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偉佳 編輯/朱燁
《回到太空》才是馬斯克的夢想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住在搖籃里。”
多少美國人因為SpaceX飛向太空成為馬斯克的粉絲。曾有朋友告訴我,他買特斯拉只有一個理由,因為SpaceX 真的不容易。
我想說,許多人兒時就有太空夢。有些人因為夢想太高夠不著放棄了,有些人則為了這一夢想傾其所有,比如馬斯克。對于馬斯克而言,特斯拉負責賺錢養(yǎng)家,太空夢負責貌美如花。
當然,個體的太空夢并不是馬斯克一家獨大,紀錄片《回到太空》拍得燃情又煽情。
《回到太空》是2022 年4 月上映的紀錄片,由奧斯卡獲獎導演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國威執(zhí)導,這是他們首次將鏡頭對準太空。影片簡介上說:劇情講述了SpaceX鼓舞人心的崛起歷程,以及馬斯克20 年來為重振美國太空旅行所做的努力。
我不是馬斯克的忠粉,但影片中有一段情節(jié)著實挺打動了我。他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住在搖籃里?!庇谑?,他轉戰(zhàn)太空。他的偉大并不是來自SpaceX的成功,而恰恰是他明白失敗是發(fā)展的一部分。
他說他有一億美元,可以足夠飛三次。他說如果三次還沒有成功,那這個關于太空的項目就結束吧??涩F(xiàn)實給了他結結實實的巴掌,他們三次嘗試都失敗了。在經過了痛苦萬分的掙扎之后,馬斯克毅然決定飛第四次。這第四次是釜底抽薪,是孤注一擲。我想很少人會有如此的魄力吧。
當然,我們可不能被影片簡介中那寥寥數(shù)語給騙了。事實上,導演將許多鏡頭給到NASA 資深人員鮑勃?本肯、道格?赫爾利和其家人在發(fā)射前的準備工作,以此帶領觀眾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激動人心的旅程。
同時,大量的采訪也被聚焦在SpaceX 團隊的任務控制中心,并讓屏幕前的我們見證如何以“海面濺落”的方式將太空人送回地球。
在第四次發(fā)射之前,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很緊張,緊張到開始迷信。有人穿有火箭發(fā)射圖的襪子,有人穿幸運色的服裝,有人根本就無法查看當日的任務清單。還有人在發(fā)射當天將一張寫有“蘇格蘭”的便簽紙放在鞋子里,假裝自己踩在蘇格蘭的土地上,只因為第一次成功發(fā)射的時候她人在蘇格蘭。甚至連胡子都被迷信的人與能不能成功發(fā)射關聯(lián)起來。
為什么一群科學家開始關心起玄學?因為他們能做的都做了,他們已經沒有可以失敗的余量了。之前的失敗都過于慘烈,曾經在一次失敗的過程中,由于壓力艙的問題,連發(fā)射塔都被摧毀。
他們也明確表示:“除了這件事,我完全不迷信?!?/p>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鏡頭前的我們,都在焦灼不安地等待被“宣判”的那一刻。那一刻,只有兩種結果會出現(xiàn),成功或者失敗。沒有第三種可能。但發(fā)射成功并不意味著整個項目的成功。因為返回比升空更危險。在飛船返航的過程中,我們還將經歷一遍如此這般的焦灼等待。
而且,我個人以為,馬斯克及其SpaceX 的成功,是整個美國探索太空夢的延續(xù)。他們并非從零開始,這背后美國NASA 給了很大的支持和技術共享。只是與NASA 相比,馬斯克們不怕失敗。
最后,我想說,《回到太空》這部紀錄片其實也暗暗地道出了:當特斯拉收割一波又一波韭菜之后,馬斯克的錢都花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