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春霞
司馬光只有一個親兄弟,即哥哥司馬旦。司馬旦比司馬光年長十四歲,靠父親的恩蔭進入仕途,一生做的都是小官。司馬旦待司馬光非常好,司馬光的兒子早亡之后,司馬旦還把幼子司馬康過繼給他。兩個人“友愛始終”,司馬光每年都會回去看望哥哥。
司馬旦有個兒子,名叫司馬富,司馬富被朝廷錄用,并被派到寧州(今甘肅寧縣)守邊。司馬光考慮到哥哥和嫂子都已經(jīng)七八十歲了,需要人照顧,就勸司馬富留在家中,不要去寧州上任,還幫他向朝廷寫了申請,朝廷也同意了??蓻]料到,司馬富并不想這樣做,偷偷跑去寧州赴任了。這不僅忤逆了司馬光的意思,還將司馬光置于尷尬的境地。司馬光火了,寫信把司馬富臭罵一頓,并命他趕緊辭官回家孝養(yǎng)父母。此信即《寧州帖》。
信的大意是:十月五日,寧州有兵士來我這里,我才知道你堅決要去赴任。十二日程暹父來了,我才知道你居然沒有向朝廷提交請求回家侍奉父母的申請書。他讓我催你赴任是什么意思?豈不是要交割大蟲尾這個地方讓你守衛(wèi)?我之前給你寫信,讓你再寫一份奏狀,你就是不肯。你父母都七八十歲了,身體又不好,官府還時不時有征繳攤派,你怎么忍心拋下他們不管?想不到你頑固愚蠢到這個地步!……我知道罵你也不管用,但是你太沒有見識了……若是到了寧州,你一有機會就離任,不要向領導申請指揮權(quán),免得又被留住……
以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司馬光的做法未免太過“粗暴”。但宋代官場特別重視孝道,而司馬光又是重視禮節(jié)的人,將孝道置于仕途之前是司馬光一生的原則,他自己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司馬光的祖父出生于北宋建立之初,與寇準年齡差不多,是北宋早期為數(shù)不多的進士之一,但由于朝中無人幫襯,他做過最大的官也只是縣令。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也考中了進士,同樣因為沒有人提攜,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地方上輪崗,直到后來,他的上司盛度升任宰相,他被盛度推薦為秘書省著作佐郎,成為一名京官,命運才改變了。
后來,群牧判官這個崗位出現(xiàn)了空缺。群牧判官隸屬于群牧司,是管理全國馬匹的機構(gòu)。在宋朝,馬匹是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群牧司是軍隊的重要后勤部門,隸屬于樞密院,一把手往往由樞密使或樞密副使兼任。群牧判官雖然不是朝廷大員,卻是手里直接掌握重要資源的官員,所以各方勢力就開始爭斗,都想讓自己人去填缺。
當時,宰相曹利建議,群牧判官得從家世清寒并且人品好、有能力的基層干部中選拔,于是有兩個人被選中了,他們是司馬池和龐籍。
司馬池命運的轉(zhuǎn)折不僅僅是升任群牧判官這個職位,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即后來成為宰相的龐籍。
龐籍比司馬池小八歲,兩個人不僅成了同事和朋友,還成了鄰居,他們的孩子也成了朋友。龐籍的長子叫龐之道,比司馬池的小兒子司馬光年長四歲。龐之道很聰明,司馬光在他面前總覺得很自卑,但龐籍看到了司馬光身上的優(yōu)點。這個不到十歲的孩子非常穩(wěn)重,成熟得像個思想深邃的成年人,對史學和經(jīng)學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所以龐籍就將司馬光收為自己的學生。
司馬光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甲科,也就是進士的第一檔,為未來的仕途贏得了第一個重要的籌碼,因為朝廷的重要官員一般都會在甲科中產(chǎn)生。司馬光的第一份工作是奉禮郎,主要負責禮儀方面的工作。這個工作很適合司馬光,因為他對古代禮法頗有研究。這個官職還有一個好處是工作地點在京城。但是,司馬光辭退了這份工作,申請到蘇州工作,以便就近侍奉父母。司馬光的這個決定為他贏得了重孝義而不貪爵祿的好名聲,這在注重口碑的仁宗朝,是非常重要的官資。
不久,宋朝三十年無戰(zhàn)事的局面被西夏的李元昊打破,一時之間,眾多有才能的人都被調(diào)往宋與西夏邊境。龐籍也是其中一員,與范仲淹、韓琦一樣,他也負責防守一個片區(qū)。不久,司馬池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從此,龐籍就把司馬光當親兒子一樣教導和愛護。
龐籍因在西北邊境功績卓越,又沒有被卷入當時的政治斗爭,所以從戰(zhàn)區(qū)回來后就得到升遷?!皯c歷新政”結(jié)束后,五十六歲的龐籍擔任樞密副使,正式步入兩府大臣之列。就在此時,龐籍最鐘愛的長子龐之道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二歲。失去兒子的龐籍對司馬光更加關(guān)愛了。
皇祐三年(1051年),六十三歲的龐籍升任宰相,不久卻因為道士趙清貺事件受牽連而離開權(quán)力中心。至和二年(1055年),六十七歲的龐籍被外放到河東路擔任經(jīng)略安撫使,坐鎮(zhèn)并州。司馬光毅然舍棄自己的前程,追隨恩師去了并州。
在龐籍轄區(qū)內(nèi)的麟州,有一片與西夏接壤的荒地被西夏人耕種了,西夏還派了三萬名守軍鎮(zhèn)守此地,宋朝方面為了不起沖突,一直沒管。有一回,龐籍派司馬光去巡邊,司馬光巡視至麟州時,當?shù)厥貙⒏麍蟾?,西夏的三萬名守軍撤了,應該趁機把那片地收回來,然后修筑堡壘,派兵駐扎。司馬光支持這個想法,就回并州向龐籍匯報,龐籍表示同意??僧敼南掳l(fā)給麟州守將時,西夏的三萬名軍士又回來了。按說宋軍此時就該停止收復失地的計劃,但麟州守將還是率一千多名宋兵與西夏兵交戰(zhàn),結(jié)果慘敗。
雖然這場戰(zhàn)事不大,但是牽扯政治斗爭的話,事情就會變得很嚴重。龐籍作為河東路的最高長官,自然難辭其咎,但他年過七十,仕途已經(jīng)走到盡頭,沒什么好在乎的,可司馬光還年輕,他不想讓司馬光的履歷上留下任何污點。為了保持司馬光政治生命的清白,龐籍把司馬光參與這件事的相關(guān)證據(jù)都銷毀得干干凈凈,將所有過錯都攬到自己頭上。龐籍的舐犢深情令司馬光終生難忘。龐籍去世以后,司馬光一直將龐籍的夫人當作母親來看待,他在龐籍的墓志銘中說:“光受公恩如此,其大滅身不足以報。”對司馬光來說,這的確是肺腑之言。
司馬光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沒有辜負恩師龐籍的苦心。嘉祐三年(1058年),三十九歲的司馬光被任命為起居舍人,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同時還兼任諫官。這兩項工作都直接跟皇帝打交道,是晉升的重要通道。做諫官很容易得罪人,但是司馬光秉公直言,甚至還大膽論及皇位繼承人這樣敏感的問題。
仁宗逝世,英宗即位,宰相韓琦獨攬大權(quán),司馬光的諫言經(jīng)常不被理睬。無奈之下,他辭去諫官職位,在洛陽專心研究自己的學問,不久就將自己編的八卷本《通志》呈送給英宗。這套書的內(nèi)容基本上來自《史記》,但減弱了故事性,增加了史料,而且以時間為線索,以事件為單位,條理非常清晰,還總結(jié)出許多經(jīng)驗教訓供統(tǒng)治者借鑒。英宗大為贊賞,覺得這套書可以作為執(zhí)政的參考書,于是命令司馬光繼續(xù)往下編撰。
神宗即位后,宰相韓琦退位,歐陽修極力向神宗推薦司馬光。于是神宗任命司馬光為翰林學士,不久又任命他為御史中丞,讓他擔任中央監(jiān)察部門的大領導。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圖強,也希望司馬光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任命他為樞密副使。司馬光并不反對變法,但是他不贊同王安石的新法,也不想?yún)⑴c新法的實施,就拒絕上任,并申請到西北的永興軍守邊。臨行前,執(zhí)拗的司馬光請求神宗免除永興軍的青苗法,這還是要跟變法唱對臺戲,但神宗沒有同意。
在永興軍,司馬光不想被迫執(zhí)行新法,可是自己的理念又行不通。在勉強支撐了一段時間后,他索性退出政壇,到洛陽專心編書。
司馬光在洛陽一待就是十五年。元豐七年(1084年),六十五歲的司馬光終于完成了自己的著作,神宗覺得這套書“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司馬光因此與司馬遷并稱為“史學兩司馬”。
多年伏案編書的生活已經(jīng)讓司馬光的身體衰朽不堪,但他的生命并未終于學術(shù)。
在完成《資治通鑒》的第二年,神宗去世,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滔滔掌權(quán),起用六十七歲的司馬光為相,司馬光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登上了仕途的巔峰。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用最短的時間廢除了各項新法,然后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八歲。對于他晚年在政治上的作為,后世有各種不同甚至截然對立的評價,但對司馬光來說,他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政治夙愿,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心 史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千面宋人:傳世書信里的士大夫》一書,本刊節(jié)選,王進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