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林祖斌,通訊員柏 斌)農業(yè)農村部種植業(yè)管理司會同部科技發(fā)展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和律師,綜合考慮案例的社會影響力、法律問題的典型性、作物種類的多樣性等因素,遴選出2023 年農業(yè)植物新品種保護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有2 個涉果侵權案入列。
【獼猴桃“楊氏金紅1 號”品種權侵權糾紛案】 四川依頓獼猴桃種植有限責任公司訴馬邊彝族自治縣石丈空獼猴桃專業(yè)合作社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2022〕最高法知民終211 號民事判決書、四川省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川01 知民初523 號民事判決書)。四川依頓獼猴桃種植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獼猴桃公司”)因馬邊彝族自治縣石丈空獼猴桃專業(yè)合作社(以下簡稱“石丈空合作社”)侵害獼猴桃“楊氏金紅1 號”植物新品種權糾紛,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一審法院”)提起訴訟。涉案品種“楊氏金紅1 號”的品種權授權日為2014 年11 月1 日,品種權人為揚州楊氏果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楊氏果業(yè)公司”)許可四川依頓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依頓農業(yè)公司”),享有排他性使用“楊氏金紅1 號”品種的權利。楊氏果業(yè)公司和依頓農業(yè)公司共同授權依頓獼猴桃公司以自己名義對侵害“楊氏金紅1 號”品種權的行為進行維權,包括但不限于以自己名義提起民事訴訟。石丈空合作社分別于2018 年1 月19 日和2019 年12 月18 日從案外人成都市欣耀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耀公司”)處購買“楊氏金紅1 號”枝條,采用嫁接方式,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的兩個基地一共種植了7 000 株獼猴桃樹。涉案兩個種植基地是石丈空合作社經營的參股項目,也是當地扶貧項目,以流轉承包農戶土地的方式種植,其中一個以“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進行經營,農戶股權占比為16.7%(貧困戶股權占比5%);另一個基地以“合作社+村民委員會” 的模式進行經營,其中村民委員會股權占比20%。欣耀公司是依頓農業(yè)公司授權的種植方,負有保守商業(yè)秘密和不流出接穗的義務。原被告雙方確認兩基地種植的獼猴桃樹與涉案授權品種為同一品種。一審訴訟中,石丈空合作社認為購買涉案品種接穗嫁接種植,是為了收獲果實而不是繁殖苗木,不屬于生產授權品種繁殖材料的行為;同時,該項目屬于扶貧項目,屬于農民自繁自用。一審法院審理認為,不論行為人種植是為了獲取果實還是生產新的可用于繁殖的枝條,由于無性繁殖品種可以自我繁殖,石丈空合作社購買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的接穗,將接穗上芽孢進行芽接后再種植,必然生長出新的繁殖材料;基地種植涉案獼猴桃樹7 000 株,占地100 多畝(6.67 hm2多),以農民承包地入股,由被告參股經營,不屬于農民自繁自用,構成侵權??紤]到涉案獼猴桃樹即將進入結果期,鏟除損失較大,綜合種植戶利益和原告方訴訟請求,一審法院認為不鏟除涉案樹木、并通過支付品種許可使用費的方式將更利于本案的處理。關于品種許可使用費標準的問題,因查明種植數量為7 000株,對具體的畝數雙方并未形成一致意見,故一審法院認為應按照每年每株計算品種許可使用費。一株獼猴桃樹進入結果期后,正常的平均產量為20~25kg,且雙方均認可涉案獼猴桃品種的收購價為10 元/kg,即每株樹一年的產值為200~250 元,除去管理成本、人工成本以及未進入結果期之前的時間成本,加之本案存在貧困農民合作入股等特殊情形,一審法院酌情確定石丈空合作社按每株每年10 元(共計7 000株)的標準向依頓獼猴桃公司支付品種許可使用費。起算時間以石丈空合作社第二次購買時間即2019 年12 月18 日開始,至開庭之日2021 年7 月16 日,共計品種許可使用費110 833 元,此后以每年每株10 元的標準按照實際株數計算,至停止種植涉案獼猴桃樹為止,最長不超過涉案品種權保護期限屆滿日。同時酌情確定石丈空合作社向依頓獼猴桃公司支付合理開支30 000 元。石丈空合作社不服一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以下簡稱“二審法院”)提起上訴,認為從欣耀公司購買涉案獼猴桃樹接穗時,欣耀公司明確表明自己有權銷售,因此自己購買時沒有侵權的故意;獼猴桃產量與年份、管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獼猴桃在自己所在地每株產量為3~4 kg,一審以每株產量20~25 kg 確定的品種權許可使用費過高。二審中,石丈空合作社提供了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出具的情況說明、扶貧合作項目補充協議以及涉案獼猴桃許可種植協議等證據,用以證明獼猴桃樹種植情況、許可使用費和項目扶貧情況。依頓獼猴桃公司提交了與另一案外人某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簽訂的關于“楊氏金紅1 號”授權種植銷售協議書等證據,用以證明獼猴桃的經營模式、許可使用費及每株產量。二審法院認為,石丈空合作社被訴行為是否構成未經許可生產、繁殖授權品種繁殖材料的行為,如何確定許可使用費是二審爭議焦點。欣耀公司雖然與依頓農業(yè)公司合作種植,合法獲得了繁殖材料,但其負有不流出接穗的義務,因此石丈空合作社獲取的枝條并未經過權利人的許可;涉案種植基地的扶貧項目有部分貧困戶參與,但實際由以營利為目的的石丈空合作社進行建設、運營和管理,屬于營利性的生產、繁殖行為,不屬于私人非商業(yè)性使用;石丈空合作社使用枝條是以生產繁殖授權品種為目的的,構成2015 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第二十八條所禁止的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關于許可使用費的問題,二審法院認為,第一,從雙方提供的種植銷售協議等證明可知,品種權人和利害關系人獲得的收益不僅包括品種權使用費,而且包括銷售繁殖材料的收益、從實施者銷售收入中提取的市場管理服務費或者按照固定價格全部買斷后自行銷售的獲利、從代為采購農業(yè)生產資料中提取的管理費以及技術服務費等。石丈空合作社客觀上也從依頓獼猴桃公司的市場管理行為包括品牌維護中獲利,例如選送“楊氏金紅1 號”參加獼猴桃品鑒會并獲得金獎。第二,不進行科學栽培、管理,不付出勤勉勞動,即使許可實施,也無法保障其獲利,這不應成為石丈空合作社減少或免除許可使用費的合法理由。二審法院審理前已經告知石丈空合作社補充會計憑證、銷售合同等與實際產量有關的直接證據,但是其并未提交,而是提供了自行制作并由馬邊彝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證明屬實的“情況說明”,該證據屬于石丈空合作社的單方陳述,在其可以提供直接證據證明產量的情況下,二審法院不予采信。依頓獼猴桃公司主張每畝(667 m2)產量在2 000 kg 左右,最高可達3 000 kg,這是在依頓獼猴桃公司提供技術指導進行科學管理的情況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產量,也不能以此來確定許可使用費??紤]到本案獼猴桃樹在嫁接、種植后,要經過試掛果期、結果期、盛果期等,成熟的獼猴桃樹有長達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的盛果期,可以將大量結果期的產量作為確定許可使用費的考慮因素,一審法院確定每年每株許可使用費為10 元并無不當。一審法院以石丈空合作社從欣耀公司最后一次購買接穗的時間作為起算時間,已經有利于石丈空合作社。石丈空合作社關于其實際沒有營利,許可使用費過高的上訴理由,缺乏證據支持,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本案是關于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使用未經品種權人許可而售出無性繁殖品種,進行生產繁殖構成侵權的典型案例。本案也列入2023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第三批人民法院種業(y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本案的典型意義在于,一是進一步明確了無性繁殖品種種植行為的侵權認定。涉案獼猴桃屬于無性繁殖品種,由于無性繁殖品種可以自我繁殖,種植無性繁殖品種必然生長出新的繁殖材料,因此,除私人非商業(yè)性使用外,未經許可種植授權無性繁殖品種的行為都會涉及2015 年修訂的《種子法》第二十八條中生產、繁殖授權品種繁殖材料的行為。二是以支付許可使用費代替停止侵權的處理方法,既維護了品種權人合法權利,又兼顧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避免了資源浪費。在確定許可使用費時,系統考量了授權品種商業(yè)價值,通過獼猴桃產量、相關勞務、管理、生產資料和技術指導費等成本、貧困農民合作入股等特殊情況確定許可使用費標準,并以原審法庭辯論終結作為分界點,分段計算許可使用費金額,對后續(xù)相關案件的審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業(yè)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應注意審查種苗、種子的合法來源,確保種植的農作物是經權利人許可的。本案中種植基地雖為當地扶貧項目,但實際由以營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合作社進行建設、運營和管理,種植規(guī)模大,且貧困農戶股權比例較小,不屬于私人非商業(yè)性使用授權品種行為,承擔了侵權責任。
【“龍回紅臍橙” 品種權侵權行政執(zhí)法案】重慶市銅梁區(qū)農業(yè)農村委員會處理重慶同闊農業(yè)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侵害柑桔新品種“龍回紅臍橙”品種權案[重慶市銅梁區(qū)農業(yè)農村委員會行政處罰決定書“銅農(種子)罰〔2022〕51 號”]。涉案品種為柑桔新品種“龍回紅臍橙”,授權日為 2016 年 5 月 1 日,品種權號為CNA20131106.2,品種權人為江西省南康市俊萍果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2022 年10 月9 日,重慶市銅梁區(qū)農業(yè)農村委員會(以下簡稱“銅梁區(qū)農委”)行政執(zhí)法人員根據重慶市農業(yè)綜合執(zhí)法總隊提供的線索,對重慶同闊農業(yè)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闊公司”)的種子種苗生產經營情況進行檢查,發(fā)現其生產經營“龍回紅臍橙”種苗,但無法提供品種權人的授權書,進行立案。后經詢問同闊公司法定代表人,檢查公司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種子生產經營檔案、“龍回紅臍橙”種苗購銷合同、銷售憑證、收款憑證、調運植物檢疫證書等相關證據材料,并就其中涉及的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執(zhí)法人員確認同闊公司未經品種權人授權,于2019 年11 月生產了“龍回紅臍橙”種苗4 500 株,并于2021 年12月24 日銷售500 株,每株12 元,收入6 000元;2022 年9 月20 日銷售4 000 株,每株8 元,收入32 000 元,共計銷售收入38 000 元。銅梁區(qū)農委認為,同闊公司未經品種權人授權,擅自生產經營授權品種“龍回紅臍橙”種苗,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實施了侵害品種權的違法行為,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充分,2022 年12 月28日向當事人依法送達 《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銅農(種子)告〔2022〕51 號],告知擬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以及享有陳述申辯、申請聽證的權利。當事人在規(guī)定期限內未提出陳述申辯,也未申請聽證。2023 年1 月9 日,銅梁區(qū)農委作出行政處罰,責令當事人停止侵權,根據《種子法》和《規(guī)范農業(yè)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180 號)的規(guī)定,由于當事人不知道是保護品種,沒有主觀故意,案發(fā)后積極配合調查處理,并書面承諾不再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給予從輕處罰。根據《農業(yè)部辦公廳關于認定種子違法案件中違法所得和貨值金額的復函》(農辦政函〔2017〕4 號)中關于“種子違法案件中的‘違法所得’,是指違反《種子法》規(guī)定,從事種子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銷售收入” 的有關規(guī)定,認定并沒收違法所得38 000 元,并處罰款50 000 元。本案是關于基層農業(yè)行政執(zhí)法機關根據舉報信息成功查處侵害植物新品種權違法行為的典型案例。執(zhí)法人員通過調查取證,確認涉案企業(yè)實施了侵權行為,并查明侵權種苗的銷售去處、數量和價格,及時作出處罰決定,制止了侵權行為的擴大。針對品種權侵權行政執(zhí)法案件中違法所得認定難度大的問題,本案以查明的銷售數量、價格確定了銷售收入,并根據農業(yè)農村部有關規(guī)定確認了違法所得,為相關案件的查處提供了范例。本案也提醒種子企業(yè)應關注生產經營的種子種苗知識產權保護情況,并依法及時支付相應許可費用。如果從某企業(yè)購入未經品種權人許可的種子種苗,應及時督促該銷售企業(yè)向品種權人支付相應許可費用,否則不僅購買的種子種苗涉及侵權,而且種植該批種子種苗獲得的繁殖材料或收獲物也屬侵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