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以政府為核心的相關社會組織為主張自身目標、價值而制定的行動策略, 通常以計劃、規(guī)劃、指南、方針等形式呈現。政策文件( 文本) 則是行動策略的直接記錄、樣本、依據和憑證, 具有客觀的可觀測性。作為廣義政策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文本相對而言是通過文本載體直觀反映政策內涵的關鍵與核心。政策文獻計量中的政策文本計量, 體現了圖書情報學科中文獻計量方法在政策科學研究中政策外部結構屬性認知與揭示的一種滲透、應用, 可以一定程度地減少研究的主觀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1] , 也對政策科學方法論提供了有益補充和豐富。國內外研究者們已經運用內容分析、文獻計量、網絡分析、知識圖譜等多種方法開展了以政策變遷、府際關系、政策關聯為重點的多樣化研究, 逐步形成有效的方法與規(guī)范的范式, 也可以視為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當然, 研究方法還在持續(xù)改進,研究應用領域和場景也在不斷地擴展和豐富, 以更有效地揭示政策文本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面對學術界已經出現的一定規(guī)模且呈現跨學科特征的政策文本研究文獻, 需要加以歸納梳理與計量分析, 事實上已經出現了從數據—方法—應用三維視角對政策文本進行量化研究的綜述文獻[2] , 而作為當前我國政府及相關社會組織共同重點關注并有可能體現中國特色的公共數據政策的現實涌現, 則成為政策文獻計量分析方法應用的重要新場景。
本專題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1&ZD336) 的階段性成果, 共組稿4 篇文獻, 一是“基于CSSCI 的我國政策文本研究文獻可視化定量分析”, 區(qū)別于已有研究文獻, 基于文獻計量學和可視化分析視角, 從作者共現圖譜、機構共現圖譜、關鍵詞共現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關鍵詞突變圖譜等文獻結構屬性, 呈現我國政策文本研究中具有影響力的作者及科研機構間的合作情況, 通過分析關鍵詞共現、聚類、突變情況, 揭示政策文本研究發(fā)展脈略, 并對研究方法與研究范式進行總結。二是“ 地方公共數據政策量化評價研究———基于PMC 指數模型”, 在現有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 細粒度地構建了地方公共數據政策的PMC指數模型, 并根據PMC 指數值繪制了PMC 曲面圖, 更直觀地呈現政策的優(yōu)劣現狀, 實現對政策樣本總體和單項的量化評價, 而且提出參考性的政策改進路徑和建議。三是“ 基于質性分析的我國省級公共數據管理辦法文本研究”, 借助質性文本分析軟件NVivo 12PLUS, 對我國典型省級公共數據管理辦法依次進行政策文本分析并提出管理優(yōu)化對策, 以推動公共數據的開放、利用與安全監(jiān)管。四是“基于LDA 模型的我國開放公共數據政策供給特征分析”, 運用LDA 模型方法對我國公共數據開放政策進行聚類量化分析, 進而歸納出我國開放公共數據政策供給特征, 即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和“不均衡性”。“差異性” 主要體現在公共數據開放供給關注于日常狀態(tài)下的數據開放, 對于突發(fā)事件緊急狀態(tài)下的關注則明顯不夠;“不均衡性” 體現在內容上的不均衡和地理位置上的不均衡。
參考文獻
[1] 黃萃, 任弢, 張劍. 政策文獻量化研究: 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方向[J]. 公共管理學報, 2015, 12 (2): 129-137, 158-159.
[2] 汪大錕, 化柏林. 政策文本量化研究綜述[J]. 科技情報研究, 2023, 5 (1): 92-105.
馬海群
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