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甫的詩中,有許多成都地名。
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碑敃r(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一家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萬里橋東邊不遠的浣花溪畔籌建茅屋草堂。次年春,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草堂剛剛落成、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jié)。杜甫身居草堂,可以看到不遠處的萬里橋邊,帆檣林立,停泊著不少來自或將要發(fā)往吳地的船舶。唐代成都就能直接與萬里之外的東吳、也就是長江下游的建業(yè)(今南京)通航。據《三國志》記載,225年,諸葛亮派機智善辯的費祎出使吳國。諸葛亮親自為費祎送行,費祎也深知諸葛亮的心思。在將要登舟之時,他站在橋頭,握住諸葛亮的手說,“萬里之路,始于此橋”(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費祎從成都出發(fā),進入岷江,再沿岷江進入長江,沿長江東下,直達吳國都城建業(yè)。見到孫權后,費祎深入剖析了吳蜀聯合抗曹的必要性,得到東吳的認同。此后雙方恢復友好關系,沿長江往來不斷,諸葛亮為費祎送行的那座橋就被命名為萬里橋了。
杜甫在成都還留下了另外一首很有名的詩《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為什么把成都稱作“錦官城”呢?
成都平原盛產桑蠶,織錦業(yè)發(fā)展很早。到了漢代,在成都笮橋南岸有個錦官城,是政府設立的專門負責織錦業(yè)務的地方官居住和出產蜀錦的地方,是成都的工業(yè)區(qū)。蜀錦織造工藝流程中有一道重要程序,就是在流經城南的流江水中“濯錦”,即漂洗半成品的蜀錦。用江水漂洗過的蜀錦顏色鮮艷明麗,十分漂亮。所以,成都人干脆把流經城南的一段江水稱作“濯錦江”,簡稱“錦江”。再后來,成都也就被稱為“錦城”“錦官城”了。
錦是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是絲織品里的精品。唐朝時期,蜀錦進入發(fā)展的又一個高潮,成為向朝廷的貢品。而且,蜀錦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行銷海外,日本的博物館里就保存有唐代蜀錦。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