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軍
敬畏金錢,是一種態(tài)度。我們的生活過得怎么樣,取決于我們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假以時日,萬貫家財,我們是否能夠發(fā)揮金錢該有的價值?終其一生創(chuàng)造的財富,這中間,最有意義的就是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價值。
2019年,朋友們跟著我買了幾只股票、基金,都獲得了極為可觀的收益,從那以后,我成了大家心中的“投資大神”。
就讀于某985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yè),手握多個財會類證書,研究生導師是專業(yè)領域內頗有盛名的青年經濟學家,這些要素讓我看起來立得住“能理財”這個人設。
但是,經歷了“黑天鵝”“灰犀?!北简v而來的“后疫情”時代,我變得愈發(fā)謹慎小心。當朋友們再來問我理財建議時,我更愿意分享投資的心態(tài)、常識或者案例,如果非要我推薦幾只理財產品,我也總是把固收類產品擺在前列。
平和的投資心態(tài)是“入局”的首要條件。本科時,我們有一門專業(yè)課設置了模擬證券交易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一個學期下來,從全班同學的整體收益情況能明顯看出:交易操作頻繁的人,其收益遠遜于那些交易頻次更少的人。模擬操作提供了觀察更多樣本的機會,讓我對新人投資者的不理性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形成了敬畏市場的基本觀念。
我想,年輕人先在各類理財軟件上模擬操作一番再投入真金白銀,不失為避免“一入投資場就交學費”的好辦法。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在信息、資本、專業(yè)等方面都處于弱勢,既無法做到先人一步埋伏“妖股”,也無法做到千金一擲、左右漲跌,更無法每時每刻觀察研究全球多個資本市場,獲得無風險套利機會。因此,不期待與自身投資理財能力不匹配的超額收益,從投資第一天起就把“跑贏通脹、略有盈余”作為投資目標,可以避免許多“低級陷阱”。投資理財是持續(xù)一生的旅程,不在初始階段出局非常關鍵。
想理財也不能缺少必要的投資常識。我的身邊幾乎沒有不投資理財的年輕人。但遺憾的是,其中大多數人對金融市場和理財產品的了解僅限于產品購買界面的提示簡介,分不清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ETF)和上市型開放式基金(LOF)的情況更是再常見不過。
我的朋友李哥是學物理的博士,智商在人群中應該屬于上乘,但每次跟我討論理財產品時,說的話都讓人哭笑不得?!靶履茉雌嚨内厔菀呀洸豢勺钃?,有錢就往里面砸,保準賺錢!”一個星期后,新能源汽車股迎來一波大跌,他趕忙拋售:“新能源汽車除了電池驅動的還有氫動力的,現在的技術路線說不定都是錯的,不能再跟了!”新能源汽車股漲漲跌跌,李哥幾次高買低賣,成了典型的“韭菜”,發(fā)誓不再炒股了。
其實,從趨勢變化到市場反映,再到實際收益,其中的邏輯鏈路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復雜,短期的漲跌有時僅僅是買賣雙方資金博弈的結果,沒有什么道理可講。
“風險與收益成正比”“價值投資必然是長期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些樸素的投資常識或許比各種受到追捧的財商課,以及諸多已然“偶像化”的經理人靠譜得多。
最后,透露一個秘密。我曾問過斬獲“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的導師是如何理財的。他說,學得越深,越敬畏市場,越相信時間的力量,所以,他只買人身保險和固收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