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藩
在五千多年的中國法制文化史中充滿了古圣先賢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整理,以便與新時代的法律文化相對接,推動傳統(tǒng)法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法律的起源是學習中國法制史開宗明義的第一章,也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第一講。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有以天意為立法的動力,所謂“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也有以戰(zhàn)爭所需要的軍律作為法律的原型。但是,最能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是“蚩尤作刑,皋陶造律”。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律起源于階級分化與階級斗爭。
蚩尤作刑和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起源論有相合之處。蚩尤是長江流域下游的“三苗”之長,他看到內(nèi)部有貪財者和貪食者,彼此斗爭,所謂“民皆巧詐,無有中于信義(《尚書·呂刑》)”。為了控制階級之間的斗爭,蚩尤擺脫了宗教束縛,“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尚書·呂刑》),用五虐之刑劓、刵、椓、黥、大辟,依法分配生產(chǎn)剩余,平息爭斗。蚩尤作刑說是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排除了宗教迷信,立足現(xiàn)實,用法律確定了不同等級和各等級享有的不同權利和義務?!叭纭焙箅m被黃帝打敗,流落到各地,但黃帝滅其族而用其刑。蚩尤作刑表現(xiàn)了他的聰明和智慧,以致他創(chuàng)造的五刑框架延續(xù)到漢朝才發(fā)生重大改變。
皋陶也是一位法學家,作為舜的臣子,曾經(jīng)運用法律平定叛亂,并且將他的斷獄經(jīng)驗上升為法律,出現(xiàn)了“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左傳·昭公十四年》)和“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尚書·大禹謨》)的法律原則。古書說“孔子垂經(jīng)典,皋陶造法律”,都是不朽的圣者和賢者。皋陶不僅作律而且首創(chuàng)以德輔政的理論,皋陶認為治國重九政,而治理九政需要有九德之人,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尚書·皋陶謨》)。皋陶雖早逝但皋陶的“以九德之人輔政”卻流行于后代??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周滅商后,周公提出明德慎罰,西漢時期改明德慎罰為德主刑輔,進一步明確了德刑的位置和相互關系。至唐朝,《唐律疏議》再一次明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本用關系,而且以“昏曉陽秋”來比喻德刑的密切關系和永恒的運轉。
子產(chǎn),鄭國人,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家的要旨“控名責實,參伍不失”“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其在鄭國主持新政,主張“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力圖打破鄭國舊制。子產(chǎn)在執(zhí)行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革之前,先打破了民間對天道的迷信。據(jù)《左傳》昭公十七年、十八年記載,鄭國星占家裨灶預言,鄭將發(fā)生大火,人們勸子產(chǎn)按照裨灶的話用玉器攘祭,以避免火災,子產(chǎn)嚴肅地回答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從而消除了百姓對星占家的迷信,這對子產(chǎn)以后的社會改革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如子產(chǎn)當政后,推行作丘賦的田制改革,這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帶有普遍意義的改革。通過田制改革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打破了奴隸制的經(jīng)濟基礎;使城市和鄉(xiāng)村有所區(qū)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田土四界有水溝環(huán)繞,廬舍和耕地能互相適應。子產(chǎn)執(zhí)政時的社會改革受到了百姓和少數(shù)卿大夫的支持,能夠信任他、聽從他、親近他。但也有少數(shù)驕奢淫逸之徒不僅反對他,甚至企圖殺死他。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chǎn),吾其與之!”三年以后,隨著改革取得的成就,民間的反應與三年前大不相同,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chǎn)誨之。我有田疇,子產(chǎn)殖之。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在奴隸制時代的鄭國,法律是不公開的,便于貴族們?nèi)我馀凶锾幮?。子產(chǎn)在進行社會改革的過程中,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要打破鄭國秘密法的舊制,頒布新的刑書,使百姓了解法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公元前536年,子產(chǎn)終于“鑄刑書于鼎”,向社會公布了成文法。這是子產(chǎn)改革中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一項內(nèi)容??梢哉f,子產(chǎn)開了公布成文法的先河。子產(chǎn)頒布成文法以后,包括反對子產(chǎn)鑄刑書的晉國在內(nèi)的其他各國也相繼頒布成文法,這不是偶然的。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是發(fā)展的,是前進的,是不斷地由新事物取代舊事物。子產(chǎn)所說“吾以救世也”,公布成文法恰恰表示他的所作所為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進步需要,因而子產(chǎn)首發(fā)其端,各國相繼其后,都陸續(xù)頒布了成文法。這表示新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來源:CFP)
周公滅商以后,面對國內(nèi)外的嚴峻形勢,進行了平叛、治亂等一系列活動?!渡袝ご髠鳌氛f:“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笨梢?,周公以治理為先導,以形成國家的體系,并在綜合治國的基礎上建立強固的周朝?!抖Y記·樂記》曾說:“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禮樂政刑,雖然同屬上層建筑的各個組成部分,但以禮為統(tǒng)帥。周內(nèi)史過說:“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孔子也說:“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禮是國家施政的政治標準。有禮,國家政治才有正軌可循;無禮,國家政治必然混亂?!暗赖氯柿x,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賈誼:《新書》)?!笨梢姡Y的內(nèi)容上自“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下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jié)文”。
禮還與樂相結合,形成了禮樂文化。古代的樂與政相通,周朝的樂不能簡單理解為音樂,它是古代文化的具體表達。如《詩》三百篇,是古代的樂歌;《頌》是廟堂樂歌;《雅》是正調(diào)即宮廷的樂歌;《大雅》是古樂,《小雅》是新樂??组T弟子都贊美堯舜以來的雅樂,反對魏晉的新聲即流行音樂,斥之為奸聲。
周朝沿用夏商以來的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合為三千條。周朝吸取商濫施酷刑、殺害無辜招致亡國的教訓,重新梳理禮與刑的關系,以禮教為本、刑罰為用?!岸Y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后漢書·陳寵傳》)?!薄爸苡衼y政,而作九刑”,九刑“謂正刑五,及流、贖、鞭、撲”。也為了貫徹明德慎罰的主張,周公強調(diào)用宗法,他贊美司寇蘇公“刑用宗法”,并且告誡即將擔任司寇的康叔,要以蘇公為榜樣??鬃右埠苤匾曅逃米诜?,他曾說:“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p>
至于禮與政的關系,更為密切。禮是國家的主宰,《尚書·立政》篇是周公告誡成王如何用人行政的書,主要內(nèi)容就是設官分職,建立政權機構。在周朝較為龐大的職官隊伍,有王的樞密官、政務官、處理諸侯國的事務官,處理邊疆的事務官……這說明周初建立的事務組織是非常嚴密的。在《立政》篇的基礎上,戰(zhàn)國時期的一些學者又編著成《周禮》,成為我國古代國家的一部理想的行政法典,漢以后遂成為儒家經(jīng)典。
可見,為了建立牢固的周朝統(tǒng)治,周公煞費心思地思考了治國理政的方略,形成了禮樂刑政綜合治國的綜合性方案。其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共治。在三千年前能夠設計出禮樂政刑綜合治國的方案確實表現(xiàn)了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值得認真學習使之與當代社會相契合,更好地展示它的科學性。
《周禮》成書于兩漢儒家之手,也是儒家禮典的開篇之作,《周禮》的內(nèi)容宏大,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nóng)商醫(yī)卜、工藝制作以及各種名物、典章,無所不包,可以稱之為中國古代的“治國大典”。
第一,確立以王為中心的大一統(tǒng)的國家制度?!吨芏Y》在每篇之首都載有“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拔┩踅▏闭f明王與國家是一體的,是國家的主宰;“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說明王居于中央,以馭四方,如同《韓非子·揚權》在論證國王居中馭外的權力地位時所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但是握有中央最高權力的王,還需要設官分職,治理國家,管理萬民。
第二,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依法定的《六典》職掌政務。天官冢宰,為六官之首,“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周禮·天官冢宰》)”。所謂“邦治”,即《六典》之治典,“以經(jīng)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周禮·地官司徒》)”。所謂“邦教”,即《六典》之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周禮·春官宗伯》)”。所謂“邦禮”,即《六典》之禮典,“以和邦國,以統(tǒng)百官,以諧萬民”。夏官司馬,“使帥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周禮·夏官司馬》)”。所謂“邦政”,即《六典》之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周禮·秋官司寇》)”。所謂“邦禁”,即《六典》之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邦治”“邦教”“邦禮”“邦政”“邦禁”均見《周禮·天官冢宰》)”。冬官大司空缺,以漢《考工記》補之。
《周禮》以天地和春夏秋冬四季名官,表現(xiàn)了先秦時期帶有自然主義“象天”色彩的天人合一理念?!吨芏Y》關于職官的規(guī)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既有長官,也有屬吏,分職定編,各有員額,總數(shù)達數(shù)萬人。在遙遠的古代,能夠形成如此對象分明而又龐大的體系,是非常難得的。《周禮》所定的六官成為唐以后中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的歷史淵源,六部所職掌的事務也大體與《周禮》的六官相似。一直延續(xù)到晚清官制改革始有變動。
(來源:CFP)
第三,由天官冢宰按“六典”考察百官的政績??疾斓某绦蚴?,每年年終“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聽其致事”,即舉行上計,每三年考課百官,所謂“大計”,以定黜陟(《周禮·天官冢宰》),“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周禮·地官司徒》)”。
第四,劃分鄉(xiāng)、遂、里等基層組織,以鄉(xiāng)官負責治理政務、民事、訴訟,更以十二教教化“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茍。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jié),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除此之外,地官還負責管理所轄居民的婚姻,以正人倫秩序“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禁遷葬者與嫁殤者,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其附于刑者,歸之于士(《周禮·地官司徒》)”。
第五,《周禮》規(guī)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其一,關于“三國三典”的立法原則。“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边@是區(qū)別不同的政治形勢而確定立法寬嚴的尺度。明初以嚴法治吏,太祖朱元璋說“吾治亂國,刑不得不重”。說明其影響之悠久。其二,注意法律宣傳,每年正月,派專官懸法象魏,或振木鐸于途,宣傳法律,曰“不用法者,國有常刑”,使百姓畏刑守法。其三,以五聲聽獄訟,“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東漢鄭玄注釋如下:“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觀其顏色,不直則赧然;觀其氣色,不直則喘;觀其聽聆,不直則惑;觀其眸子視,不直則毦?!边@是最早的犯罪心理學在司法中的應用。其四,界定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區(qū)別?!吨芏Y》提出“以兩造禁民訟”“以兩劑禁民獄”,鄭玄注曰:“訟,謂以財貨相告者;獄,謂相告以罪名者?!庇终f“爭罪曰獄”“爭財曰訟”。其五,規(guī)定了訴訟程序。訴訟雙方即“兩造”皆須出庭,訴訟當事人須繳納“束矢”“鈞金”,相當于今之訴訟費。民事訴訟的證據(jù)以契券為憑,“凡以財獄訟者,正之以傅別約劑”。貴族高官可以家人子弟代理出庭,所謂“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判決前要傾聽群臣、群吏、萬民的意見,所謂“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周禮·秋官司寇》)?!鄙鲜龀绦虺掏?,皆為后世司法所援用。上述《周禮》所規(guī)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充分說明其所反映的法制文明是何等地難能可貴!
《周禮》充分顯示了古圣先賢的智慧和理想。這些智慧和理想來源于此前一些國家的制度設計、機構設置、職官管理、司法實踐所提供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豐富了《周禮》作者的認識,在已有原型的基礎上加以升華,形成了千古不朽的國家治理大典。《周禮》所設計的影響面寬廣的治國藍圖,無可爭辯地顯示了中華法制的文明,它對后人起到了先導的作用,同時留下了無盡的創(chuàng)造空間。漢以后的法制歷史,既是對《周禮》的傳承,更是對《周禮》的發(fā)展。《唐六典》就是仿《周禮》的體例,以職官為目,下列編制和職掌,成為有唐一代的行政法典。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行政法典——光緒朝《大清會典》,在“凡例”中也明確記載:“會典大要,以官統(tǒng)事,以事隸官,如《周六官》《唐六典》,提綱挈領,治具畢張?!?/p>
(來源:檢察日報)
責任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