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登高》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人通過描寫自己在秋日登高時所見的景象,抒發(fā)了內(nèi)心孤獨、寂寥、苦悶的情感。杜甫在年輕時曾游歷四方,后前往長安應(yīng)試,卻因奸相李林甫弄權(quán)而落第。為謀求進身之途,他不得不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謀求官職,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最終雖被朝廷授予了官職,卻依然不受重用。安史之亂后,杜甫流落至西蜀一帶,疾病纏身,再加上年紀漸老,再難回到故鄉(xiāng),因而心中常有悲情?!兜歉摺芬辉姵浞值乇磉_了杜甫的身世之嘆。下面,筆者就詳細解讀一下詩人在《登高》中流露出的情感。
一、悲秋之情
秋日之景雖蕭瑟,但觀景之人不同,其獲得的感受往往也會不同。同樣是以“秋景”為題材,王維筆下的秋景是清新雅致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劉禹錫筆下的秋景是寧靜祥和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杜甫筆下的秋景卻是凄清肅殺的。在詩作的開篇,詩人便寫道:“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弊髡呙鑼懥恕凹憋L”“高天”“沙渚”“飛鳥”等物象,勾勒出一幅悲秋之圖,極力渲染出秋日的肅殺。不同的意象相互映襯,為詩歌奠定了“悲”的情感基調(diào)。時逢寒秋,草木蕭瑟,風急天高,猿聲不斷,鳥兒在空中不停地徘徊,想要尋求一處棲居之所。此情此景,讓詩人心中倍感凄涼。詩人以“風急”起句,營造了悲涼的氣氛,之后又對“落木”“長江”作了細致的描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碧а弁?,漫山遍野都是樹。秋風吹過,樹葉紛紛掉落?!笆捠挕倍旨又亓恕八 敝校弧盁o邊”和“不盡”則擴大了空間,將人的視線由眼前的“落木”和“長江”引向遠方。而江水滾滾的景象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時光”,從時間層面讓人感受到悲傷。無論是空間上的遙不可及,還是時間上的轉(zhuǎn)瞬即逝,都給人一種蒼涼、悲愴之感。這種悲愴和蒼涼既來源于詩人筆下的景色,又來源于詩人的內(nèi)心。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天地萬物之上,使悲秋之意更為濃厚。頷聯(lián)緊緊承接首聯(lián),使得悲秋之情隨著“蕭蕭”的落葉和“滾滾”的江水,彌漫于天地之間,讓讀者也能與詩人感同身受。
《登高》一詩因秋而起,詩中的情也因秋而變得更濃。這無邊的秋色觸動了詩人的心,詩人便借此道出內(nèi)心的悲、苦、痛。無論是高天、長江、沙渚還是落木,一旦入詩,便沾染上了這濃烈的悲意,成為承載詩人情感的容器。
二、思鄉(xiāng)之情
前四句詩重在寫景。詩人通過描寫典型的秋景為全詩奠定了“悲”的情感基調(diào)?!耙磺芯罢Z皆情語”,很顯然,他并非為了“悲秋”而“悲秋”,而是要借此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愁緒。那么,他所“愁”的又是什么呢?在頸聯(lián)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叭f里悲秋常作客”,其他人“悲秋”可能是因為不忍看萬物凋零,杜甫“悲秋”則是因為“常作客”。唐代的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焙茱@然,杜甫筆下的“萬里悲秋常作客”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只身一人,同樣是在他鄉(xiāng)漂泊,同樣恰逢秋日,他們都因孤苦無依而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如果說《登高》的前四句詩是在借秋日之景含蓄地表達詩人心中的情感,那么“萬里”一句則是直抒胸臆,直接道出了他“悲秋”的原因。杜甫在年少時也曾度過了一段衣食無憂的時光,后歷經(jīng)戰(zhàn)亂,四處奔波,流落他鄉(xiāng),難以回到家鄉(xiāng),只能對著無邊的落木和不盡的江水長聲哀嘆。“萬里”一詞反映了離家之遠,“?!弊謩t寫出了詩人旅居他鄉(xiāng)的狀況。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后四處游歷,又因安史之亂而被迫前往西蜀,寄居于浣花溪畔,之后又遷至夔州,途中奔波流離,始終難有安身之所,再加上年事漸高,其思鄉(xiāng)之情越加濃烈?!兜歉摺芬辉娬嵌鸥υ谫缰菥幼r所作。
“萬里悲秋常作客”雖只有七個字,卻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到家鄉(xiāng),卻又無法回到故鄉(xiāng),只能對著蕭瑟的秋景嘆氣。
三、孤寂之情
如果說“萬里悲秋常作客”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那么“百年多病獨登臺”則表達了其孤寂之情。因為他常年飄零他鄉(xiāng),不得回歸故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便變得更加濃郁。而“百年多病”則寫出了他當時糟糕的身體狀況。自安史之亂后,杜甫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精神和肉體遭受著雙重折磨。其身體每況愈下,以至于臥床不起。這種糟糕的身體狀況無疑更讓他感到煩悶?!岸嗖 倍植⒎窃娙藷o法回鄉(xiāng)的托詞,而是他對自身生活狀況的真實概括。古人常言“多事之秋”,是指一個人如果經(jīng)歷了太多磨難,其心境自然也會發(fā)生變化。詩人原本滿懷抱負,以為憑借才華可以報效國家,結(jié)果非但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還因亂軍身陷囹圄,在他鄉(xiāng)漂泊。個中凄苦,難與他人細說?!鞍倌甓嗖 币呀?jīng)是人生中的不幸,“獨登臺”則加重了這種不幸。在正需要家人陪伴的時候,他卻流落他鄉(xiāng),獨登高臺,身邊沒有親近之人。這是何等的孤寂?試想:高臺之上本就清冷,罕有人跡,詩人形單影只,登上高臺,望不見故鄉(xiāng),只能感受到天地的蒼茫。疾病纏身、漂泊他鄉(xiāng)、孤苦無依……對一般人來說,有任何一樣都會難以承受,更何況是將這些不幸疊加于一身?詩人借《登高》一詩表達了身處異鄉(xiāng)、無人相伴的孤寂之情。之后,詩人自然而然地發(fā)出身世之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回望自己這一生,經(jīng)歷的磨難實在太多了,如今雙鬢染霜,壯志難酬,想喝杯酒消愁,又因身體不好而只得作罷。
李清照在《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寫道:“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雖然杜甫在《登高》中并未發(fā)出如此深重的嘆息,但詩句中的悲苦卻早已充塞天地、溢于筆端。他改變不了任何事,甚至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只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走。
總之,《登高》一詩中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閱讀這首詩,我們不難體會到其中的悲秋之情、思鄉(xiāng)之情和孤寂之情。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