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米英
同學們,要想寫好“變化”主題的文章,就要從“過去”和“現(xiàn)在”入手。一是切口要小,最好是尋找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切入點,最忌漫談。如《紫藤蘿瀑布》中的那株藤蘿,現(xiàn)在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那么盛,那么密,由是想到了十多年前花和人均遭遇不幸的場景,這樣就凸顯了變化。二是變化一定要為表現(xiàn)中心主題服務。《紫藤蘿瀑布》中藤蘿的變化正是讓“我”感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故鄉(xiāng)》里的那個“豆腐西施”楊二嫂變成了“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活潑智慧的閏土變得麻木不仁,這些都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性的無情摧殘。
失而復得的那片林
姚軒晨
我始終忘不了那份快樂,曾經(jīng)的快樂,那片樹林,那份美好。我從中獲得樂趣,它就如同一顆美麗璀璨的寶石,似乎是那美好凝聚的結(jié)晶,深深鑲嵌在我的內(nèi)心。(開頭第一段要起到概括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但是本段交代的“美好”“樂趣”“快樂”比較籠統(tǒng),不知所云。)
我的老家,是我童年美好的發(fā)祥地。它是個美麗的鄉(xiāng)村,有很多樹木,能讓人深刻體驗何為隱居雅士所愛的鄉(xiāng)村生活。一覺醒來,沐浴新一天的陽光,打開窗戶,推開房門,就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傾聽鳥兒的歌聲,有時在草叢中還能聽見陣陣蟋鳴,臨近傍晚,蟬也開始放聲高歌。
春天到了,樹林從冬日的死寂中復生,地上枯黃的草也從枯黃變得翠綠,這次換裝重獲生機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痛苦的等待。樹上的新葉開始萌發(fā),這生機勃勃的景象充滿了希望與美好,治愈著我。想到自己,沒有優(yōu)點,沒有特長,成績一般,十分普通的我在校園像是一個陰暗角落,如空氣一般存在的我,身邊更是沒幾個朋友,生活沒有光彩。可是這片樹林能讓我感到美好,我喜歡這片樹林,喜歡在樹林里蕩秋千,更喜歡在樹林里聽音樂。對于缺少關(guān)愛的我來說,這片樹林是當時的我僅剩的溫暖了。(本段重點講述了樹林帶給“我”的快樂,樹林讓一個普通、孤獨的孩子感受到溫暖和美好。后文應抓住孤獨的“我”的心理變化重點構(gòu)思。)
近幾年住在城里,加上青春期到來,我愈加忍受不了孤獨,更受不了城中大量人群與車輛的喧囂,這使內(nèi)心本就嘈雜的我,變得更加混亂。我開始懷戀兒時安靜平和的鄉(xiāng)村生活。暑假來臨,我變得興奮,久違的鄉(xiāng)村生活終于重啟了。在回老家的路上,我注意到,國道邊多了不少工廠和先進的信號塔,通往鄉(xiāng)村的河流上也突然多了高大的橋梁??晌易钤谝獾氖呛芏嗟臉涠急豢沉耍?jīng)的一片大竹林就這樣成為一塊荒地。我開始害怕,怕那片樹林是不是已經(jīng)……可是歲月的殘酷,讓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它不停沖刷著、沖垮著我的記憶,沖垮我的美好,就似一場洪水,不過這是時光的洪流,洶涌、永無止境地奔騰,那樹林、那秋千就這樣煙消云散。我會永遠記住那份美好,曾獨屬于我的美好。我一時無法接受,本就易碎的內(nèi)心,附著在上的疤痕開始漸漸裂開。(本段重點應為樹林被破壞的場景,可以說是文章的第一個波折。但對樹林慘遭破壞的樣子描繪得不夠聚焦,不具體也不詳細,這樣就無法與前文形成鮮明的對比。)
值得慶幸的是,被砍伐的樹林旁建起了一座植物園。植物園里有漂亮的樹林,秋千很好看也很精致,雖不是我記憶里那個簡陋的秋千,但是看著它,腦海中美好的記憶總能浮現(xiàn)??纯船F(xiàn)在的自己,我也長大了啊,不是以前那個天真的毛頭小子了。我試著去解開自己的“心病”,年齡增長了,也要讓自己擁有更加成熟穩(wěn)重的心理。(這段應該是文章的第二個波折,雖然童年的樹林慘遭破壞,但現(xiàn)在新建的植物園卻給了“我”心靈上的安慰。但這段描述過于輕描淡寫,很難給人一種情感波瀾起伏的感覺。)
我也非常喜歡植物園里的樹林,樹林旁還有條河。早晨去的感覺是最棒的,你可以聽到鳥兒歌唱,呼吸新鮮的空氣。我會抽空去那兒看書、蕩秋千,或許是因為我在那兒能找到熟悉的感覺吧,我再次感受到生活的美麗之處,生活中肯定有更多的美好值得我去發(fā)現(xiàn)。我們應珍惜當下美好又來之不易的生活,珍愛自己的生命,愛護自己的身體,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健康成長。(本段收束全文,凸顯主題。但主題歸納得較突兀,且僅僅表達珍惜當下美好又來之不易的生活、珍愛自己的生命之類,可再細致挖掘自我成長的深層感悟。)
本文概括敘述多,細節(jié)描寫少;心理描寫多,而缺乏情節(jié)設計和更深層情感的挖掘。全文“變化”對比不明顯,無法形成落差,也就無法震撼人心。
1.要深挖主題。只有主題有內(nèi)涵了,變化才有意義。本文寫了老家樹林的變化,其實也是作者內(nèi)心的成長變化,這種變化想表達的主題僅僅是珍惜當下美好,這樣大而化之嗎?細挖之下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孤獨是和缺少家人陪伴、缺少知心朋友分不開的,如果在行文中加入一些對家庭生活的體悟,增加一些對自身成長生活的描寫,反映和家人的情感交往,那樣主題會更明確、更令人有所感觸,也更得到升華。
2.過渡要精巧。所有的變化之間都是要連著一根無形的線的,而本文的過渡過于生硬跳躍,需要深思段與段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使上下文銜接更自然。如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作者交代渴望回鄉(xiāng)的原因是青春期內(nèi)心的孤獨和混亂、對鄉(xiāng)下生活的懷戀,構(gòu)思時應重點強調(diào)對重回兒時樹林的渴望與期盼,這樣就和下文看到樹林被毀的場景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視覺沖擊力也更強烈。
失而復得的那片林
姚軒晨
我始終忘不了那片樹林帶給我的快樂,那是一種純粹的心靈的寧靜,那是一種恬美的情感滋養(yǎng)。它就如同一顆美麗璀璨的寶石,深深鑲嵌在我的內(nèi)心。
那是片美麗的樹林,那是個適合文人雅士隱居的所在。它沒有城市里汽車和人群的喧囂,沒有霓虹閃爍,更沒有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那里有的是鳥兒的歌聲,在草叢中還能聽見陣陣蟋鳴。臨近傍晚,蟬也開始放聲高歌。在那里我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能夠體會大自然的美好與自由。幼時父母工作繁忙,爺爺奶奶也疏于照顧我的情緒,缺少關(guān)愛的我,總覺得這片樹林是我僅剩的溫暖了。
可是由于爸爸工作的變動,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樹林,離開我心靈的家園。當我再次回來時,樹林已面目全非,變成了一片荒地。荒地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惡臭撲鼻,放眼望去,只看到被鋼鋸齊刷刷鋸斷的樹樁立在荒野中,那慘淡的蒼白讓我不忍直視,耳畔仿佛傳來樹林的嗚咽……我無法接受,本就易碎的內(nèi)心,附著在上的疤痕開始漸漸裂開,撕扯的疼痛將我緊緊包裹,內(nèi)心的難過令我窒息。我發(fā)瘋似的想要逃離,再也不敢多看它一眼。
“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我們要回老家一趟?!笔前职值穆曇?。
“我可以不回去嗎?”我輕輕地說。我害怕再回到那個地方,我害怕再看到那片荒地,更害怕觸景生情。
“一起回去吧,去看看老人也好。”
聽著爸爸的聲音,想著爺爺奶奶期盼的眼神,我不得不整理心情,踏上回老家的路。
陽光燦爛,微風拂面,車載音樂如泉水滿溢,我的心情漸漸平靜。
“晨,你看窗外那是什么?”爸爸邊開車邊大聲叫我。我不由得抬頭看向窗外,那不是荒地嗎?不,昔日的荒地竟成了新建的植物園!我看到那片曾經(jīng)的樹林已有大型的南方常綠樹木扎根,柵欄里的小花也生機盎然,五顏六色;就連園里的回廊也古色古香,頗有一番風味;最好玩的是還有秋千架,它扎在一片新生的竹林里。難道是它回來了嗎?它還是曾治愈我心靈的那片樹林嗎?還是我心靈得以休憩之所嗎?真的是它嗎?我好驚喜。
我就這樣癡癡地望著,爸爸好像懂我似的:“下車一起去逛逛吧,你應該會喜歡這兒!”
“你怎么知道?”
“知子莫若父。你上次回老家后悵然若失的樣子我都看在眼里啦。說來也巧,打聽才知道,砍掉原來的樹林是因為政府正好規(guī)劃要建一個新的更具規(guī)模的植物園,規(guī)模比原來的樹林大,規(guī)格也更高,怎么樣,滿意吧?”爸爸邊說邊走。那一刻,我的心情變得輕松而快樂起來,原來我的孤獨和失落,有個人一直在默默關(guān)注著,原來我的糟糕情緒,有個人一直在悄悄忍受,原來我不是孤獨一人,還有一直愛著我、默默關(guān)心我的爸爸。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失而復得的不僅是那片樹林,還有我終于如夢初醒般感知到的爸爸的愛。
修改后,“變化”更加明顯了。作者從細節(jié)著手,巧設事件,不動聲色地將樹林的變化和“我”心理的變化串聯(lián)起來。修改后的佳作中心明確,主題得到升華,樹林的遭遇一波三折,爸爸的關(guān)愛也慢慢浮出水面,最后感悟到親情,可謂雙線并行,搖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