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石靜 王意 _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附屬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真實問題或項目驅動,引導學生經(jīng)歷原理運用過程、計算思維過程和數(shù)字化工具應用過程,建構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面向真實問題解決的一種體驗式、綜合性的學習方式,符合新課標對教學方式變革的基本要求?;谛抡n標的要求,學校開展“項目式學習方式的應用模式及實施策略”的探索。
縱觀學科新課標,學習目標已轉變?yōu)椤疤嵘龑W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nèi)容轉變?yōu)椤皩W科對個體發(fā)展的支持”,教學方式逐漸轉向“項目活動學習”,教育價值轉向“重視學科思維提升”。
基于上述轉向,在設計項目專題內(nèi)容時,我們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兼顧“以終為始”的學科特點,重視真實情景,巧用課程整合策略。具體而言,在學科內(nèi),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基礎,將具有密切相關性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使專題內(nèi)容具有連貫性和綜合性;在學科間,圍繞項目主題,優(yōu)化整合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以使其更適合學習主題。
根據(jù)項目的具體內(nèi)容及學情,我們將項目式學習的過程優(yōu)化并調整如下:第一階段,確定選題,自主分組;第二階段,內(nèi)容選取,規(guī)劃設計;第三階段(重點階段),主動學習,完成作品;第四階段,展示交流,項目評價。
確定選題,自主分組。選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選擇時事熱點、身邊話題、愛校愛家等感興趣且貼近生活的主題,作為項目式學習的專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算法思維,將專題的“大概念”拆解成小問題,從而開展研究。例如,在“國粹京劇”主題下,引導學生將“國粹京劇”這一大主題,分解成京劇的歷史、行當、表現(xiàn)手法、臉譜、服飾等方向進行研究。
內(nèi)容選取,規(guī)劃設計。在項目開始前,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列舉項目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例如,選取哪些研究內(nèi)容?如何在眾多資料中選取有效的部分進行呈現(xiàn)?如何有效運用技術解決問題?如何規(guī)劃研究時間?如何分工?通過這些問題,逐步幫助學生建立項目研究的主人翁意識。此外,引導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明確行動目標,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與學生一起規(guī)劃階段研究目標、制定可實現(xiàn)的時間表。在此,可引入研究方案框架表、中期評價表、問題采集表等工具性支架,引導學生逐步建立關于項目研究的思維模型,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
主動學習,完成作品。實踐研究階段,學生結合項目主題、研究內(nèi)容,進行資料搜索、技能學習、項目研究、開展實驗、完成作品等。本階段,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所需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完成項目作品制作,在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例如,低年級或基礎薄弱學生巧用教師提供的“微課視頻”開展自學活動,中年級或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采用以問題驅動模式的“幫助文檔”作為“通關攻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借助閱讀“攻略”一步步完成任務,激發(fā)自學興趣。
展示交流,作品評價。在展示交流與評價階段,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由班級的其他小組從多個角度對展示作品進行評價,提出中肯的修改調整意見。最終,學生充分斟酌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見,完善自己的作品。
項目式學習評價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反思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設計主體多元、方式多樣的評價機制,加強過程性評價,完善終結性評價,充分發(fā)揮“評價”導向作用,提升學習質量。
綜上所述,開展項目式學習能夠有效助力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同時,教師從實踐中總結,從總結中再出發(fā),也促使教育、教學、科研一體化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