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泰州市鳳凰初級中學,江蘇 泰州 225317)
數(shù)學是邏輯嚴謹、內容豐富的學科.教師應合理利用提問技巧,充分開發(fā)提問功能,讓問題貫穿課堂,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沉浸于問題的持續(xù)推理.但目前來看,部分初中數(shù)學教師課堂提問技巧性依然欠缺.聚焦課堂提問技巧,筆者提出了一些策略.
初中課堂活動中,同一時機提出不同問題,同一問題在不同時機提出,效果經常是截然不同的[1].并且,學生在課堂不同階段,對數(shù)學知識、方法和問題持有不同的興趣和理解,影響其發(fā)現(xiàn)、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與能力.若過早地進行提問,學生尚未對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形成初步認識,不僅思考會受阻,還會影響學習熱情;若過晚地進行提問,學生已經消耗一些思考和邏輯推理精力,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反應不積極的表現(xiàn),影響互動效果.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學.先在備課時,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預設問題.之后,在“直接開平方法”一課中,分別找準圍繞舊識、預習、新課提問的時機提問.比如,引導學生回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與“平方根的意義及性質”,提問:平方根的意義及性質與一元二次方程有怎樣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平方根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展開猜想,啟動其對“用直接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之后,在學生興致勃勃討論中,出示基礎例題x2-4=0等,提問:如果借助平方根的意義及性質求解該方程,可以怎么做?調動學生在預習中分析例題的經驗,進一步啟動其數(shù)學思維.隨著教學的推進,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其他興趣點、疑問處提問,如當一些學生對例題(x+1)2=2展開熱烈討論時,提問:為什么在這個方程中,可以運用直接開平方法?當有學生不能準確把握“用直接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規(guī)律時,提問:在哪些條件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直接開平方法求解?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啟發(fā)他們對規(guī)律進行歸納和總結,幫助他們理清學習思維.
首先,教師做好“問什么”的準備;其次,在提出問題前,教師通過使學生調取或積累經驗的方式,盡可能夯實其知識基礎,支持其問題討論;最后,教師充分關注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反應,緊隨其興趣與疑問提問.課堂每一個提問時機都被準確利用起來,學生數(shù)學思維不斷被啟動,足以提升提問實效性.
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具有目的性,是為引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的主動思考,使其在思考中強化基礎認知,而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堅持“目標引領”策略,明確“為什么問”,并緊扣提問初衷,優(yōu)化提問內容,讓提問有理有據、有的放矢[2].
例如,“確定圓的條件”教學.學生認識“確定圓的條件”,建立在探索“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基礎上.由此,先設置“引導學生探索平面作圓的要素”目標,提問:平面上有一點A,經過該已知點作圓,可以作多少個?平面上還有一點B,經過已知點A、B作圓,可以作幾個?當平面上還有一點C時,經過這三個已知點作圓,結果是怎樣的?而學生充分掌握“確定圓的條件”,以了解“三角形外接圓”“三角形的外心”“圓的內接三角形”概念為前提.對此,可設置“認識三角形外接圓、三角形的外心與圓的內接三角形”目標,提問:什么是三角形的外接圓?如何確定三角形的外心?什么是圓的內接三角形?它們與“確定圓的條件”有哪些關系?
提問目標緊扣課堂教學總目標,提問內容在提問目標支持下實現(xiàn)有效優(yōu)化,教師進一步克服了隨機提問的習慣,有目的、有順序地向學生拋出問題,使提問更好地發(fā)揮“強化學生數(shù)學認知”作用.第一次提問后,學生積極“作圓”,分析過平面不同點作圓的過程和結果,形成“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的發(fā)現(xiàn),初步認識“確定圓的條件”.第二次提問后,學生將“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與“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聯(lián)系起來,在“三角形外接圓”“圓的內接三角形”等作圖中,得出“給定一個三角形有且只有一個外接圓”,強化之前認知,充分掌握“確定圓的條件”知識點,突破新課重點與難點,課堂教學實效得到顯著提升.
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與課堂教學計劃,預設并提出多個問題,持續(xù)追問學生,不斷引發(fā)其深度思考.課堂提問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要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準確梳理各知識點的聯(lián)系,使其建立系統(tǒng)、清晰的知識體系.進而,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在課堂通過“階梯追問”方式提問.
例如,“多項式乘多項式”教學.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單項式乘多項式的運算法則推導多項式乘多項式的運算法則,理解多項式乘多項式運算的算理,感悟數(shù)與形的關系,體現(xiàn)轉化思想在數(shù)學問題中的運用.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由單項式、轉化思想到多項式,進行階梯提問,示例如下.
追問1:前面已經學習了單項式乘單項式、單項式乘多項式運算法則,那么,形如(a+b)(c+d)的多項式乘多項式應如何計算?
追問2:如圖1,計算圖形的面積,有幾種計算方法?與身邊的同學交流你的算法和推理過程.
圖1 “圖形的面積”問題圖
追問3:經過該圖形面積的計算,你是否對形如(a+b)(c+d)的多項式乘多項式計算有了一些新想法?
追問4:試著用數(shù)學語言總結你的發(fā)現(xiàn),應該如何描述多項式乘多項式運算法則?
教師關注學生課堂學習梯度,根據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基本邏輯,設計五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落實遞進追問.初始提問,使學生回顧單項式乘單項式、單項式乘多項式運算法則,促進新舊教學的遷移,為之后的提問和學習打下基礎.第一次追問,順勢拋出新課主題,引導學生展開抽象思考,使其向本課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發(fā)起挑戰(zhàn);第二次追問,以圖形為引,在數(shù)形結合中支持學生推理分析,使其初步感受多項式乘多項式計算規(guī)律,積極展開多角度思考;第三次追問,滲透轉化思想,引導學生將計算圖形面積的發(fā)現(xiàn)轉化為數(shù)學語言,深入挖掘其與多項式乘多項式運算法則的聯(lián)系;最后一次追問,鼓勵學生將發(fā)現(xiàn)簡要地表達出來——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先用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乘另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學生充分感受數(shù)學知識生成過程,體驗數(shù)形結合、轉化思想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中的靈活運用,有序達成深度學習,就此提升教學實效.
學生在學習能力、習慣、態(tài)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區(qū)別,而這些區(qū)別,使其在發(fā)現(xiàn)、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效率存在極大差異,對解決問題表現(xiàn)出了不同需求.若提問沒有基于全體學生學習的需求展開,只是符合某一部分學生的需要,極易造成課堂互動單調的情況,不利于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培養(yǎng).教師還要在課堂關注學生分層學習情況,進行差異化、針對性提問.
在學生回答課堂常規(guī)提問后進行反思提問,引導其從不同角度回答對所學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吸收、應用問題.這既有助于糾正學生認知與思維偏差,改善其不良學習習慣,也能促進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把握,使師生同步調整課堂活動狀態(tài),以此提升教學實效性.所以,課堂全面反思與提問技巧也需把握.教師要在課堂進入尾聲時,結合當堂教學內容,靈活進行反思提問,并組織學生踴躍參與.
在反思提問下,學生強化對數(shù)學知識與方法的多角度總結,也加深對“本節(jié)課,我哪里還存在不足”“我還需要鞏固哪些數(shù)學知識與方法”的思考,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增強舉一反三的學習品質,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
初中數(shù)學課堂,是學生探究數(shù)學真理的主陣地,教師要幫助學生制造問題、解決問題,多角度地激活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的思考,以保證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度理解,提升教學實效.本文所論述提問方式均有一定可行性,教師可以在具體實踐中總結其最佳應用路徑,準確把握提問時機,持續(xù)優(yōu)化提問內容,不斷提高提問階梯性、層次性,用好提問反思功能,也給予學生提問的權利,讓提問在課堂煥發(fā)光彩,更讓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深刻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