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和
減字木蘭花·春月
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zhuǎn)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云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蘇軾的這首詞還有一句小序——“二月十五夜,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小序主要介紹了時間、地點(diǎn)、人物、事件等。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任職于潁州(現(xiàn)安徽阜陽)。潁州風(fēng)景秀麗,是蘇軾人生中難得的小憩之地。聚星堂是之前歐陽修守潁州時修建的游宴之所。歐陽修喜歡這里,退休后在此定居。
趙德麟是宗室子弟,擔(dān)任通判。蘇軾非常欣賞這個年輕人,稱贊他“吏事通敏,文采俊麗,志節(jié)端亮,議論英發(fā)”。在這個春夜,蘇軾與他一起喝酒。
“月午”,指的是月亮升到天頂,時間為陰歷十五的半夜?!跋沲病保谰萍厌??!巴衩洹?,柔美,美好。月光照進(jìn)了蘇軾的酒杯中,有著酒一樣的芬芳。酒杯搖蕩,月色映照著的酒光也不停搖蕩,若在起舞。月色是如此皎潔明凈,所到之處皆銀色,而聚星堂前的梅花也變得格外晶瑩璀璨,仿佛與月光一樣動人。
蘇軾漫步在空明的回廊上,月光使回廊也變得空明起來。半落的梅花散發(fā)陣陣幽香,格外綿長。視覺、嗅覺和味覺好像都不夠用了。蘇軾沉浸在月光、美酒、梅花所共同營造的氛圍里,深深地感受到這一刻的美好。
“輕云薄霧”,輕柔的云,薄薄的霧,對應(yīng)月光柔美與梅花香飄?;ㄇ霸孪拢怨乓詠怼翱偸巧倌晷袠诽帯?。這里的“少年”是泛指,也指趙德麟。蘇軾自己也沿著回憶里的時光小徑回到了少年時,與眼前的少年同飲同吟,敞懷暢談。如此,是良辰美景,亦是賞心樂事。
“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薄扒锕狻保镌??!半x人”,離開家鄉(xiāng)與親人的人,這里指蘇軾自己。春月不像秋月,照著孤獨(dú)的遠(yuǎn)行人,而愛照“少年行樂處”。春月代表人生少年時,歡樂多 ;秋月代表著人生的秋天,離別多。有意思的是,這兩句詞跟蘇軾的夫人有關(guān)。
在那個春夜,聚星堂前的梅花盛放,月色皎潔。夫人對蘇軾說:“春月色勝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何如召趙德麟輩,飲此花下?”聽了夫人的話,蘇軾心情大好,于是邀來朋友,在梅花樹下飲酒賞月,并填寫了這首《減字木蘭花·春月》?!安凰魄锕猓慌c離人照斷腸”正是取自夫人的語意。
不過,這里的夫人是指蘇軾的第二任夫人王閏之,并不是《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返呐鹘峭醺ァ戇@首詞的時候,蘇軾已年近六十,這一年距離王弗去世快30年了?!把矍叭恕蓖蹰c之一直陪伴著他,包括令他九死一生的“烏臺詩案”發(fā)生前后。然而,這一年的蘇軾并不知道,王閏之第二年就永遠(yuǎn)離他而去了。蘇軾幾乎沒有用文字直接寫過她,但在這首詞里,我們感受到了王閏之的善解人意以及蘇軾對這份善解人意的回應(yīng)。
“春月令人和悅”,蘇軾喜歡的,也不僅僅是春月。蘇軾的人生是不能沒有月亮的。月亮是他離開故鄉(xiāng)時帶走的行囊。想家的時候,他就望一望月亮。蘇軾的詩詞流傳下來的有2700多首,其中寫及月亮的有300多首。月亮以各種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他的筆下:明月、皎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暗月、江月、海月、森月、霜月、斜月、素月……它們陪伴他度過了很多很多個夜晚。
月亮是蘇軾的親人,是蘇軾的朋友,更是蘇軾心底的柔軟。他在《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清風(fēng)明月已很好,而有人共享則更好。蘇軾的心是熱烈的、赤誠的。他希望有人走進(jìn)他的心里,共飲一杯月光美酒。
在蘇軾的生命中,有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月好,花好,人也好,他沉醉了。人間的一切都如此珍貴,他想留住那晚,留住無數(shù)個像那晚一樣的日子。于是,他把那些珍貴的日子記錄下來,晾曬在恒久的月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