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瑞
“深度學習”顧名思義就是與“淺層學習”相對而言的,其重要標志是學生高認知學習、高階思維參與、強結構化建構,達到深入理解和主動遷移的教學目的。但是,現(xiàn)實中的一線教師在落實深度學習時卻面臨巨大困惑。許多教師表示,他們也想讓大部分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高階思維、深度參與,但是課堂就40分鐘,面對一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者是核心問題,短時間內不可能覆蓋到大部分學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能以部分“學霸”的理解為進程,牽著大部分學生走,即使是有探究、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也只能是草草而過。教師們的困惑其實在很多公開課上都曾出現(xiàn)過,許多“名師大咖”也經(jīng)常在公開課上超時,一線教師的常態(tài)課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應該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能不能讓探究前置、思考前置?于是,晉中市倡導的前置性學習的價值就凸顯出來。
當然,前置性學習的實施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前置什么。
前置性學習就是將課堂上會引發(fā)新知需要儲備的材料前置,將需要較長時間動手實踐的內容探究前置,將新知要探究的主要問題解決前置,將需要長時間思考解決的問題前置,等等。例如:數(shù)學課讓學生收集連續(xù)四年的日歷,觀察有何異同,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拆解一個長方體盒子,再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盒子;等等。
二是置于什么之前。
可以置于課堂教學之前,置于學生交流之前,置于教師引導之前。
三是前置性學習的價值是什么。
對于學生而言,一是滿足了學生個體差異,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探究、獨立思考;二是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充分了解學習內容;三是學生獲得充分的反思及提出質疑的機會,為課堂有準備的交流學習提供條件;四是學生帶著課前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成果參與課堂交流分享,會更加地自信。
進行前置性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他們能夠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問題走入課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有更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聚焦學科本質和核心問題,進行充分的多維對話、交互反饋、深度思考、思維碰撞。這時,高階思維、批判性思維才可能真正發(fā)生。學生在交流、傾聽、深度思考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核心問題,并進行信息整合、建構反思,形成結構化認知,使交流對話討論更有質量。
費曼學習法中有一個備受推崇的做法,就是“以講代學”。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就是先輸入、再輸出式的學習,即學生帶著前置學習的成果和思考,到課堂上像老師一樣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別人聽,誰講得能讓別人聽懂,還能回答同學的提問,就是最佳學習者。學生講的過程就是梳理、加工、思考的過程。學進去的是知識(輸入),講出來的才是能力(輸出)。所以,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表達、辨別、質疑、總結。
對教師而言,有了學生的前置性學習,教師的教學將更加精準。教師能夠更加精準地了解學情,找到教學的起點和困惑,實現(xiàn)以學定教;教師能把時間更多地放在精準地答疑解惑,在重難點和關鍵處點撥引導;教師能更充分地幫助學生梳理提升,形成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認知。
再聽聽來自一線教師的感悟:在前置性作業(yè)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率、參與度明顯提高,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的發(fā)言也明顯有了質量;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質量也明顯有了提升,學生當堂練習的時間充足了,課堂效率提高了。
用前置性作業(yè)撬動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功夫要下在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上和提高學生完成的質量上。當然,課堂上老師有效組織、智慧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理解建構也很重要。
一是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yè)學習單,要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本質,基于學科大概念、單元大概念,提出核心問題,以問題串引導學生或者說驅動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二是教師在課前要查看學生的前置學習單,對探究情況進行分類,提煉共性問題,精準掌握學生的困惑點,以便在課堂上有的放矢,高效交流。三是課堂要有效利用前置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在課堂上二次深度思考、高階思維,甚至在二次探究中形成更深的理解和系統(tǒng)化的建構,從而使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正如賁友林老師所說,學習過程好似學生游園,先是學生的“自由行”,接著是教師引領下的“深度游”。
當然,以前置性學習撬動學生深度學習,只是深度學習的策略手段之一,不是模式,也不是每個內容都需要前置作業(yè)。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正如深度學習在于批判性理解、在于遷移運用到新情境中解決問題一樣,課題深度研究也永遠在路上。
(作者單位:介休市金融路小學)
責任編輯郭維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