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合
人類至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星體,直徑大約是30億千米,換算成天文單位,只有0.0003光年。最近,中國“天眼”在一個名為“斯蒂芬五重星系”周圍的天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由原子氣體組成的巨大天體,直徑是銀河系的20倍。我們知道,銀河系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據(jù)此計算,這個天體的直徑就有200萬光年;也就是說,光線從它的一端射到另一端,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可見它究竟有多么大!
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天體不但極其大,而且由一粒粒單個原子組成。眾所周知,原子是直接構成分子的基本單元,分子又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原子和分子都很小,肉眼無法看見。分子可以一個一個地單獨存在,比如木星就是無數(shù)單個氣體分子的組合體;而原子無法單獨存在,它們一旦相遇,就會立即結合成分子,進而組成物質,就如同細胞只有構成肉體才能存活一樣,無法單獨出現(xiàn)在自然界。然而,這個新發(fā)現(xiàn)的天體竟然由單獨的原子組成,讓人匪夷所思。
由于“斯蒂芬五重星系”離地球的距離有2.8億光年,由此推斷,這個原子氣體天體發(fā)出的光線,到達地球需要2.8億年的時間。這么說來,“天眼”看到的應該是它2.8億年前的樣貌;今天它是個什么樣子,要再等2.8億年才能看到,是不是很神奇?專家認為,這是人類迄今探明的最大氣體天體,并由此猜想,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這種大型的原子氣體天體。
當然,這個巨型天體并不是“天眼”直接“看”到的,而是將它接收到的光波,經(jīng)過分析得出的結果。作為射電望遠鏡,“天眼”沒有普通望遠鏡那樣的光學鏡頭,所以無法直接觀察物體和拍攝照片;而是利用自己那個口徑為500米的“大鍋”,好像太陽灶聚集陽光一樣,收集來自遙遠太空中人眼無法感知的光波,再用計算機進行處理,轉換成圖像展現(xiàn)出來,從而獲得普通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的目標,讓我們知道原子氣體天體的大小、位置和色彩。
科學家認為,天體是由氣體微粒凝結而來的。例如,一個星系中所有恒星的形成,就是由具有很強吸引力的微粒作為核心,不斷吸附散布在宇宙空間的分子或原子,最終轉化為一個個龐大的可見實體,于是,才有了今天我們頭上的日月星辰。所以,觀測宇宙中的氣體粒子,是研究天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1877年,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斯蒂芬首次發(fā)現(xiàn)了“斯蒂芬五重星系”,從此,人們一直關注著這個星系群。而這次發(fā)現(xiàn)的原子氣體天體,很可能是與“斯蒂芬五重星系”同期誕生的。它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星系之間相互復雜的作用,釋放出一個個原子,長期積累的結果,整個演化過程大約為10億年。盡管它占據(jù)的宇宙空間極大,但內部十分稀薄,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多少分量的龐然大物,內部的致密程度也許與彗星差不多。
不過,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卻對星系演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為,天文學家之前一致認為,不管是固體星球還是氣體星球,最早都是由無數(shù)原子組成的龐大氣團,后來被強烈的宇宙射線所輻射,原子突然變成帶有不同電性的微粒,這種帶電微粒在化學上叫離子。帶正電的離子與帶負電的離子相互吸引,結合成分子;分子再凝聚起來,便形成一個個極其龐大的恒星群,就像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一樣,圍繞一個中心不停地旋轉。
可是,讓人費解的是,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這些稀薄的原子氣體里的單原子,在宇宙輻射環(huán)境沒有太多變化的情況下,為什么沒有由原子結合成分子,進而形成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恒星呢?難道是那里的宇宙射線強度不夠,讓原子難以變成帶電微粒而發(fā)生凝聚現(xiàn)象?如果那里的射線達到特定的強度時,這些原子能否形成一個大型的固體星球?這一系列重大問題,有待于科學家進一步深入探索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