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瑋,凌建英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岡石窟是公元五世紀的藝術瑰寶,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蘊含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云岡石窟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集成體,是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如果想讓云岡石窟進一步走進大眾視野,在當今時代煥發(fā)新活力,可以嘗試探究其教育價值及現(xiàn)代應用,因為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自古以來也是一直被大眾關注的話題。1912 年,蔡元培為實現(xiàn)“救國”,提出了將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育并舉”的主張。百年過去,社會快速發(fā)展,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碧骄吭茖叩慕逃齼r值,將云岡石窟應用于現(xiàn)代教育中,可以為云岡石窟賦予時代性,還能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云岡石窟文化內(nèi)涵豐富,其中的教育價值可分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個方面。
德是立人行事之本,云岡石窟的德育體現(xiàn)在造像漢化上,這主要是受到北魏的漢化改革政策的影響。鮮卑族雖熱愛自己的民族,但孝文帝深知自己民族的落后,也意識到必須通過漢族文化這個橋梁來獲取漢人的民心。因此,深受漢文化熏陶和影響的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政策,如遷都洛陽、禁胡服、禁鮮卑語等。孝文帝能夠?qū)崿F(xiàn)鮮卑與漢族的融洽,主動打破民族的界限,包容、接納、借鑒漢族文化,實現(xiàn)民族大融合,是仁政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鮮卑族能夠海納百川的仁德之心。北魏的漢化改革政策對當時云岡石窟雕刻風格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佛像的形態(tài)、容貌由鮮卑族的寬肩雄武向漢族窄肩清秀變化,服飾由胡服改為漢服的“褒衣博帶”,[1]建筑風格開始趨向于漢族建筑,還出現(xiàn)了許多廡殿頂和博山爐等漢族裝飾。這些變化體現(xiàn)了鮮卑族對漢文化的借鑒和包容,也表明了他們漢化的決心。云岡石窟的漢化元素為我們展現(xiàn)了鮮卑族對“仁”的實踐。這種民族開放性、包容性,勇于借鑒和學習的品質(zhì),是當今需要去學習的優(yōu)秀品德。
云岡石窟中的智育,體現(xiàn)在石窟的開鑿方式上,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nèi)容。開鑿石窟首先要選取合適的地理位置,云岡石窟開鑿于武州川峽谷北岸,這樣的選址蘊含著曇耀的多重考慮。武州山有山林、河川,景色壯觀且環(huán)境幽靜,十分適合僧人禪修,同時武州山又是皇帝祈福的神山,對北魏意義重大。武州山的環(huán)境還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學選址,晉人郭璞所著《葬經(jīng)》記載“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盵2]云岡石窟所處位置方向朝南,背山面水,既可“得水”又可“藏風”,是風水最佳處。最后,云岡石窟選址還要注重對開鑿的地質(zhì)、石質(zhì)的選擇。武州山的地質(zhì)構造大多屬于侏羅紀厚層砂巖,巖石的主要成分為長石和石英。這層砂巖上部較堅硬,下部較疏松,易于開鑿和雕刻,對于開鑿石窟較為理想。[3]可見,云岡石窟在選址方面就已十分嚴謹,不僅考慮到佛教禪修,還考慮到其與北魏之間的關系,更要考慮其是否處于風水最佳處以及地質(zhì)、石質(zhì)是否易于開鑿,將這些選址條件集于一身,足以看出曇耀豐富的知識儲備。
洞窟內(nèi)佛像的雕鑿方法,主要是從上而下進行雕鑿。大窟開鑿難度很大,這是因為大佛窟的造像距離地面太高,使得運送石塊困難并且危險。因此工匠們便在石窟上部開鑿明窗,將大佛頭部周圍的石料從明窗運出,再逐次向下開鑿,這樣不僅減小了造像的難度,也降低了雕鑿的危險系數(shù),保障了工匠的安全。[4](P532-547)此外,明窗還能使光線照射進洞窟,不僅使石窟中的雕刻品被照射得非常清晰,還讓大佛像在陽光下顯得熠熠生輝,[5](P532-547)更加莊嚴雄偉,凸顯出帝王之氣。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雕鑿方式,得益于工匠長期積累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
云岡石窟的體育在其雜技圖浮雕中有所體現(xiàn),云岡小窟群第38 窟北壁,有一幅“攀緣木樁”的雜技圖,體現(xiàn)了鮮卑民族的體育精神。此圖中木樁直豎,上面橫臥一人,中間作攀緣上升狀一人,樁左有四個奏樂人,六人組成一個雜技隊,在街頭演出。[6]從云岡石窟這幅雜技浮雕可以看出,當時雜技樣式十分復雜,難度極高,但是表演者卻能夠在雜技施展上游刃有余,帶來精彩的表演。這需要雜技表演者意志堅定,十年如一日地苦練基本功。這幅雜技圖體現(xiàn)了北魏雜技表演者們不懼困難,在技藝上精益求精的寶貴體育精神。
云岡石窟的體育還體現(xiàn)在對強健體魄的追求,云岡石窟中的地夜叉又稱為金剛力士,是保護佛的侍衛(wèi)和護從。金剛即銳利、堅不可摧的意思,金剛力士代表著堅不可摧的力量。云岡石窟中期的金剛力士,雖服飾上有所差異,但整體特征為身材高大魁梧,身形強健,一手握金剛杵或握三叉戟抑或空手托起頂部,一手叉腰,展現(xiàn)出力大無比的特征,多位于窟門兩側或佛龕兩側,為護佛之意。在第9窟后室南壁門拱兩側力士的上方,雕刻了同樣作為護法之一的金翅鳥,身形健碩,雙爪結實有力,展翅欲飛,展現(xiàn)出了大鵬鳥的力量感,與力士相配合,強調(diào)其護法的作用[7]。云岡石窟的地夜叉和金翅鳥身形上的健碩以及動作上所表現(xiàn)出的英武和力大無窮的特點,表現(xiàn)出工匠對地夜叉和金翅鳥作為護衛(wèi)職責的深入理解,也體現(xiàn)了鮮卑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對強健體魄的追求。
云岡石窟第6 窟的東壁北側中層有幅“太子較藝”圖,雕刻了太子與其兄弟射箭比賽的場面。畫面中間雕刻三人,分別為調(diào)達、難陀和太子,三人手持弓箭對準鐵鼓準備發(fā)射。射箭需要很大的力氣,在這幅圖中,太子的拉弓動作充分展示了他的英姿颯爽。這樣標準、美觀的拉弓姿勢,沒有強健的身體是無法做到的。鮮卑族是游牧民族,這幅“太子較藝”是北魏騎射體育精神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了鮮卑族對強身健體的重視。
云岡石窟中的美育體現(xiàn)在具有獨創(chuàng)性美學藝術的紋飾圖案上。具有代表性的是忍冬紋和蓮花圖案。忍冬與蓮花并非北方物種,它們出現(xiàn)在云岡石窟中,是北魏實行漢化改革政策的成果。忍冬植物并不美麗,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也能頑強生存,其價值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內(nèi)在所具有的堅韌品質(zhì)。云岡石窟的忍冬裝飾線條簡練,以“S”形狀雕刻,表現(xiàn)出藤蔓自然延伸之感,象征著生命不息。云岡石窟的蓮花同樣具有渾樸簡練的風格,最復雜的蓮花花瓣不超過兩層,展現(xiàn)了一種渾然天成之美,[8](P17)凸顯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自然不矯飾的品性。云岡石窟中忍冬和蓮花的紋飾圖案在給人美感的同時,也讓觀賞者能夠體會到忍冬和蓮花所代表的高潔的品質(zhì),讓人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和心靈上的教育,是一種美育的體現(xiàn)。
云岡石窟的美育還體現(xiàn)在佛像上。云岡石窟的佛像之美按照三個階段可分為三種類型,早期的曇曜五窟,以五尊佛分別代表北魏五位皇帝,雕刻風格借鑒了犍陀羅的“服兼厚氈”的雕刻風格,因此多為厚重的圓線條,在雕刻手法上,以平直式戶階梯式為主,使佛像線條舒緩凝重。佛像身著袒右肩或通肩袈裟,面容寬厚飽滿,深目高鼻,異域風格濃厚。五尊佛像都為大像,高度在13.5 米以上,身形挺拔雄健、表情剛毅,這種巨大、宏偉、健碩的造像,將北魏皇帝的氣勢和鮮卑游牧民族勇武剛毅的特點展露無遺。曇耀五窟的佛像將犍陀羅的異域風情與鮮卑游牧民族的勁健雄偉融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中西交融的獨特美感。
中期云岡石窟的佛像一方面承襲了早期的特征與風格,另一方面又改造了前一期佛像過分挺拔的特點。由于孝文帝漢化改革政策的實施,這一時期佛像面相豐滿有度,更加秀麗,又不減慈悲莊嚴。該時期佛像服飾已經(jīng)開始融入漢族元素,向南朝的“褒衣博帶”轉變,衣紋雕刻采用直平階梯式手法,這種手法雕刻較深,使得造像的立體感與現(xiàn)實感增加。雕刻技術更加精巧華麗,造像題材也更加復雜,體現(xiàn)了精美細膩的美學風范。首先是雕鑿細節(jié)上的精致,第12窟又被稱為音樂窟,其洞窟內(nèi)四壁上刻滿十方諸佛的同時,又雕刻了層層疊疊的飛天伎樂,[9]十分精美。同時,其藝術渲染力讓人仿佛置身于佛籟之音中,因此該洞窟又被稱為“佛籟洞”,足見其藝術價值之高。其次,該時期對佛傳故事進行了細致雕刻,展現(xiàn)出了細膩的敘事性雕刻技巧,第6 窟對釋迦牟尼的一生進行了詳盡地敘述,將其投胎出生、降魔成道、宣傳佛法、人道涅槃的過程以故事的形式生動地雕刻出來,[9]既讓人以一種新的方式了解釋迦牟尼的生平,又讓人不禁沉浸在精致細膩的雕刻之美中。
晚期的云岡石窟佛像,“秀骨清像”的特點十分突出,因北魏對漢族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所以在佛造像雕刻上更多地借鑒了南朝漢族人物繪畫,使造像融合更多漢族元素。因此,這一時期佛造像的面相上表現(xiàn)出瘦削的特點,雙肩變窄,對直平階梯式的衣紋加以普遍運用。由于孝文帝遷都洛陽,皇權的控制減弱,因此這一時期的造像多體現(xiàn)民間的美好祈愿,這使得晚期的云岡石窟佛像風格更趨于民間,佛像面相上趨向于平常人,更加親民,表現(xiàn)出平實之美。第15窟的“千佛洞”中,眾多小佛像與早中期的大佛像形成對比,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平民希望能夠進入極樂世界的美好愿景。在佛像的服飾上,隨著北魏漢化改革的推進,佛像的服飾更趨向于漢人服飾的寬衣大袖,這也是當時百姓所穿服飾的真實寫照,是云岡石窟晚期的平實之美的一種體現(xiàn)。[10]云岡石窟不同時期展現(xiàn)了不同的美感,是美育的典型素材。
云岡石窟中的勞動教育,體現(xiàn)在云岡工匠精神上。云岡工匠精神是“匠人”都有一顆敬業(yè)的“匠心”。[11]云岡石窟的工匠并不都是平城人士,他們或因戰(zhàn)亂,或因政策從家鄉(xiāng)遷徙到平城。雖奔波勞碌,但他們一直堅持著工匠事業(yè),傳承著精湛的技藝,可以看出他們堅定的職業(yè)信仰和對事業(yè)的熱愛。工匠們對云岡石窟的雕鑿十分嚴謹,在建造前精細地測量,對石質(zhì)進行檢測,在建造過程中制作適用的工具。正是因工匠們堅守這份敬業(yè)之心,才創(chuàng)造出了偉大的云岡石窟。
云岡工匠精神是不厭其煩,一生認真做好一件事。從成果上看,云岡石窟的佛像整體協(xié)調(diào),每一個細節(jié)都十分精美,尤其是中期石窟的細膩精致,讓每個觀賞者都不由感嘆。這是工匠們在雕刻實踐過程中根據(jù)雕刻經(jīng)驗,不斷摸索,將技術打磨精湛的結果,是工匠們不斷要求精益求精的技藝執(zhí)著。云岡石窟總共開鑿了60多年,在這樣一個大工程中,工匠們幾十年如一日,忍耐寂寞和艱苦,窮其一生雕鑿石窟,展現(xiàn)了高尚的職業(yè)道德。
云岡工匠精神是守正創(chuàng)新,傳承文化。云岡石窟的雕刻是在借鑒印度佛教藝術和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雕刻的,工匠在學習了西域佛教藝術后并未完全照搬,而是從中國文化中獲得啟發(fā),逐步將佛像本土化,融入鮮卑族和漢族元素,雕刻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佛像。在應對佛像受力不均的問題上,工匠設計了“托臂力士”,不僅美觀獨特,還實現(xiàn)了佛像的受力平衡,這都是云岡工匠的守正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xiàn)。云岡石窟的工匠以其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精神,詮釋了勞動教育的內(nèi)涵。
云岡石窟中的教育價值,可以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的學科和學生特點應用于教育中。
云岡石窟的德育可應用于現(xiàn)代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以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政策為出發(fā)點,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漢化改革的原因,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感受到鮮卑族對漢族文化的包容,對漢人的仁愛之心。再讓學生觀賞和學習云岡石窟中的漢化元素來加深對孝文帝這一仁政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化包容思想、民族融合思想和仁愛思想,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云岡石窟的智育可應用于自然科學教育領域。云岡石窟的開鑿包含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在選址上,因古人注重風水,所以會對水文、氣象、地形、風向進行嚴格的考察,這其中就會涉及到地理學的知識。同時,對于云岡石窟石質(zhì)的選取,需要對巖石特征進行考察,也涉及了地理學知識。云岡石窟大佛從上至下的雕鑿和用明窗搬運石塊的原理,涉及了建筑學方面的知識。自然科學的學習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喪失學習興趣,將云岡石窟的選址和雕鑿作為例子融入課堂來進行講解,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理論怎么應用于實踐,同時學習了許多課外的科學知識,從而提升思想深度,促進思維發(fā)展。
云岡石窟的體育可應用于加強學生體育思想和促進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兩個方面。
在體育思想方面,云岡石窟的雜技圖展示了雜技表演者的高超技巧,教師可以從這幅雜技圖延伸到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秀雜技表演者的歷程,為學生傳遞雜技表演者不畏困難的精神,和堅韌刻苦的毅力,讓學生學習這種優(yōu)秀的體育精神,實現(xiàn)體育思想的升華。在體育鍛煉方面,教師可以應用云岡石窟的護法天眾和“太子較藝”圖中對強健體魄的追求作為例子,來傳遞正確的健康觀念,矯正學生以瘦為美的畸形審美,促進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使體育教學具有深度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特色。
云岡石窟的美育可以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并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教師在藝術類課堂上可以講解云岡石窟三個時期的佛像美,首先讓學生從石窟認識美,學習其中的雕刻手法和理論知識,再從三個時期的石窟背景文化中理解美,學會怎樣去真正地欣賞美。最后,從云岡石窟之美中學習借鑒、吸取美的經(jīng)驗,達到學會創(chuàng)造美的目的。教師在文化類課程中可以應用云岡石窟的忍冬和蓮花紋飾圖案的例子,讓學生欣賞其古樸自然之美的同時,能學習到忍冬堅韌不拔、低調(diào)謙虛的品格和蓮花高潔傲岸的君子品質(zhì),可與德育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實現(xiàn)學生的心靈美。
云岡石窟的勞動教育核心在于工匠精神,可應用于實踐類課程中。以云岡石窟的工匠為例,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思想,明白勞動的偉大意義,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從云岡工匠數(shù)十年的辛勤勞作中,認識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之處,促進學生不拘泥于理論知識,而是愿意實踐、敢于實踐。再通過云岡工匠精神對學生的勞動思想進行升華,培養(yǎng)他們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奮刻苦,專心鉆研,并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教育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敬業(yè)精神,用心做好本職工作,追求細節(jié)和極致,打造出一流產(chǎn)品。
可見,將云岡石窟的教育價值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不僅充實了現(xiàn)代教育的方法和內(nèi)容,還實現(xiàn)了云岡石窟的多元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越來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岡石窟時談到:“云岡石窟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盵12]提升文化自信,需合理利用傳播手段,把我們國家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跨越時空繼承下去、跨越國界弘揚出去,展示中華文明魅力。探究和應用云岡石窟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正是利用了云岡石窟這一文化載體,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巧妙結合在當今的教育教學中,讓北魏歷史文化藝術以一種新的方式重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向更多的人普及優(yōu)秀的云岡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文化交流,1953 年大同政府贈送給朝鮮人民志愿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云岡石窟》圖冊中寫到:“為了表達我們大同市人民熱愛和平的心情,特將大同市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云岡石窟照片集印成冊,獻給我們最親密的朋友——朝鮮人民志愿軍和我們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愿軍,作為我們向您們的慰問。”這是人們以云岡石窟文化為媒介表達對志愿軍的關懷,對志愿軍必勝的信心。不僅展示了我們的文化自信,還促進了云岡文化跨國界交流。云岡石窟的教育價值加強了云岡石窟文化的時代性,也將進一步促進云岡文化的世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