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李金龍
中華絨螯蟹,簡稱河蟹,是我國最重要的淡水經濟蟹類。近年來,河蟹養(yǎng)殖效益頗為可觀,養(yǎng)殖戶對河蟹養(yǎng)殖的熱情日漸高漲,養(yǎng)殖模式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其管理措施也不盡相同。筆者介紹河蟹的幾種主要養(yǎng)殖模式及其管理措施,以期為養(yǎng)殖戶提供參考。
池塘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面積以2001~3335平方米為宜;池塘呈長方形,以坡比1∶(2~3)、長寬比3∶1為宜,池塘水深1~1.5米;進排水方便,呈東西向獨立設置,進水管用60~80目篩絹網制成的網袋包裹,防止進水時敵害生物隨水進入扣蟹養(yǎng)殖池,降低扣蟹成活率。池塘底部開挖“U”形淺溝,淺溝內鋪設“U”形PVC材料排水管道,并開設多個吸水口及過濾網,同時利用水壓差原理將池塘底部靠近排水管吸水口位置處的淤泥和腐殖質等通過多次排水順帶排出池塘,起到排污凈水效果。池底四周鋪設微孔增氧管,根據池塘條件,因地制宜調節(jié)增氧管分布情況,保證全塘有均勻增氧效果。
1.清塘。排凈池塘內的水,清除池塘底泥,淤泥深度不超過20厘米,翻耕暴曬1月后,加水至10~2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對水全池潑灑,徹底清塘消毒殺死寄生蟲卵等。
2.防逃設施。用聚乙烯網衣沿著池塘四周,將池坡全部遮蓋,防止河蟹掘洞坍塌。在池埂周圍建防逃墻,用寬0.7~0.8米的塑料薄膜或不銹鋼片作為圍擋部,圍擋部比地面高出0.5~0.6米,底部埋入土中0.2米,轉角處設計為弧形,外側用竹片或木樁作為立柱固定,每兩個立柱間距3米。
3.水草種養(yǎng)。用生石灰消毒10~15天后,河蟹養(yǎng)殖池栽種水草??坌佛B(yǎng)殖由于池塘水較淺,對水草的遮蔽功能和凈化水質的功能要求較高。養(yǎng)殖前期的水草類型包括苦草、輪葉黑藻,并配以一定的伊樂藻,在離池邊2米左右的池底進行扦插,水草種植采用條播種植模式,每條水草的間隔為3~4米,保持水深30厘米左右。養(yǎng)殖中后期的水草主要以水花生為主,水花生在池塘中的分布呈棋盤式或條式,這樣有利于提高扣蟹塘水草的分布,增加蟹種的躲避空間,能降低蟹種在淺水區(qū)域蛻殼死亡的風險。養(yǎng)殖前期水草覆蓋面積為25%~30%,養(yǎng)殖中后期水草覆蓋率為40%~50%。
4.培肥水質。通過施用肥料培養(yǎng)水體浮游生物與水花生,既可培育天然優(yōu)質餌料供蟹苗攝食,同時也為蟹苗營造良好的棲息環(huán)境,以提高養(yǎng)殖產量。一般在放苗前15天進行水質培肥。新塘口養(yǎng)殖前期,在水草種植前每667平方米施用發(fā)酵雞糞或顆粒發(fā)酵肥100~150千克,養(yǎng)殖中后期少量多次追施肥效快的全價多礦肥;老塘口養(yǎng)殖前期肥水應多配合使用解磷、解鉀的固氮菌來有效釋放底肥中的營養(yǎng),雨天、高溫悶熱天氣、池塘水渾等情況下不宜施肥。施用時應確保池塘溶氧充足,可采取增氧措施加強水質管理,如開啟增氧機、加注新水提高溶氧。施肥遵循“少氮少磷多碳多礦”及“輕施肥、重提肥”的原則。
大眼幼體出池時池塘鹽度不超過2%,下池時盡量保持水溫與氣溫的溫度差不超過5℃。一般選擇在凌晨進行放養(yǎng),放養(yǎng)前要在池塘內潑施增氧劑,然后將蟹苗箱放置在池塘埂上,淋灑幾遍池塘水,過幾分鐘后再把蟹苗箱沉入水中,讓大眼幼體自由移動到水里,從而分散至整個池塘。放養(yǎng)時間以4月底或者5月初為宜,放養(yǎng)規(guī)格為12萬只/千克,每667平方米的大眼幼體2.5~3千克。
1.餌料投喂。天然餌料為浮萍、水花生、螺、蚌等,人工飼料一般為配合飼料。大眼幼體放養(yǎng)后,先投喂高蛋白的開口飼料兩周,然后5—6月以投喂低蛋白飼料為主,日投餌量為蟹體總重量的30%左右;7—8月以投喂高蛋白飼料為主,日投餌量為蟹體總重量的50%;9—12月以投喂動物性餌料為主,日投餌量緩慢減少。
2.水質管理。一般每 5~7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更換水深為10~20厘米;高溫期每天注水5~10厘米,保持水深1.2米左右。pH為7.0~8.5,氨氮含量≤0.3毫克/升,亞硝酸鹽含量≤0.1毫克/升,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高溫季節(jié)要勤改底,保持池塘良好的底質。每5~7天改底1次,配合使用氧化改底和生物改底,需避開悶熱天氣并做好增氧工作;對水體易酸化的池塘,可每5~7天全池潑灑生石灰1次。
3.巡塘檢查。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扣蟹行動情況、攝食情況及蛻殼生長情況,病蟲害情況,池塘水質肥度和透明度等。
4.病害防治。病害防治以預防為主,定期用生石灰潑撒全池消毒;在高溫梅雨季節(jié),適當減少投喂量,可在養(yǎng)殖塘口外潑維生素C以提高扣蟹抗應激能力;每半個月在餌料中拌入乳酸菌、營養(yǎng)多維,以增強蟹苗體質和免疫力,防止蟹苗腸炎及空腸現象發(fā)生。定期檢查,發(fā)現病害要及時治療,科學規(guī)范用藥。
池塘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面積以3335~6670平方米為宜,池塘形狀、長寬比、水深、進排水管設置及底部增氧設施等要求與扣蟹養(yǎng)殖相同。
1.清塘、防逃設施、培肥水質要求與養(yǎng)殖扣蟹相同。
2.水草種養(yǎng)。成蟹養(yǎng)殖池塘的水草以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和黃絲草為主,多品種搭配有利于降低因某種水草不適應而產生的風險,有利于改善河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深水區(qū)域以黃絲草和輪葉黑藻為主,在淺水區(qū)域種植苦草。苦草采用草籽均勻散播;輪葉黑藻前期采用芽孢播種,后期可用植株根部裹泥拋種的方式補種;伊樂藻主要是用鮮草植株進行挖坑覆土移栽或者扦插移栽的方式進行種植;黃絲草主要采用的是拋撒的種植方式。整體的植物分布呈現為東西部條狀,有利于增加水草的光照面積。成蟹池塘的水草覆蓋率以保持在30%~50%為最佳。
挑選附肢健全、體表有光澤、爬行迅速、規(guī)格整齊的幼蟹進行投放。投放時先將扣蟹放入濃度為 3%的鹽水中浸泡3~5分鐘,然后將扣蟹放于池塘岸邊近水處,讓其自行爬入池塘內,每667平方米放養(yǎng)800~1000只扣蟹。
每667平方米同時搭配投放螺螄苗種40~50千克,螺螄可攝食池底殘餌等有機物凈化池底,也可作為河蟹的天然動物性餌料。投放鰱、鳙魚苗,投放數量為每667平方米15~20尾,鰱、鳙魚可攝食水體中藍綠藻,有效防止高溫池塘“倒藻”,惡化水質。
餌料按照“兩頭精、中間粗”的原則進行投喂。養(yǎng)殖前期扣蟹生長旺盛,蛻殼次數多、時間間隙短,為滿足其生長、蛻殼的物質能量需求,養(yǎng)殖前期可投喂蛋白含量較高、營養(yǎng)全面、優(yōu)質的全價配合飼料,投喂量為5%~10%,并且適當補充鈣、鎂、磷、鋅、鐵、銅等復合離子鹽和復合維生素及低聚糖等,促進軟殼蟹對營養(yǎng)的吸收和利用,增強河蟹體質,促進其蛻殼、生長。養(yǎng)殖中期,隨著高溫悶熱天氣到來,河蟹因天氣原因吃料差時,應減少投餌量,避免投喂高蛋白質、高脂肪等不易消化的飼料,投餌量控制在日常的 20%~50%,水質差的池塘停喂。養(yǎng)殖后期,天氣穩(wěn)定轉涼,河蟹進入性腺發(fā)育期,應恢復正常投喂,適當增加高蛋白、高脂肪的動物性餌料,以滿足性腺發(fā)育及能量貯存的需求。投喂量以2小時內吃完為宜,投喂時間為傍晚前后,離池埂20厘米的水中設置適量食臺,便于及時觀察河蟹攝食情況。
水質管理、巡塘檢查、病害防治要求與養(yǎng)殖扣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