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呈偉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向來認為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這為科學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文化進而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遵循。
中華文明之所以可久可大、根深葉茂,就在于它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從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理念和發(fā)展邏輯的角度看,中華文明尚和合,“保合太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八音克諧”“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君子和而不同”無不彰顯著對“和合之美”的認同和追求,標志著中華文明不斷衍生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從構成中華文明學說思想的取向和格局角度看,在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中,歷經(jīng)數(shù)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產(chǎn)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nóng)、雜、兵等各家學說。中華思想文化是多向多元發(fā)展的,雖然儒家思想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但始終與其他學說處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與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也就是說,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中華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鄉(xiāng)土、血緣、宗教信仰。從中華文明民族文化構成的角度看,中華文化可謂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國各民族創(chuàng)作了詩經(jīng)、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偉大作品、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互鑒融通,共同構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鑄就了中華文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是各民族團結融合、多元以聚為一體的根源之一。從中華文明宗教信仰構成的角度看,“宗教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于‘和”,宗教要和順。產(chǎn)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fā)展,最終演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和諧格局的良好注腳。從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關系的角度看,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
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zhì)要求。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有所成就的。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化解人類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fā)新的生命力。這是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xù)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并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密鑰之一?!敖裉欤覀円T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闭_進行文明交流借鑒,進一步增強中華文明包容性,應特別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借鑒。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中華文明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社會、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品質(zhì),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在堅持這種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其他文化。需要反復強調(diào)的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負,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此外,文化自信要求消除文化自卑,文化自信要求敢于同“文明優(yōu)越論”作斗爭。
二是堅持兼收并蓄地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進行文明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fā),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良莠不分,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diào),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三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中華文明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yǎng),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
四是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疤接憳嫿ㄈ蛭拿鲗υ捄献骶W(wǎng)絡,豐富交流內(nèi)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蔽覀儾粌H是這樣倡議的,也是這樣做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重要多邊會議,為促進各國文明交流搭建了新平臺。面對世界范圍內(nèi)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局面,破解“文明沖突論”,我們更要繼續(xù)“推動各種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實,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創(chuàng)造條件”。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