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教育價值是一個歷史性和理論性的范疇。作為一名教育歷史研究者,我通過梳理歷史上有關教育價值的不同表述,為當前立德樹人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更好地看待教育的變革和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在教育歷史的長河里追本溯源,我得到的深切感受是,教育價值首先發(fā)端于對人性的思考。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最早有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笨梢姡贾慈诵?,即天賦的道德觀念。明代的王陽明在孟子基礎上對人性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并提出教育價值在于“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的“天理”即孟子所言的良知,所以“存天理”也叫作“致良知”。孟子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在王陽明看來,這種致良知只是觀念上的明辨是非善惡。知孝悌而行孝悌才是真良知,否則還是不知。也就是說,實踐了的真知才有意義。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實現(xiàn)人格完善。這就是教育價值的第一重指向———教育使學生成為人格完善的人。
人總是隸屬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之中,所謂“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而每一種文化各有其特性,與西方強調(diào)人對自然的征服不同,中國文化傳統(tǒng)講究天人合一,注重調(diào)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文化傳統(tǒng)下生活的人,必然帶有這種民族文化特性。這種民族文化特性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教育的過程就是將客觀的文化歷史通過教育加以主觀化,使接受教育的人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這就是教育價值的第二重指向———教育使學生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對于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正當其時。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前提就是教師立身于豐厚的文化傳統(tǒng),培養(yǎng)承載民族文化生命的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總是隸屬于一定的社會時代之中,受社會時代的影響而不斷變化調(diào)整。歷史地看,現(xiàn)代教育家的教育價值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個體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對接。不論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楊賢江的“全人生指導”,還是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的“四大教育”,抑或是學前教育家陳鶴琴的“五指活動”,盡管所針對的對象和問題各異,但他們的教育價值指向都是對社會時代生活的適應和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教育既要適應當下社會生活,也要為學生的未來社會生活做準備。明確了這一點,教師就能更好地明確立德樹人的時代指向,更好地深化“為誰培養(yǎng)人”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社會階級立場。這就是教育價值的第三重指向———教育使學生成為擁有時代精神和能力的人。
總之,從完善人格到文化傳承,再到時代精神塑造,這正是立德樹人教育價值的三重指向。同時,這也可以作為立德樹人時代教師的教育價值追求,即幫助學生育人性之本、鑄國家之魂、塑時代之能。
(作者單位:全國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實踐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