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海
熙寧二年,王安石由宋神宗授意開始推行新法。次年,司馬光接連給他寫了三封長信,主要就“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和“致怨”這五個方面細數(shù)了變法的種種弊端。對此,王安石沒有惱羞成怒,更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冷靜地回了一封《答司馬諫議書》,陳述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強調(diào)了守舊難以實現(xiàn)強國興邦。作者所述委婉而富有氣勢,既不傷害對方,又不向?qū)Ψ酵讌f(xié)。那么,他在論辯時運用了哪些技巧呢?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一下《答司馬諫議書》中的論辯技巧。
一、據(jù)理力爭,逐一反駁對方的觀點
王安石在主導(dǎo)變法之初便遭到了士大夫階層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在這種情況下,他并沒有就此退縮,而是選擇了堅守初衷,迎難而上。王安石和司馬光同朝為官,關(guān)系很好。正如王安石所說的:“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彼哉J為與司馬光相交甚久,相信二人都有著共同的目標(biāo),即強國興邦??上Ф苏姴缓希核抉R光毫不客氣地指出此次變法中有很多不妥當(dāng)之處,認為這與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本人脫不了關(guān)系;王安石卻覺得自己推行變法是“受命于人主”,并無私心。針對司馬光在信中洋洋灑灑列出的五條罪狀(“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王安石選擇據(jù)理力爭,逐一反駁。
司馬光指責(zé)王安石“侵官”,王安石便說自己是按照宋神宗的指令行事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整肅朝綱,而非要侵犯官員們的利益。司馬光指責(zé)王安石“生事”,王安石便反駁道:“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北砻髯约盒Х铝讼然实淖龇?,是為了革除弊端,怎么也算不上惹是生非。司馬光指責(zé)王安石“征利”,王安石便說自己是在為朝廷管理財政,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搜刮民脂民膏。司馬光指責(zé)王安石“拒諫”,王安石反駁道:“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彼J為敢于駁斥不正當(dāng)?shù)难哉摚宦犘偶樨∪说脑?,不算是拒絕聽取意見。司馬光指責(zé)王安石“致怨”,王安石說道:“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爆F(xiàn)在有這么多人在埋怨,他在開始推行變法的時候就預(yù)料到了。王安石一一駁斥了對方的觀點,表明了自己變法的決心。
二、轉(zhuǎn)守為攻,深入分析頑固派指責(zé)自己的原因
王安石在辯解的過程中先是“守”,在守的同時又抓住了問題的關(guān)鍵,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之后便轉(zhuǎn)守為攻,深入分析了頑固派指責(zé)自己的原因。
司馬光從五個方面對王安石進行了批評。王安石針對這些問題逐一反駁,這是在辯解,是“守”。之后,他開始轉(zhuǎn)守為攻,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從高處著眼,深入分析了頑固派指責(zé)自己的原因。頑固派之所以阻撓變法,是因為他們“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他們自私狹隘,所以不愿意為國效力。他還指出了司馬光違忤“人主”的旨意,不為天下興利除弊的錯誤。特別是“辟邪說,難壬人”的說法,毫不客氣地將對方置于無比尷尬的境地。那些士大夫不體恤國家,不贊成變法,“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王安石偏偏沒有跟他們一起隨波逐流,而是積極響應(yīng)陛下的號召,不在乎個人利益的得與失,只希望國家變得更強盛。正因如此,他才會招致士大夫的怨恨。王安石實施變法的最終目的是 “除舊弊,興邦國”,而士大夫阻撓變法則是出于一己私利。一公一私,對比鮮明,高下立見。
三、巧用典故,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
王安石在自辯的時候并沒有空談,而是巧妙地使用了“盤庚遷都”這一典故,證明了推行變法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在商朝時期,盤庚為了謀求更好的發(fā)展,挽救當(dāng)時的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但是他的這一決定招了貴族階層的強烈反對,有些激進的貴族甚至煽動平民來鬧事,試圖動搖盤庚遷都的決定。因為這實實在在地觸及了他們的利益。遷都后,他們會失去現(xiàn)有的土地,再也無法享受奢侈的生活。但是盤庚并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計劃,“度義而后動”,狠狠地打擊了蛀蟲一般的貴族階級,同時又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威望。盤庚身為一代君王,在實施“變”的決策時尚且受到了那么大的阻力,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臣子,實施變法必然會遭到許多人的指責(zé)和謾罵。
王安石巧借“盤庚遷都”的典故,指出在一定時期唯有“變”才能幫助國家更好地發(fā)展。盤庚的決策雖然招致了貴族們的一致抵抗,但他頂住了壓力;如今自己的變法主張同樣觸及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那么受到他們的指責(zé)和打壓也是肯定的。王安石巧借典故表明了自己要實施變法的決心,展現(xiàn)了“不為怨誹之多而改變決心”的果決與剛毅。
綜上所述,王安石立主變法,并且保持初心,不曾動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他據(jù)理力爭,轉(zhuǎn)守為攻,巧用典故,在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的同時揭露了士大夫的頑固與守舊,使得整篇文章氣勢磅礴、柔中帶剛。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昌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