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純,杜君華,張葉欽,王水利
陜西省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一科,西安 710068
肺癌病死率居惡性腫瘤之首[1],50%初次確診的肺癌患者已發(fā)生遠處轉移[2]。肺癌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有腦、肝臟、腎上腺及骨骼[3]。文獻報道,肺癌消化道轉移病例相對少見[4],但尸檢發(fā)現(xiàn)肺癌消化道轉移的發(fā)生率為0.2%~11.9%[2,5-6],與報道存在差異。本文報道肺癌消化道轉移3 例并結合文獻進行總結分析。
病例1,男性,82 歲,基礎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018 年9 月5 日因咳嗽氣短較平時加重行胸部CT 示:左肺上葉團塊狀軟組織密度影,不除外新生物,左側胸膜增厚,左側胸腔積液(圖1A)。入院查腫瘤標志物示:癌胚抗原70.94 ng/ml,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21.72 ng/ml,細胞角質蛋白19片段抗原21-1 14.50 ng/ml,糖類抗原125 104.40 U/ml,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2.65 ng/ml。入院后行支氣管鏡檢查,鏡下可見左肺上葉前段管腔黏膜腫脹狹窄,分嵴增寬,可見少許結節(jié)樣增生(圖1B)。于左肺上葉前段行支氣管鏡活檢,病理示:中分化鱗狀細胞癌,免疫組化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5/6(+)、p40(+)、p63(+)、CK7(-)、甲狀腺轉錄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Napsin A(-)、Ki-67 指數(shù)10%(圖1C)。腹部+泌尿系+腹膜后淋巴結超聲示:肝囊腫,右側腎上腺區(qū)結節(jié)樣低回聲影,膀胱壁稍毛糙,前列腺Ⅰ°增大并鈣化,膽、胰、脾、雙腎、雙側輸尿管聲像圖未見明顯異常。顱腦MRI 示:雙側側腦室旁及半卵圓中心白質脫髓鞘改變并多發(fā)腔梗,部分病變已軟化,腦萎縮?;颊呶葱姓娮影l(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 檢查。因患者高齡,基礎疾病較多,心肺功能均較差,無法耐受化療等治療,建議行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家屬表示拒絕。入院后給予抗感染、改善心功能等對癥支持治療后癥狀減輕出院。2018 年9 月28 日患者氣短再次加重,再次住院行胸部CT 示左側胸腔積液量較前明顯增多,給予胸腔閉式引流術及改善心功能等對癥治療后癥狀明顯減輕。2018 年10 月4 日患者出現(xiàn)右下腹疼痛,疼痛進行性加重,立位腹平片提示小腸梗阻,腹部CT 示腹腔多發(fā)腸管擴張伴多發(fā)氣液平,考慮腸梗阻可能。給予胃腸減壓、暫禁飲食等治療,患者腹痛進行性加重,急診行剖腹探查術,探查見距回盲部約50 cm 處小腸可見腫瘤性病變,約2 cm×3 cm,浸透全層,致局部腸腔狹窄,并與其近端約20 cm 處小腸粘連成團。狹窄近端小腸擴張積液,遠端小腸及結腸空虛,行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術后病理示:小腸低分化癌,傾向鱗狀細胞癌,腫瘤侵及小腸壁全層,脈管內見癌栓,上下端未見癌(圖1D)。術后僅給予中藥輔助抗腫瘤、對癥治療。2018 年11 月5 日患者突發(fā)心臟呼吸驟停死亡。
圖1 病例1相關檢查結果
病例2,男性,67 歲,2019 年3 月于陜西省武警總醫(yī)院體檢,胸部CT 示:右肺上葉尖后段占位性病變,縱隔淋巴結腫大(圖2A)。2019 年5 月20 日就診于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行胸部增強CT 示:右肺上葉尖后段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增強掃描呈漸進性不均勻強化,考慮周圍型肺癌。行CT引導下經(jīng)皮右上肺穿刺活檢,病理示:小塊低分化癌,片內結構結合免疫組化染色提示腺癌。2019年5 月30 日于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行肺癌根治術治療,術中見:右肺上葉后段可觸及約3 cm×3 cm×3 cm 包塊,質硬,第4、7、11 組可見腫大淋巴結。術后病理:①(右)肺(上)葉周圍型惡性腫瘤,結合組織學特點及免疫學表型特征符合腺癌,腫瘤組織未侵及胸膜;②支氣管殘端未見腫瘤組織;③另送(第4 組)淋巴結(2/2)查見轉移癌,支氣管旁淋巴結(0/1)、第11 組淋巴結(0/1)、第9 組淋巴結(0/1)、第7a組淋巴結(0/2)及第7b組淋巴結(0/1)均未查見轉移癌。免疫組化:CK18(+)、CK7(+)、Napsin A(+,部分細胞)、Ki-67(+,約10%)、CK5/6(-)、p63(-)、p40(-)、突觸素(synapsin,Syn)(-)、嗜鉻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CD56(-)、TTF-1(-)、表面活性蛋白-B(surfactant protein-B,SP-B)(-)、波形蛋白(vimentin)(-)、S-100(-)、CD34(-)。患者因無法耐受放化療,僅給予對癥支持治療。腹部CT 未見明顯轉移病灶,患者未行PET/CT 檢查。2019 年6 月27 日因腹痛于陜西省武警總醫(yī)院查腹部CT 示:下腹部部分小腸區(qū)團塊狀略高密度影,其以上近段小腸腸管積液擴張并多發(fā)氣液平。2019 年7 月5 日行全腹部增強CT示:盆腔區(qū)域6 組小腸內類橢圓形軟組織樣低密度影,呈不均勻輕度強化,中心少量積液壞死,腸內對比劑溶液呈偏流改變,考慮盆腔6 組小腸占位性病變,小腸腺瘤不除外(圖2B)。2019 年7 月17 日于陜西省人民醫(yī)院行手術治療,術中見小腸距回盲部約40 cm 處有一約6 cm×5 cm×4 cm 粘連團塊,質韌。術后病理:(小腸)中分化腺癌,浸透全層,脈管內見癌栓,上、下端未見腫瘤組織。腸系膜淋巴結1/1 枚見腫瘤轉移,見腫瘤結節(jié)1 枚(圖2C)。免疫組化:CK7(+)、CK20(+)、絨毛蛋白(villin)(-)、尾型同源盒2(caudal type homeobox 2,CDX2)(-)、TTF-1(-)、Napsin A(-)、CD31 及CD34 提示脈管癌栓、S-100 未提示神經(jīng)侵犯、Ki-67 指數(shù)約60%。術后患者無法耐受放化療,給予對癥治療。既往無吸煙史及特殊家族史。結合患者病史肺癌(右側周圍型腺癌)T2N2M1期并小腸轉移診斷明確,給予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目前一般情況良好。
圖2 病例2相關檢查結果
病例3,男性,60歲,2020年11月23日因頭暈入院,行胸部CT 示:左肺門飽滿并左肺下葉局部支氣管狹窄,右肺中葉及左肺多發(fā)微小結節(jié),縱隔內多發(fā)腫大淋巴結。入院查腫瘤標志物示:癌胚抗原9.30 ng/ml,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70.90 ng/ml,細胞角質蛋白19 片段抗原21-1 6.14 ng/ml,胃泌素釋放肽前體(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precursor,proGRP)508.00 pg/ml。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行支氣管鏡檢查示:左肺上葉管口后壁黏膜增厚,下葉背側段增生物阻塞,基底段增生物阻塞,管腔狹小。支氣管鏡活檢病理示:左肺下葉小細胞癌(圖3A)。免疫組化:p63(-)、p40(-)、CK5/6(-)、CK7(-)、Napsin A(-)、TTF-1(+)、Syn(+)、CgA(-)、CD56(+)、白細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Ki-67 指數(shù)約80%。全身PET/CT檢查示:左肺下葉近肺門處高代謝腫塊并左肺下葉少許阻塞性肺炎,符合惡性(T4N3M1期)可能,左頜下、左鎖骨區(qū)、縱隔雙肺門、腹腔內、腹膜后多發(fā)淋巴結轉移,雙肺多發(fā)小結節(jié),考慮轉移,左額頂葉、右頂葉、雙側半卵圓中心及左側丘腦區(qū)結節(jié)伴高代謝,考慮轉移,雙側腎上腺轉移,全身多發(fā)骨轉移,升結腸及左下局部小腸腸壁增厚,伴高代謝,考慮轉移(圖3B、圖3C)?;颊咭话銧顩r較差,體力狀況評分﹥3 分,不能耐受化療,遂給予口服安羅替尼治療,但隨后患者出現(xiàn)咯血,停藥。2020年12 月15 日患者出現(xiàn)腹痛,再次行全腹CT 平掃+增強掃描示:①肝內多發(fā)稍異常強化影,考慮轉移;②胰腺頭頸部飽滿并弱強化影,考慮轉移;③雙腎多發(fā)稍低密度影,雙側腎上腺區(qū)團塊影,考慮轉移,另左腎中部楔形低密度區(qū),腎梗死可能;④腹腔內及腹膜后、雙側髂血管旁多發(fā)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⑤升結腸管壁水腫增厚,左中腹局部小腸腸壁增厚,增強掃描強化明顯,考慮轉移可能?;颊呒凹覍俜艞壷委煟詣映鲈?。
圖3 病例3相關檢查結果
有報道指出,從診斷出肺癌胃腸道轉移至死亡的平均時間為130 天,提示預后不良[2]。但也有文獻報道1 例肺癌小腸轉移患者因腸穿孔行外科手術治療,與此同時肺部原發(fā)病灶行手術切除治療,術后5 年患者依然生存,且疾病無進展。內科醫(yī)師應該意識到:小腸轉移患者也需要行手術治療,因為小腸轉移很可能會導致腸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對于某些肺癌患者,通過對原發(fā)和轉移病灶的切除和及時治療,可以使患者實現(xiàn)長期生存[7]。因此,通過對肺癌消化道轉移的早期發(fā)現(xiàn)及適當?shù)母深A治療,患者是可以從中受益的[8]。
肺癌消化道轉移的部位較多,根據(jù)文獻報道,可以發(fā)生胃轉移[9]、十二指腸轉移[10]、膽道轉移[11-12]、結腸轉移[13]、肛周轉移[14]、直腸轉移[14]和小腸轉移[15-16],甚至可以發(fā)生多部位的同時轉移[17]。其中,最常見的是小腸轉移,其發(fā)病率在不同研究中也不同,尸檢發(fā)現(xiàn)肺癌消化道轉移發(fā)生率為13.7%(58/423),其中小腸轉移為4.7%(20/423)[15],也有研究表明,小腸轉移的發(fā)生率高達10.7%(46/431)[16]。肺癌消化道轉移最常見的胃腸道癥狀為腹痛、出血、穿孔、腸梗阻,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為腺癌[18]。消化道轉移被認為是經(jīng)脊髓靜脈的血行播散或者淋巴結播散而導致的,從腸系膜或者腹膜后穿過膈肌而來[19],但也可能與肺癌患者含有肺癌細胞的痰液進入消化道有關,這將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目前報道的肺癌消化道轉移的發(fā)生率較低,但真正的發(fā)生率高于現(xiàn)有報道[20],甚至有可能遠高于現(xiàn)有報道,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肺癌消化道轉移患者的臨床癥狀不典型:現(xiàn)有的肺癌消化道轉移報道中以小腸轉移病例較多,主要與小腸轉移患者通常臨床癥狀較為明顯(穿孔、梗阻、出血)易于發(fā)現(xiàn)關系密切,而結腸等其他部位轉移患者癥狀常較隱匿[7],易被誤認為化療等治療后的消化道不良反應,易被忽視。因此肺癌患者應注意胃腸道癥狀,以避免忽視及漏診肺癌消化道轉移[21]。尤其是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時臨床醫(yī)師更應該提高警惕[22],病例3 初次糞便隱血試驗為陽性,提示在初次確診的患者中評估消化道轉移的重要性。②現(xiàn)有檢測方法靈敏度較低:腹部CT 等影像學檢查在發(fā)現(xiàn)消化道轉移初期靈敏度較低,且肺癌消化道轉移與原發(fā)性消化道腫瘤臨床癥狀無明顯差異,內鏡檢查不能明確診斷,必須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加以鑒別[23]。對于臨床醫(yī)師,應尤其重視腸道腫瘤的病理來源。③對于初次確診的肺癌患者,醫(yī)師會常規(guī)安排進行相關檢查以評估有無顱腦、骨骼、腹腔實質臟器的轉移,但不常規(guī)進行腹腔空腔臟器(消化道)轉移的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肺癌消化道轉移的診斷率。有文獻報道,1 例肺癌患者在初次診斷時,PET/CT 顯示左上腹局部代謝增強,然而腹部CT 和消化道內鏡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患者行肺部原發(fā)病灶切除術后3 個月內發(fā)現(xiàn)消化道轉移[7]。該病例一定程度上提示,PET/CT 檢查的應用在肺癌消化道轉移的早期診斷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對于那些沒有臨床癥狀的肺癌消化道轉移患者,PET/CT 檢查可以明確診斷[24]。因此,在對初次確診的原發(fā)性肺癌患者的全身評估中,臨床醫(yī)師應該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重視對腹腔空腔臟器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