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鳴
考點概述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的“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是高考古詩文閱讀的重要考點。考生在文言文閱讀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涉及古代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如果對其缺乏認知和了解,就會導致句子理解上的困難與失誤。因此,考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有助于提升文化素養(yǎng),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加深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
古代文化常識題通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xiàn),主要針對文言文閱讀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史知識,實際上是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答題時,考生可參考以下方法:
1.巧排除
文化常識涵蓋的內(nèi)容繁多,答題時考生可以先從熟悉的知識點入手,排除部分選項,接下來對其他選項的判定便容易多了??忌蛇x用以下幾種方法:(1)關聯(lián)法。將熟悉的知識與選項中未知的文化常識關聯(lián)起來甄別。(2)排序法。題目為年齡、科舉等序列化的文化常識時,可將其羅列出來后排列,甄別是否錯位。(3)疑今法。警惕選項以今釋古,用現(xiàn)在的說法解釋古代的詞語。
2.扣語境
高考文言文閱讀文化常識題多半可以根據(jù)一定的語境作出判斷。文化常識的語境一般包括試題語境、教材語境和生活語境。(1)當選項中出現(xiàn)較為生僻或體現(xiàn)語境含義的文化常識時,考生應迅速在文中鎖定選項所在區(qū)域,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斷。(2)文言文閱讀考查的知識大部分是以教材為依托的,遇到的未知選項盡量關聯(lián)教材,鏈接教材語境,以便作出判斷。(3)生活語境是文化常識的“本”。在具體做題中,可以聯(lián)想生活中常態(tài)化、共識性的知識。
3.識陷阱
高考文言文閱讀文化常識題錯誤選項的設置思路往往與概括分析題錯誤選項的設置思路大同小異,無外乎是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時空顛倒、范圍失當、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等。
備考鏈接
文化常識覆蓋面廣、綜合性強,涉及到的知識要點繁多且復雜,這就要求考生要能夠明確知識要點,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
1.緊扣教材,抓住重點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教材始終是考生展開復習的根本,立足教材、緊扣教材是高考取勝的不二法門。研讀歷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文化常識題,幾乎所有的選項涉及的內(nèi)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依據(jù)。所以,對于古代文化常識題的復習,要做到緊扣教材,抓住重點。日常學習、復習時,考生須高度關注教材中如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1)教材中所選課文的作者及作品介紹。(2)課文注釋中的重要文化知識。(3)課本附錄部分的專題知識介紹。(4)課本內(nèi)容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化知識??傊忌⒆憬滩?,抓住重點,隨文復習,隨文整理,集腋成裘,持之以恒。
2.分門別類,掌握方法
我國古代文化知識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考生在復習備考時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1)考生可以采用分門別類的方法,將文化知識按照天文地理、歷法樂律、典章制度、職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區(qū)劃、教育科舉、宮室建筑、禮儀習俗、姓氏稱謂、衣食住行等類別進行歸納總結(jié)。(2)考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識性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形成表格,條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記憶。(3)考生可以進行對比記憶,比如,把表示官職提升與貶降的詞語進行對比,表示官職提升的詞語有升、遷、晉、進等,表示官職貶降的詞語有謫放、貶謫、左遷、遷謫等,分組對比,巧妙記憶,印象會更加深刻。
3.強化訓練,整理筆記
考生在做好教材復習的同時,必要的試題訓練也不可缺少。在這一過程中,面對博雜的文化常識,考生必須養(yǎng)成動手記錄、歸納整理筆記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笨忌山Y(jié)合具體試題,將訓練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識及時歸類整理到筆記本上,或及時整理制作成專題知識卡片,利用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加以記憶。
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鼻貛熕鞏|。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且使遽告于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睖缁€。
(節(jié)選自《左傳·秦晉崤之戰(zhàn)》)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B.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C.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D.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2.下列對文中黑體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管,鑰匙,北門之管就是北城門的鑰匙,代指鄭國把自己都城的守御重任委托給了杞子等秦人。
B.諸,兼詞,“訪諸蹇叔”的“諸”和《齊桓晉文之事》中“不識有諸”的“諸”意思和用法相同。
C.乘韋,乘代指四,韋是熟牛皮,即四張熟牛皮作為犒勞軍隊的先行禮物,后用以比喻先送的薄禮。
D.脯資餼牽,脯是肉干,資是指財物,餼牽指牲畜。文中是泛指饋贈的各類干肉、糧食等物資。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之后,他頭腦清晰,善于聽取各方意見,最終堅持自己的主張,全力出兵攻打鄭國。
B.蹇叔勸秦穆公不可出兵,老謀深算、滿腔忠憤的他送子“與師”時指出秦師此行會在崤地受到晉人伏擊。
C.鄭國商人弦高遇到秦軍后,一邊派人通知鄭國,一邊以犒師為名,警告秦軍,暗示鄭國已做好戰(zhàn)爭準備。
D.鄭穆公接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察看,看到杞子及其部下已做好開戰(zhàn)準備,就派皇武子把他們驅(qū)除出鄭。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譯文:
(2)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譯文: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