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青,錢胤華,黃昊強,徐 鋒,陳 勇,彭志堅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骨質疏松骨病防治中心,江蘇昆山 215300)
維生素D是人體必須的一種營養(yǎng)元素,除了調節(jié)鈣、磷代謝,維持肌骨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外,其還與代謝性、心血管、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腫瘤等疾病發(fā)病有關[1-3]。此外,維生素D水平還與多種疾病的預后相關[4-6],對于維生素D缺乏患者,提高維生素D水平,糾正維生素D缺乏狀態(tài),可能有利于某些疾病的治療[7]。因此,檢測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25-羥基維生素[25 hydroxyvitamin D,25(OH)D]是維生素D在人體內的主要儲存形式,其在人體血清中具有半衰期長、穩(wěn)定、濃度高等特點,是反映人體維生素D營養(yǎng)狀況和維生素D代謝的最佳指標。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8 194例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血清25(OH)D的水平,了解本地區(qū)人群維生素D的缺乏狀態(tài),為本地區(qū)維生素D缺乏患者補充維生素D提供理論依據(jù)。
選取2016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28 19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 259例,女18 935例。
統(tǒng)計患者性別、年齡、來源(門診/住院)、檢查時間(月份)及25(OH)D水平。將門診及住院患者進行分類整理,其中以患者的身份證號作為主索引,篩選門診及住院的重復患者,將其視為住院患者。采用ROCHE Cobas E602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檢測血清25(OH)D濃度。按《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的臨床應用共識》[8],根據(jù)25(OH)D水平將研究對象分為:維生素D缺乏(<20 ng/mL)、維生素D不足(20~30 ng/mL)及維生素D充足(>30 ng/mL)。四季分組為:春季為3~5月,夏季為6~8月,秋季為9~11月,冬季為12月及次年1~2月。
28 194例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者16 678例(占59.15%)。男性25(OH)D水平高于女性,維生素D缺乏率低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患者25(OH)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情況比較
來自門診患者共15 581例,住院患者12 613例,住院患者25(OH)D水平為17(12,23)ng/mL,顯著低于門診患者18(14,24)ng/mL(P<0.001)。與相同來源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25(OH)D水平更低,維生素D缺乏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門診和住院患者25(OH)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情況比較
<50歲人群25(OH)D水平普遍較低,而維生素D缺乏率較高。60~<70歲組25(OH)D水平最高,維生素D缺乏率最低。>70歲后,25(OH)D水平重新出現(xiàn)下降,維生素D缺乏率升高。同年齡段,女性的維生素D缺乏率高于男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各年齡段患者25(OH)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情況比較
不論男女,25(OH)D水平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維生素D缺乏率在夏季最低,而冬季最高。與同季節(jié)男性相比,女性的25(OH)D水平較低,維生素D缺乏率較高,見表4。
表4 不同性別及不同季節(jié)25(OH)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率
將維生素D缺乏作為因變量,是否住院、季節(jié)、性別、年齡作為自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比值比(OR)=2.210,95%置信區(qū)間(95%CI):2.082~2.345,P<0.001]、冬季(OR=1.598,95%CI:1.481~1.724,P<0.001),女性(OR=2.042,95%CI:1.932~2.158,P<0.001)、低齡(OR=2.439,95%CI:2.104~2.829,P<0.001)是患者發(fā)生維生素D缺乏的危險因素,見表5。
表5 維生素D缺乏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除了維持人體的鈣磷平衡及肌骨穩(wěn)態(tài),還具有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保護神經(jīng)功能、抗腫瘤等作用。人體的維生素D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種族、年齡、性別、季節(jié)、飲食、光照、活動等[9]。老年人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僅為年輕人的1/3,且老年女性維生素D缺乏風險更高[10]。黑色素能夠吸收紫外線,影響皮膚合成維生素D,因此膚色黑的人維生素D缺乏風險更高[11]。穿著習慣、戶外活動、是否使用防曬霜也會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12-13]。城市上空臭氧量高于農村,城市空氣污染較農村嚴重,導致城市居民維生素D水平低于農村[14-15]。過量的脂肪組織一方面抑制25羥化酶和1α羥化酶的表達,另一方面脂肪組織大量儲存維生素D,影響循環(huán)中的維生素D水平,因此超重及肥胖人群與維生素D缺乏風險有關[16]。長期使用一些藥物,如苯妥英鈉、利福平等,可加快體內維生素D分解代謝,進而致維生素D缺乏風險增加[17]。另外,遺傳因素也是影響維生素D代謝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25(OH)D水平的差異與維生素D結合蛋白、7脫羥膽固醇還原酶及25羥化酶編碼基因的遺傳變異具有顯著相關性[18]。
全球范圍內,維生素D缺乏普遍存在,各研究報道的維生素D缺乏率不盡相同。昆明市社區(qū)人群中,女性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為33.26%,高于男性的21.77%[19]。貴陽市社區(qū)中老年人群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為45.75%[20]。中國臺灣地區(qū)某社區(qū)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為22.4%[21]。上海第六人民醫(yī)院體檢人群中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為51.66%[22]。江蘇省中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為63.3%[23]。北京市朝陽區(qū)體檢人群的維生素D缺乏率高達77.03%。方慧玲等[24]對北京、烏魯木齊、大連的調查發(fā)現(xiàn),3個地區(qū)的維生素D缺乏率分別為73.76%、65.0%、41.51%。各地區(qū)維生素D缺乏率差距較大,可能是研究人群、種族、地理位置、研究方法不同所致。本研究中,共納入患者28 194例,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為59.15%;其中住院患者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為61.72%,高于門診患者的57.08%。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住院患者維生素D缺乏風險是門診患者的2.21倍,表明相比于社區(qū)及健康體檢人群,醫(yī)院就診患者,特別是住院患者的維生素D缺乏率更高。
人體內的維生素D大部分由皮下7-脫氫膽固醇通過陽光紫外線照射后合成,因此不同季節(jié)的光照強弱對維生素D水平變化有著明顯影響。高杲等[22]針對上海體檢人群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夏秋季的25(OH)D水平高于冬春季。包金晶等[23]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南京地區(qū)夏季25(OH)D水平最高,其次為秋季及春季,最低為冬季。昆山位于上海及南京之間,四季分明。本研究中,血清25(OH)D水平在冬春季低于夏秋季,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以春季作為基線,夏季維生素D患病率風險是春季的0.517倍,而冬季是1.598倍。夏季紫外線強烈,秋季天氣舒適,戶外活動時間延長,因此夏秋季血清25(OH)D水平高,維生素D缺乏率低。
年齡對于25(OH)D水平的影響較大,且不同的研究結果差異較大。FANG等[25]對天津市常住人口的維生素D水平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加,25(OH)D水平逐漸增加,至40~49歲人群達到峰值,隨后下降,最低為18~29歲人群。WEI等[26]研究廣州市社區(qū)人群的維生素D水平,發(fā)現(xiàn)中年人群組(40~59歲)最高,其次為老年人群組(≥60歲),最低為青年人群組(17~39歲)。GRIFFIN等[27]開展針對愛爾蘭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25(OH)D濃度從18~39歲年齡組到60~69歲年齡組依次增加,而在70歲以后開始下降。本研究中,<60歲以下各年齡組,血清25(OH)D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上升,至60~<70歲達到最高峰,隨后呈逐漸下降趨勢;<30歲25(OH)D水平最低。25(OH)D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大致呈先升后降趨勢。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中青年人工作繁忙,戶外運動及光照不足,中老年人在退休后戶外活動及光照時間延長,維生素D合成增加;但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加,機體運動能力下降,戶外活動量逐漸減少,皮膚7-脫氫膽固醇的濃度逐漸下降,導致維生素D合成減少。而各研究25(OH)D水平峰值的年齡段不同,這可能受研究的人群、地區(qū)差異影響。
性別與維生素D缺乏具有相關性。一項針對136個國家單中心分析顯示,女性維生素D缺乏率高于男性(61.4%vs.58.3%)[28]。RAI等[29]調查了尼泊爾一家醫(yī)院患者的維生素D缺乏率,結果表明,女性患者維生素D缺乏率遠高于男性(52.61%vs.21.08%)。郎愛強等[30]針對云南省某醫(yī)院骨科門診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本研究中,不論門診/住院、季節(jié)、年齡段,女性的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男性,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其原因可能是:(1)女性運動能力通常弱于男性,戶外活動的需求低于男性,戶外活動時間常少于男性;(2)女性在戶外常使用防曬霜及遮陽傘,這會嚴重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31];(3)血清25(OH)D水平可能與性激素有關[32-33]。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1)本研究是單中心的橫斷面研究,血清維生素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與性別、年齡、季節(jié)等因素最終的因果關系仍有待于大樣本、多中心研究;(2)本研究未剔除可能影響血清維生素D水平的相關疾病;(3)研究未調查飲食習慣、運動方式等生活習慣對25(OH)D水平的影響。
綜上所述,昆山地區(qū)門診及住院患者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普遍存在,門診/住院,性別、年齡、季節(jié)顯著影響血清25(OH)D水平及維生素D缺乏患病率。鑒于維生素D缺乏與許多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治療預后有關,醫(yī)生應特別注意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如在冬春季住院的低年齡段女性患者,對于維生素D缺乏應盡早干預,可能對于疾病的預后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