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寶霞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閱讀審美能力與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與思考能力。
一、審美與思考能力的提升方法
1.情境再現(xiàn),感受文章之美
很多優(yōu)美的文章都具有語言簡練、用字巧妙等特點。但是,這樣的文章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而小學生對這樣的文章很難快速地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情境再現(xiàn),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理解。
例如,在學習《村景》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動畫等方式將鄉(xiāng)村的景色展現(xiàn)出來,無論是炊煙裊裊、小橋流水,還是藤青葉茂、瓜果碩美,都能夠?qū)⑧l(xiāng)村的美和意境很好地描述出來。
正值春日時節(jié)、萬物復(fù)蘇,河流中還留著幾處冰碴,遠處的山壁上有淺淺的一抹綠,近處的幾個大人在閑聊著,孩子們在嬉戲玩鬧,在溫婉的音樂中感受鄉(xiāng)村的山清水秀、安逸生活,不禁讓人心馳神往。這樣,學生在閱讀時便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鄉(xiāng)村的美、生活的美和文章的美。
2.以讀代講,感受語言美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教師置于課堂的主導(dǎo)地位,教師讀、學生聽。隨著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在多倡導(dǎo)將閱讀的主動權(quán)交到學生手里,教師是輔導(dǎo)者、引領(lǐng)者,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深入了解,使學生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學習《火燒云》一課時,課文內(nèi)容描述: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靠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了小金豬。他剛想說“你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胡子了?!苯處熥寣W生選擇其中一句話進行閱讀,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然后指導(dǎo)學生朗讀,讓學生感受文字豐富的形象美和內(nèi)在美。
3.結(jié)合思維訓(xùn)練,感受文章之美
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學生要不斷思考,增加對文章的理解,以便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例如,在學習《窗前的紅氣球》一課時,教師可采用讀與思結(jié)合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物的情感變化。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明確文章中的故事情節(jié),提出問題:科利亞為什么覺得沒意思?怎么會想到紅氣球是同學送的?根據(jù)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其次,與同學進行交流,明確同學之情是需要團結(jié)友愛、互幫互助的。最后,學生還要反思自己在同學相處中的不足之處,并且談?wù)勔院笤谂c同學相處時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這種方式便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4.讀中融情,體驗情感美
教材中的文章既簡單易懂,又具有豐富的情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融入真實的情感,并能深刻體會到文章富含的情感。
例如,在《爸爸和書》中有一段文字值得反復(fù)閱讀:
我有些走不動了,爸爸把我背了起來。過荒山大橋時,寒風呼嘯,我冷得直發(fā)抖。爸爸問我:“怎么樣,乘汽車比買書強吧?”我緊緊地伏在爸爸的背上,忍受著刺骨的寒冷,大聲說:“不,買書比坐汽車強!”爸爸點了點頭,用他的上衣把我裹得嚴嚴實實的。
這短短的幾句話,將爸爸對孩子的感情、孩子對書的感情都清晰地表達了出來。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后進行角色扮演,體會文章的情感。
5.讀中促悟,領(lǐng)會思想美
開展閱讀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實施思想教育,要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去閱讀一些難度更大的文章,并且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獨立的鑒賞和感悟能力。
例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時,教師先讓學生默讀,了解文章故事的梗概,再讓學生齊聲朗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最后,讓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和最有感觸的段落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多次的閱讀能夠讓學生感悟到文章表達的思想,體會紅軍長征的艱辛,體會炊事班長的不容易,感受一個普普通通的戰(zhàn)士內(nèi)心蘊含著的巨大能量及能夠在關(guān)鍵時刻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zhì)。
二、培養(yǎng)學生享受閱讀的方法
1.共讀繪本,連接生活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繪本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讀物,具有形象優(yōu)美、妙趣橫生、通俗易懂等特點,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
例如,在閱讀繪本《團圓》的過程中,教師先要指導(dǎo)學生了解繪本,識別繪圖,了解圖片中蘊含的內(nèi)容和細節(jié),通過對文字的閱讀明確其中想要表達的深意。學生還可以根據(jù)繪本中的圖片對繪本內(nèi)容進行預(yù)測,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繪本中蘊含知識的理解程度,尤其在對與日常生活連接緊密的繪本進行閱讀時,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
2.多元化共讀,構(gòu)建閱讀場
學生可以在課后進行閱讀,對于閱讀的方式和閱讀的地點、閱讀的時間都沒有明確的要求。但是對于如何建立閱讀場,還需要選擇適宜的閱讀方式來實現(xiàn)。
例如,在閱讀科學讀物《達爾文》時,學生可采用多元化共讀的方式。多元化共讀包括摘抄記錄、思維導(dǎo)圖記錄、圖文結(jié)合記錄、讀后感筆記、親子共讀等方式,將其延續(xù)到自主閱讀中,能夠提升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社交軟件進行課程分享,構(gòu)建以班級和家庭為主的閱讀場。
3.共讀科普讀物,分享成長體驗
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熱愛閱讀、享受閱讀的習慣,就要了解學生喜愛的讀物,并且了解哪些讀物對學生的思維提升有幫助。因為只有面對感興趣的讀物時,學生才能夠主動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
例如,教師可指導(dǎo)學生在班級中分享喜歡的科普讀物,展示學生制作的科普手抄報,談?wù)勯喿x科普讀物的收獲、體會,也可以將自己制作的科學小作品展示給大家,談?wù)効破兆髌穼ψ约旱膯⒌系取?/p>
4.聚焦人物,閱讀經(jīng)典
學生通常對經(jīng)典故事人物非常喜愛,這些人物具有非常鮮明的形象、性格、技能等特點。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哪吒、二郎神等,學生由此甚至可以延伸到對整部經(jīng)典名著的喜愛。通過對人物形象、思想和命運的分析,學生能夠不斷地拓展對相關(guān)人物或者事物的了解,從而加深對古典名著的了解。
5.共創(chuàng)語音書,共筑閱讀夢
閱讀不僅針對紙質(zhì)讀物,還可運用新媒體技術(shù)拓展閱讀的方式,使閱讀的過程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性。如,全班學生可以投票選出一篇最喜歡的文章,然后按照座位次序進行逐段閱讀。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錄音,然后將這些語音片段進行剪輯,制作成一篇語音文章。
綜上所述,閱讀是增長知識和見識的過程,讓閱讀變成一種享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愿意看到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教師要了解提升學生審美和思考能力的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