陶藝教學與小學美術教育相結合具有極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