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守磊
“廉”本義為殿堂基座的邊緣與墻根之間空出的狹窄側邊。它處于堂面的“有”與地面的“無”之間,有隅有棱,呈直角形態(tài),層次分明,質地堅硬,經久不易,引申之,凡有所為有所不為,為與不為之際,界畫了然,剛直方正,矢志不渝,亦謂之廉。
《晏子春秋》中說,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說明“廉”的含義已引申到政治領域,古代從政者已經認識到“廉政”對社會風氣與國家興亡的重要意義,將之視為治政大端,標舉廉吏操守,重視廉政建設。早在舜時期的司法官皋陶就提出“直而溫,簡而廉”的為官者要求;管仲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將廉與禮、義、恥并列為國家治理四支柱;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更是提出“六廉”說,主張考核官吏要以“廉”作為充要條件,共同評斷官員治理能力。鑲嵌于中國古代“廉文化”中的深層次價值觀,成為廉政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石。
到了漢朝,統治者進一步將“廉治”付諸政務實際。漢武帝“孝”“廉”并重,采取“察舉孝廉”形式選拔任用官員,并將其常態(tài)化、制度化。景帝時期的中尉郅都是“嚴刑峻法、奉職死節(jié)”的模范,他不趨炎附勢,并直言敢諫、不畏權貴、執(zhí)法不阿。昭帝時期的京兆尹趙廣漢面對棘手大案杜建案,不畏恐嚇、鐵腕執(zhí)法,營造起“不敢腐”的法治環(huán)境,被時人譽為“自漢興以來治京兆者莫能及”;太史令司馬遷外孫楊惲正氣為官,恥與汲汲功名的勢利淺薄之徒為伍,冒死揭發(fā)霍光之子霍禹謀反。正是一批批以“公”字當頭、“正”字為先的廉吏,共同構筑起國家廉政體系,擎起大漢盛世。
“廉”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仕者之德”逐漸內化出“循禮行法,見利思義”的基本內涵。古之包拯、海瑞、于成龍,今之焦裕祿、孔繁森、廖俊波,歷史長河中無數清官廉吏正道直行的高尚情操至今光輝閃耀、長頌民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今年的主題教育工作更是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廉潔奉公樹立新風,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公正廉潔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永不能丟棄的政治底色。黨員干部要常叩初心,牢記為官從政“公生明,廉生威”,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公權異化為商品、轉化為私利,做到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立場觀點明辨是非、慎用公權,拔除貪腐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