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偉
(潞安化工蒲縣黑龍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200)
黑龍煤礦2202 運輸順槽所掘9+10+11 號煤,賦存于石炭系太原組地層下段上部,在本工作面范圍內(nèi),煤層厚度穩(wěn)定,9 號煤與10+11 號煤之間有一層夾矸較厚為1.6~1.8 m,平均1.7 m。根據(jù)鉆孔ZK605 分析,該工作面夾矸厚度2.5 m,局部區(qū)域10 號與11 號煤之間有一層0.3 m 的夾矸。9 號煤平均厚度0.7 m,10+11 號煤平均厚度4.9 m。根據(jù)鉆孔ZK605 和相鄰已掘巷道分析該工作面煤層厚度約5.4 m。煤層頂?shù)装鍘r性情況見表1。
表1 煤層頂?shù)装褰Y(jié)構(gòu)
2202 運輸順槽作為2202 采面的運輸系統(tǒng),正巷道方位角34°,巷道坡度沿11#煤層底板掘進。北邊為礦界,南邊為已掘+1023 m 水平軌道大巷、+1023 m 水平運輸大巷,西面為實體煤,東邊為設(shè)計的2202 回風順槽。2202 運輸順槽設(shè)計長度647 m,設(shè)計斷面為矩形,寬5 m,高3 m。
2202 運輸順槽巷道在掘進過程中,9+10+11 號煤層上部為太原組K2、K3、K4 灰?guī)r含水層,富水性屬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層,遇地質(zhì)構(gòu)造影響,可能存在裂隙導水;巷道上方存在2 號煤層采空區(qū),根據(jù)相鄰巷道涌水量變化分析涌水量約3~10 m3/h,最大涌水量30 m3/h。巷道通過富水異常區(qū)時頂板易淋水,導致軟巖底板發(fā)生較嚴重的變形破壞。
根據(jù)地面三維地震和勘探資料及相鄰+1023 m水平軌道大巷、運輸大巷、2201 工作面掘進揭露煤巖層情況解釋,2202 運輸順槽掘進方向附近存在DF5 斷層,對圍巖穩(wěn)定性有一定影響。
基于2202 運輸順槽的實際地質(zhì)條件,采用UDEC 數(shù)值模擬軟件建立模型,模型高50 m,寬70 m。在模型頂部施加一定的均布載荷模擬上覆巖層重力,模型兩側(cè)及底部約束位移,巷道開挖斷面為寬×高=5.0 m×3.0 m。模擬中各巖層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按表2 賦予。
表2 煤巖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
1)巷道圍巖位移分析
模擬時,設(shè)置巷道圍巖應力釋放系數(shù)β為0 到1,間隔增長值為0.2,來模擬巷道開挖的過程。當β到1 時,表示圍巖已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巷道開挖過程中圍巖的位移情況如圖1,圖1 中測點P1、P2、P3、P4 分別監(jiān)測巷道的頂板下沉量、底鼓量、左幫移近量及右?guī)鸵平俊?/p>
圖1 巷道圍巖位移情況
由圖1 可知,巷道開挖初期,圍巖變形量快速上升,尤其是巷道兩幫的變形增速較快,其次為底板及頂板;當應力釋放系數(shù)超過0.4 后,圍巖的變形轉(zhuǎn)變?yōu)橐缘坠臑橹?,底板的變形增速超過了巷幫;當應力釋放系數(shù)達到1.0 時,即圍巖穩(wěn)定后,P2 測點即底板的變形量最大為0.43 m,其次為P3、P4測點(巷道兩幫),變形量分別為0.30 m 及0.28 m,P1 測點(頂板)的變形量最小為0.11 m。
提取巷道底板9 m 范圍內(nèi)的位移量進行分析,由圖2 可以看出,底板巖層的位移量隨著深度的增加快速減小。當深度到3 m 后,巖層的位移逐漸趨于穩(wěn)定,不再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有明顯的降低趨勢。因此,可以判定巷道底板的破壞深度已達到了3.0 m,在頂板淋水的影響下,底板破壞深度還會進一步的增加。
圖2 底板位移隨深度的變化
2)巷道圍巖破壞模式分析
圖3 為巷道開挖后圍巖裂隙的分布特征。由圖3 可知,巷道開挖后圍巖的破壞模式以拉伸破壞和剪切破壞為主,其中拉伸破壞主要集中在底板圍巖淺部,剪切破壞集中在底板圍巖深部;巷道兩幫也存在一定深度的拉伸破壞及剪切破壞,而頂板的裂隙分布較少。
圖3 巷道圍巖裂隙分布特征
在頂板淋水的影響下,普通錨固劑的錨固力僅能達到無淋水條件下的40%左右,不能充分發(fā)揮錨桿(索)的支護性能,因此考慮采用新型防水錨固劑進行支護。
在井下對傳統(tǒng)樹脂錨固劑及新型防水錨固劑的錨固性能進行了對比測試,采用Φ20 mm 的螺紋鋼錨桿,錨固長度均為600 mm。結(jié)果表明:在頂板淋水的條件下,樹脂錨固劑的錨固力僅為72.3 kN,而新型防水錨固劑的錨固力達到了197.5 kN。采用防水錨固劑可有效避免水對頂板、兩幫支護結(jié)構(gòu)的影響,并解決了底板積水對錨索錨固性能的影響。
1)頂板支護
頂板支護每排均采用Ф20 mm×2400 mm 的螺紋鋼錨桿6 根,間排距為900 mm×1000 mm,網(wǎng)片采用10#鉛絲網(wǎng),網(wǎng)孔規(guī)格50 mm×50 mm,每根錨桿采用2 支新型防水錨固劑;錨索采用Ф18.9 mm×6300 mm 的鋼絞線,錨索間排距2000 mm×2000 mm,采用2-0-2 矩形布置,每根錨索采用1 支Z2360 和2 支防水錨固劑進行錨固,保證其錨固力不低于150 kN,錨索托盤采用16 mm 厚300 mm×300 mm 的鋼板。
2)兩幫支護
巷道左幫支護采用Ф20 mm×2000 mm 的螺紋鋼錨桿,網(wǎng)片采用10#鉛絲網(wǎng),網(wǎng)孔規(guī)格50 mm×50 mm;右?guī)椭ёo采用Ф20 mm×2000 mm玻璃鋼錨桿,網(wǎng)片采用尼龍網(wǎng)。兩幫錨桿間排距均為1200 mm×1000 mm,每排6 根錨桿,每根錨桿采用2 支新型防水錨固劑錨固。
3)底板支護
在巷道淋水區(qū)域,底板采用注漿防腐錨索進行支護。注漿錨索的鉆孔直徑為50 mm,錨索直徑為21.6 mm,長度為6300 mm,間距為1500 mm,排距為2000 mm。每根錨索先采用2 支防水錨固劑進行端部錨固,然后安裝鉛絲網(wǎng)及Φ14 mm 的單筋梯子梁,并張拉至150 kN,隨后采用水泥漿及水玻璃的混合漿液進行全長錨固。
為分析評價圍巖控制方案的效果,采用十字布點法對淋水段巷道圍巖的變形進行監(jiān)測,監(jiān)測結(jié)果如圖4。由圖4 可知,巷道掘進通過頂板富水異常區(qū)初期,監(jiān)測點的圍巖變形速度較快,并于65 d 后趨于平穩(wěn)。其中,頂板最大下沉量約為16 mm,底鼓量最大為24 mm,兩幫最大移近量約為33 mm,圍巖變形量均在允許變形范圍內(nèi),說明該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圍巖控制效果,保證了巷道的安全高效掘進。
圖4 巷道表面位移監(jiān)測曲線
1)通過數(shù)值模擬分析了2202 運輸順槽的圍巖位移及破壞形式,得出其底板最大破壞深度達到了3.0 m,且拉伸破壞主要集中在底板圍巖淺部,剪切破壞集中在底板圍巖深部。
2)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及數(shù)值模擬分析結(jié)果,提出采用新型防水錨固劑進行錨桿索的錨固,并設(shè)計了頂板、兩幫及底板的支護方案。
3)井下應用結(jié)果表明:巷道掘進通過頂板富水異常區(qū)時,頂板最大下沉量約為16 mm,底鼓量最大為24 mm,兩幫最大移近量約為33 mm,圍巖變形量較小,有效解決了淋水軟巖底板的控制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