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航 閆靜怡
2023年5月,一起由校園欺凌引發(fā)的悲劇引起廣泛關注: 江西九江一名14歲初中女生被指遭校園欺凌后留遺書投河溺亡,家屬稱,一年前,女生曾多次要求轉(zhuǎn)學,事發(fā)前曾遭同學圍毆,并被拍視頻。
每當看到校園欺凌的報道時,我們的心總是會不禁地揪緊,然而這樣的惡性事件還在不斷上演。校園欺凌給受害者帶來的不止是身體上的傷痛,更有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如何面對校園欺凌問題,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成為一個擺在全社會面前的問題。本期“心理訪談”欄目,我們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的范航老師和北京市回龍觀醫(yī)院的閆靜怡老師與我們共同探討相關問題。
本刊編輯:“校園欺凌”這個概念是如何被提出的?“校園欺凌”和我們常聽說的“校園霸凌”“校園暴力”“打鬧”“欺負人”等概念有何異同?
● 范航:校園欺凌由挪威學者奧爾韋烏斯教授最先展開系統(tǒng)的研究,至此全世界開始逐漸關注這一社會性問題。校園欺凌又被稱為校園霸凌或校園欺負,是指在校園環(huán)境中,某一學生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有意地、反復地、持續(xù)地施以負面行為,造成受害者心理或身體的不適或傷害。我國最先開展校園欺凌研究的是張文新教授,他認為校園欺凌是兒童之間尤其是中小學生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攻擊行為。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欺凌的特點有三個:一是以大欺小,以強欺弱,雙方中有一方占據(jù)絕對的力量優(yōu)勢或人數(shù)優(yōu)勢,因此被欺負者是無法給予同等回擊的。二是蓄意性,一般而言欺凌行為的發(fā)起者都不是一時的頭腦發(fā)熱,而是有預謀、有計劃的行為,欺凌者會事先確定好時間和地點。三是反復性,欺凌行為與平時的打架沖突不同,欺凌者會反復地、不定期地對被欺凌者實施欺凌,從而不斷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的身心影響,直至成年后期。因此,平日里所謂的學生打鬧,甚至兩個人打架或肢體沖突均不屬于欺凌的范疇,只能歸納為一般性攻擊行為。
本刊編輯:校園欺凌有哪些種類和形式?
● 范航:校園欺凌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根據(jù)欺凌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將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可進一步分為直接身體欺凌(推搡、踢打、抓、咬、勒索、恐嚇、搶奪財物或破壞私人物品)和直接言語欺凌(辱罵、起外號、嘲諷、挖苦、譏諷);間接欺凌主要是指關系上的欺凌,例如串通他人共同排斥、散布謠言、背后誹謗等。身體欺凌、言語欺凌和關系欺凌也是目前主流的分類標準,其中關系欺凌是目前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不斷普及,網(wǎng)絡欺凌成為了一種新的欺凌形式,主要包括信息泄露、網(wǎng)絡謠言、騷擾電話、人像涂鴉或人肉搜索等,由于網(wǎng)絡欺凌具有匿名性、跨時空性和連續(xù)性等特點,因此危害性更大。
無論何種欺凌形式,均會給受害者造成創(chuàng)傷,因此預防校園欺凌應當綜合考慮校園欺凌各種可能存在的形式。
本刊編輯:欺凌者通常有哪些特點,他們欺凌他人可能有哪些動機??
● 范航:欺凌者往往在學校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有著所謂的“小弟”或“跟班”,進而彰顯自己在班里甚至學校里的“江湖地位”。最新的研究表明,欺凌者可能具有一種“黑暗人格”,即冷酷無情特質(zhì),他們在欺負弱小者的時候不僅不會覺得殘忍和心疼,反而覺得有趣,甚至很多新聞中都可以看到旁觀者用設備錄制視頻,視頻里面充斥著受害者的哭聲和欺凌者的笑聲。
他們的動機主要有3種:一是缺錢,從而選中好下手的弱小者搶奪錢物,例如搶錢上網(wǎng)、抽煙、喝酒等不良行為。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有一種“殺雞儆猴”的作用,欺凌行為往往以群體的形式出現(xiàn),即欺凌現(xiàn)場有欺凌者、被欺凌者、欺凌協(xié)助者、煽風點火者、旁觀者以及欺凌阻止者等,其中旁觀者人數(shù)居多,因此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但這會給被欺凌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者會選擇退學甚至自殺。三是替朋友出頭,很多欺凌案件是緣起于某學生跟其他人發(fā)生了摩擦,放學后找所謂的“大哥”幫忙出氣,從而造成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本刊編輯:被欺凌者身上的哪些因素使他們相對更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 閆靜怡:被欺凌者往往性格比較內(nèi)向,主要表現(xiàn)為在學校環(huán)境中與同學交往少,不善交際,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限,自尊心低;家庭環(huán)境中多以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為主,孩子容易形成性格軟弱、遇事無力反抗的特點。這樣的性格特質(zhì)容易成為被欺凌者,在面對欺凌行為時,他們不敢向?qū)W校、家長進行報告,往往選擇忍氣吞聲,不敢反抗會進一步加重欺凌行為;如果告知父母而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甚至會有家長將過錯歸于自己孩子身上,這會加重被欺凌者的自我消極想法。
本刊編輯:校園欺凌的發(fā)生還有哪些外在因素制約??
● 范航:加劇校園欺凌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兩種。
首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將直接影響子女的行為舉止。一些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家庭,對子女在學校的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不太上心,不了解子女的學校經(jīng)歷;有的學生跟著老人生活在一起,屬于留守兒童,日常行為不受管教,從而放任了欺凌者的欺凌行為;還有的學生屬于單親家庭,這類學生欺凌行為發(fā)生率很高,一個主要原因是這種家庭的學生自卑感較強,往往會通過欺凌他人或者參與欺凌來引起他人關注。
其次,學校對校園欺凌的處罰措施會影響欺凌的發(fā)生率。如果學校放任欺凌行為不予以重視,對欺凌的始作俑者不采取硬性處罰,往往起不到震懾作用,學生會認為學校不重視校園欺凌,從而加劇欺凌的發(fā)生率。如果學校出臺相關的措施條例,嚴肅處理欺凌者以及欺凌參與者,則會大大降低欺凌發(fā)生的成本,從而降低欺凌發(fā)生率,維護校園安全。
本刊編輯:作為家長,當孩子主動告知被欺凌時,應該怎么做?
● 閆靜怡:首先,父母要安撫孩子的消極情緒,陪伴孩子,向孩子了解事情發(fā)展的經(jīng)過,如第一次發(fā)生欺凌的時間,以及以何種方式進行欺凌,檢查孩子有無受傷情況,告知孩子如果再出現(xiàn)類似的事情要及時向老師和父母說明,同時給予孩子信心,相信在孩子本人、父母及學校的幫助下,這個事可以得到解決。
其次,及時與學校老師取得聯(lián)系,如果欺凌行為長期存在且對于孩子產(chǎn)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應與對方父母取得溝通,同時對孩子進行專門的心理輔導,如果欺凌行為首次發(fā)生且對方有意悔改,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性,讓孩子自己解決。
最后,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動態(tài),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加強孩子與同齡人的互動,增強孩子自信。
本刊編輯: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說,從孩子的哪些異常表現(xiàn)可以初步判斷,并采取哪些措施?
● 閆靜怡:校園欺凌可分為言語欺凌、身體欺凌和關系欺凌等,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低落,成績下降,害怕某些同學,進而恐懼上學甚至拒絕上學時,就要考慮孩子在學校是否遭遇校園欺凌。
父母要第一時間檢查孩子的身體有無外傷,安撫孩子的情緒,孩子可能因為恐懼不敢告知父母自己在學校的遭遇,父母要保持情緒穩(wěn)定,給予孩子信心,讓孩子相信這件事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同時要與老師及時溝通,進一步了解在學校的事宜。如果孩子的情緒未能得到改善,必要時需要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幫助,通過心理咨詢來緩解孩子的負性情緒。
本刊編輯:對于欺凌他人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做?
● 閆靜怡:在自家孩子涉及欺凌他人行為時,家長要首先保持冷靜,杜絕以打罵、體罰等形式管教,要首先了解事情經(jīng)過,證實欺凌行為真實存在后,和對方父母溝通,涉及賠償?shù)葐栴}積極應對,整個過程要保證孩子的知曉和參與。在妥善處理完欺凌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后,父母要反思孩子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原因,積極分析其心理發(fā)展。如果是因為工作繁忙導致陪伴孩子時間少,孩子以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就要多陪伴;父母也要注意自己平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否過于粗暴,脾氣是否暴躁,讓孩子習得模仿了這類行為。如果涉及更復雜的心理原因,如孩子和同齡人相比確實脾氣急躁,遇事沖動暴力,也可以及時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幫助孩子以更溫和的方式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傊?,我們更愿意看到每個孩子經(jīng)過點播發(fā)展成思維敏捷、心智健康的個體。
本刊編輯:被欺凌者可能出現(xiàn)哪些心理問題?有哪些可以自己調(diào)節(jié),如何調(diào)節(jié)?有哪些需要專業(yè)人員干預?
● 閆靜怡:被欺凌者容易出現(xiàn)抑郁、焦慮、酒精依賴、網(wǎng)絡依賴,甚至自傷、自殺行為。對于欺凌首次出現(xiàn),發(fā)生言語欺凌(如起外號)、關系欺凌(如小團體、被孤立等),要及時告知學校及父母,避免欺凌行為進一步發(fā)展為身體欺凌。另外,孩子可以利用自己的支持資源來進行調(diào)節(jié),與朋友交流,多參加體育運動發(fā)泄負性情緒。
但很多被欺凌者反映,即便在欺凌行為發(fā)生后很多年,仍能體驗到被欺凌的場景,像“閃回”一般。因此,涉及欺凌行為都建議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首先,由學校的專職心理老師進行咨詢,保證干預的及時性,安撫情緒。其實,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嚴重,恐懼上學甚至出現(xiàn)自傷自殺行為,建議父母帶孩子進行專門的心理干預,針對孩子的情緒督導,一方面可以改善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孩子的人際關系,學會人際交往技能。
而對于家長,也可以考慮進行家庭咨詢,孩子很多時候成為家庭的“替罪羊”,被欺凌者的某些性格特征也從側面反映出家庭的問題,通過家庭咨詢,可以改善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改變對于孩子的改變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