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本堯 王勇
摘 ? ?要: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棉紡織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如何提升棉花生產效益、產量以及質量成為種植戶關注的重要問題。文章根據平原墾區(qū)特點,以荒湖農場為例,總結出江漢平原墾區(qū)棉花生產“一增五改”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即增挖田間條田溝、改常規(guī)棉為雜交棉、改密植為適當稀植、改傳統(tǒng)施肥為配方施肥、改3次化控為多次化調、改傳統(tǒng)防治為科學防治,以期提高棉花產量。
關鍵詞:江漢平原墾區(qū);棉花;“一增五改”;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4-0024-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62 ? ? ? 文獻標志碼:B
荊州農墾各農場分布在江漢平原墾區(qū),共有人民大垸、大同湖、大沙湖、六合垸、太湖港、后湖、荒湖和小港8個國營農場,其中荒湖農場屬典型的墾區(qū)平原,成土母質屬沖積后的靜水沉積而成的湖積物,地下水位較高。
1957年建場初期湖水尚未排出,多在堤邊或高坡上種植棉花,1964年種植面積394.2 hm2,產皮棉390 kg/hm2;1974年種植面積535.6 hm2,產皮棉825 kg/hm2;1984年種植面積擴大到917.5 hm2,產皮棉1 125 kg/hm2;1998年荒湖農場南湖分場種植雜交棉湘雜棉二號33.3 hm2,產皮棉1 680 kg/hm2;2000年以后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由于棉價看好,雜交棉產量高,部分魚池也被改種棉花,種植面積發(fā)展到2 733.3 hm2,產皮棉1 800 kg/hm2。2014年以后,由于棉花生產效益降低,種植結構發(fā)生變化,“稻蝦”種養(yǎng)面積逐年增加,棉花種植面積逐步縮減。棉花產量、品質的提升和平原墾區(qū)“一增五改”高產栽培技術是基層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實踐與改進探索的結果。
1 增挖田間條田溝
1.1 墾區(qū)特點
棉花是喜溫且比較耐旱的作物。土壤水分過多或過少均不利于棉花生長,會造成棉花減產。荊州江漢平原各農場無霜期為250~255 d,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 195.7 mm,熱量豐富,年平均積溫為5 466.8 ℃,年日照時數為1 956.4 h,春季低溫多陰雨,伏旱秋旱較嚴重,高溫多濕,病蟲害比較嚴重?;暮r場平均海拔為27~27.5 m,最高點是泊湖分場,海拔為30.14 m,最低點是東湖分場青陽垸,海拔為26.5 m,高差3.64 m。
1.2 農場水系
荒湖農場屬荊北水系(東荊河水系),1959年四湖水利工程竣工后屬監(jiān)北四湖水系,主干渠的排水最終注入四湖河。農場田塊一般成方成塊,以主干渠為軸線東西向間隔1 000 m開挖支溝、南北向間隔500 m開挖斗溝,主干渠上寬22 m、底寬6 m、深4 m,支溝上寬16 m、底寬4 m、深3 m,斗溝上寬10 m、底寬2 m、深2 m,形成了由主干渠、支溝、斗溝構成的網狀水系,與田間“腰溝、圍溝、廂溝”等三溝相通。
1.3 開挖條田溝
棉花處于干旱的環(huán)境中常出現水分虧缺,葉和莖的幼嫩部分萎蔫,新陳代謝向分解方向變化,同化作用顯著減弱,致使棉株矮小,果枝和果節(jié)較少,蕾鈴脫落增加,單株結鈴少而小。土壤中水分過多會使棉花生長受到抑制,根系呼吸困難,根毛數量大大減少,根的呼吸作用嚴重受阻,莖與枝節(jié)間加長,葉大,爛鈴,脫落多。
江漢平原棉區(qū)年降水量為1 000 mm以上,能滿足棉花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要求。地下水位為50 cm時,雖然苗期生長會受到一定影響,但仍能正常生長,并能獲得較高產量。研究發(fā)現,高產棉田的地下水位上限為50 cm,理想棉田地下水位應以90 cm或略低一些為佳[1]。1995年荒湖農場統(tǒng)一在田間間隔200 m處開挖1條標準條田溝,規(guī)格為上寬2 m、下寬0.5 m、深1 m,與三溝相連,降低了田間地下水位,減少了田間含水量,顯著改善了棉花生長環(huán)境。
2 改常規(guī)棉為雜交棉
2.1 品種更替
江漢平原無論是地質條件還是氣候特征均適合種植棉花,但是棉花的產量與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品種。選擇棉花品種時,應結合墾區(qū)的土壤情況以及排灌特點綜合考慮,無需考慮種子的耐旱性。墾區(qū)的降水量較大,種植棉花需避免遭遇洪澇災害。因此在選種時需考慮種子的耐澇性,避免因水害引起棉花產量下降。
1964年以前荒湖農場棉花品種以岱字十五號為主。1965年引進岱紅岱、鄂光棉。1966年引進洞庭一號。1968年選定鄂光棉和洞庭一號為當家棉種。1974年引進滬棉二號和小籽鄂光棉。1982年引進鄂荊九二。1989—1997年品種更替較為頻繁,先后引進并種植3038、4115、0590、鄂棉16、1087、A12-1、鄂棉20、湘棉10號等諸多品種。1998年首次在農墾系統(tǒng)引進湘雜棉二號,成功開啟種植雜交棉的先河。1998年后農場相繼種植了湘雜棉系列、鄂雜棉系列、太D系列、中棉所47、荊雜棉88、綠億棉、銅雜411。目前,主要推廣種植荊棉早熟棉系列、鄂雜棉29、華惠15、華棉3109等新品種。
2.2 種子處理
棉花種子體積小、外皮偏厚時,其休眠期較長,會影響棉花的出苗率。為了提高出苗率,在確定好棉花品種后,需重視對棉花種子的處理工作。棉花種子經過晾曬后需要進行殺菌處理,主要是將種子表面的病菌殺死,從而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需要注意的是,曬種最好連續(xù)30 h,將種子內的水分徹底曬干,在此期間需不停翻動。禁止在水泥地上直接暴曬種子,以免影響種子的生物特性。
2.3 選擇適宜播期
為了保證棉花正常生長,播種時既不可過早,又不可過晚。播種時間過早,可能出現出苗不均與早衰的現象,增加植株發(fā)生病蟲害的風險;播種時間過晚,可能無法達到最佳鈴期,從而影響棉花的產量。平原墾區(qū)宜選擇雜交F1代棉種,以4月10—20日播種為佳。適宜地膜覆蓋和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以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為主,培育壯苗促進早發(fā)。
3 改密植為適當稀植
3.1 密度與產量
合理的密度是指一定條件下易于取得較穩(wěn)定的單位面積高產的密度。衡量棉田合理密度的標準要看能否充分利用現有生產條件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群體生產潛力,以及充分考慮當地氣候、土壤肥力、品種特性、施肥水平、整枝技術和管理水平等。不同種植密度棉花生長情況不同。密度較小時,棉花植株生長高度較高,葉片數較多,果枝臺數較多,結鈴增加,單棵植株生長情況較好,有利于通風透光,減少田間濕度和蕾鈴脫落[2]。
3.2 密植改稀植
雜交棉具有明顯的雜交優(yōu)勢。4月中旬播種,5月中旬調查,其側根數比親本多11.5條,根重增加3%左右。因其根系發(fā)達,肥、水吸收能力強,促使地上部分生長旺盛。雜交棉還表現出生長速度快的特點,與親本比,現蕾、開花、吐絮均有偏早趨勢,全生育期一般可縮短3~4 d。雜交棉栽培應確保肥水供應充足,延長有效開花結鈴期,這也是實現高產的重要措施[3]。通常,常規(guī)棉種植密度為37 500~51 000株/hm2,主要利用群體優(yōu)勢;雜交種植棉密度為30 000~37 500株/hm2,主要發(fā)揮個體優(yōu)勢。
農場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地肥沃,雜交棉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均具有優(yōu)勢,個體發(fā)育好,植株高大,栽培中應放寬行距,適當稀植,一般行距為95~100 cm。放寬行距不但有利于個體生長,而且有利于田間套種其他作物。除此之外,還需及時做好棉花的打頂工作。打頂的主要作用是消除棉花頂端生長優(yōu)勢,控制棉花株莖,確保棉花植株內的養(yǎng)分與水分適宜,減少無效果枝,保證棉花早結鈴多結鈴,提高棉花產量。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開展打頂工作,必須保證時間合理,要充分掌握好棉花的長勢與密度,打頂時切忌采用“大把揪”的手法,只需除去頂尖即可。
4 改傳統(tǒng)施肥為配方施肥
肥料在促進棉花生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傳統(tǒng)施肥方法是重視氮磷鉀肥,輕視微量元素肥,雖然增加了施肥量,但是棉花的產量卻無明顯增加。種植人員若科學施肥,棉花增產潛力巨大。棉花施肥包含種植前施肥與種植后施肥。其中種植前施肥需適當施以底肥,增強棉花的抗病性;種植后施肥有助于促進植株生長。施肥不當會降低棉花的產量與質量。偏施氮肥、前重后輕,前期容易旺長,后期容易脫肥早衰,導致棉花減產。據全國第2次土壤普查,墾區(qū)存在潛在性缺磷、缺硼、缺鋅問題。科學施肥的策略應為調氮、增鉀、補磷、添微。
5 改3次化控為多次化調
5.1 化控化調
化控化調是棉花高產優(yōu)質栽培不可缺少的關鍵技術,當前該技術已經在其他棉花種植地區(qū)得以廣泛應用。棉花中期旺苗瘋長是造成棉花結桃少、減產的根本原因?;瘜W調控主要是應用縮節(jié)胺或者助壯素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一是提升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減少不良氣候環(huán)境對棉花生長的影響。二是控制棉花植株縱向生長,縮短植株的節(jié)間,使株型緊湊,顏色偏深,減小葉面積,促進葉綠素合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三是調控棉花的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關系,促進營養(yǎng)生長及時轉化成生殖生長,實現早見蕾、早開花以及早結鈴。四是具有顯著的促根功能,即控制地上部分生長,促進地下部分生長,促進根須生長,增強植株的抗逆性,提高中后期吸收水肥的能力,保證棉花中期壯苗穩(wěn)長,有利于增蕾保桃[4]。
5.2 注意事項
化控化調時要做到以下2點。一是因苗制宜。7~8片真葉時即始蕾期防旺長,16~18片真葉時即初花盛蕾期防瘋長,打頂前后即盛花結桃期防蔭蔽。二是因苗對癥下藥??紤]土壤肥力狀況、天氣、墑情和苗情長勢等因素,確保前輕后重、少量多次。
5.3 改進方法
以往棉花化控一般為3次,多種因素會造成田間植株大小不一,施藥時間與氣候不相適宜。例如在盛蕾期施藥后遭遇連續(xù)干旱,會對棉花生長產生不利影響,致使苗架難以搭成,為此將此方法改為少量多次化調,而不是化控。因縮節(jié)胺難以把控濃度,安全性較差,建議使用助壯素[5]。
6 改傳統(tǒng)防治為科學防治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受病蟲害的侵襲,棉花種植同樣如此。病蟲害會影響棉花健康生長,降低棉花產量與質量,致使棉花種植戶經濟效益下降。在棉花種植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掌握各類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傳統(tǒng)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是以化學防治為主,不利于種植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采取綜合防治手段進行綠色防控,效果顯著。
6.1 苗期病蟲害
棉花苗期病蟲害主要有立枯病、蚜蟲、盲蝽蟓。
營養(yǎng)缽育苗發(fā)生立枯病最為常見,會嚴重影響出苗率。用甲基立枯磷進行“缽土、蓋籽土、棉籽(包衣)”三消毒,可以提高成苗率。防治立枯病可以應用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5%敵克松8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蚜蟲主要為害幼苗期與蕾鈴期的棉花,會使棉苗生長推遲,晚熟減產,嚴重時可能導致棉苗無法正常生長甚至死亡。防治蚜蟲可以選用10%吡蟲啉或者蚜蟲凈。盲蝽蟓主要發(fā)生在麥收時,麥-棉田塊較為嚴重。麥收后大量盲蝽蟓轉移到棉苗上,造成“無頭棉”,可以用菊酯類農藥防治盲蝽蟓,同時兼治蚜蟲。苗期應用40%氧化樂果等內吸性藥物5倍液涂棉花的莖稈,滅殺嫩葉主脈、葉柄組織上的盲蝽蟓。當苗蕾期被害株率達到5%時,可以選用35%硫丹乳油或5%銳勁特懸浮劑防治,注意不可選用菊酯類農藥。在噴藥時宜選擇6:00~9:00或者18:00以后,首次噴藥后5~7 d再噴藥1次[6]。
6.2 大田病蟲害
棉花大田病蟲害主要有枯黃萎病、紅蜘蛛、蚜蟲、棉鈴蟲、斜紋夜蛾、紅鈴蟲。
枯黃萎病難以防治,建議選用抗病品種,采取水旱輪作。種植人員應結合本地病蟲害情況,科學選擇防治方式。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架設高壓汞燈或太陽能頻振燈,起到“殺卵先殺蛾”的作用。棉鈴蟲的成蟲具有趨光性,可以應用高壓汞燈或者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大量棉鈴蟲,該措施適用于蟲口時期與羽化高峰期;另外可以對根莖部噴灑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7 結束語
棉花是江漢平原的重要經濟作物,為當地農民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收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在推動江漢平原經濟迅速增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傳統(tǒng)的棉花栽培技術比較落后,不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種植人員需結合該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積極應用“一增五改”高產栽培技術,切實保障棉花的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勤建,樓理銘,趙左士.地下水位高低對棉花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1985(6):285-289.
[2]徐其海.棉花種植密度與產量形成的關系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5):16,18.
[3]余筱南,陳金湘,劉愛玉,等.湖南棉花雜種優(yōu)勢利用現狀及展望[J].作物研究,2001,15(4):38-40.
[4]李健,宋美珍,貴會平,等.棉花化學調控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棉花,2016,43(7):1-5.
[5]王志勇.濱海平原棉花測土配方施肥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6(2):191-192.
[6]程文.棉花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yè),202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