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豐年
剛在評協(xié)群里看到《燈盞為草根英雄閃亮》這部書時,我以為講的是有關紅色記憶中的戰(zhàn)斗英雄的事跡。當我打開這幾十萬字的大部頭的書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竇老師幾十年來的評論隨筆集。對于竇老師,在我的腦海中有些粗淺的印象。竇老師是我們日照日報的元老,我在很多年前就經(jīng)常在報紙上讀到過他的文章,但一直沒見過他。他的文集也是第一次見到,有種迫不及待地要翻閱的心急。
其實,讀書需要一種興趣,像竇老師的這部六百七十六個頁碼的書,引起了我極高的興致。經(jīng)常有很多人和我說沒有時間去讀書,是啊,我們確實是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工作和學習中。我見到過很忙的人,也見到過不忙的人,事實上的解釋就是不得而知,很多東西是不需要答案的,但在竇老師的這部書里又是有時間概念的。文集,是從某些角度對當時的時事新聞進行議論,這也是讓我們重回記憶,翻開塵封的歲月。
竇老師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方法在新聞報道的基礎上添彩加墨,其精彩絕倫的言論擁有一定的影響力,真是不錯。今天,當我打開這部書的時候,其實就是為我們打開了一部歲月史。這是一部從1994年跨越和凝聚了幾十年的一部夾敘夾議的新聞稿集萃,也是竇老師里程碑中傾注心血的力作,所以說打開了這部書就是打開歲月新聞的印記。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在當年當時的轟動性和影響力足以讓人深思,又都在竇老師的這部書里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了出來。時代和年代,歲月和政治,歷史和風雨,都需要一部分人用一份真情去記錄和整理,而竇老師正是這一部分人中的一員。
這些發(fā)表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的文稿已被整理成冊,它不僅是一部書,還是一部歲月新聞集,就像一個人一生的履歷。它不是呆板的,而是竇老師用鮮活的文字和激烈的情懷創(chuàng)作出來的緊湊而又短小精悍的言論文。
我想起剛到張老師那里取這部書的時候,他對我說:“這部書寫評論有點兒難度,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評論文式的書……”“???”記得我當時的反應是這樣的。特別出乎意料,我還以為它是一部小說。聽了張老師的一席話,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竟然要對這部本來就是評論的書來做評論,這確實是我沒有想到的事;更沒有想到我越讀越覺出了這部書的厚重感。
全書共分六大板塊:《海曲新語》《議論風生》《人性觀察》《社會縱橫》《教育漫評》《雜感隨筆》,每個板塊收錄幾十篇到幾百篇文章不等。《海曲新語》是《從農民的新“寵物”說開去》起篇,這是以兩則新華社消息為主題的夾敘夾議,這兩則消息分別是:湖南湘潭市在鄉(xiāng)村的車輛停靠點或趕集、娛樂場所設立了公用電話亭;河南溫縣有關部門購來了沉寂多年的地圖,一時竟成了許多農民手中的必需品。竇老師把這兩則消息中的“電話亭”和“地圖”比喻成農民的“寵物”,這也是事實中的肯定,這兩件物品確實很受歡迎,從而竇老師懂得了這是農民對市場經(jīng)濟的需求心。竇老師更深入地想到了在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的進程中,我們的政府部門和有關單位是如何為農民服務的。
在《海曲新語》板塊中,四十四篇新聞消息的評論,竇老師用精湛的筆墨和不同的心聲,就事就議,頗是豐富多彩,各現(xiàn)千秋。
《議論風生》《人性觀察》《社會縱橫》《教育漫評》《雜感隨筆》等板塊也是竇老師從不同的消息、不同的題材寫出了不同的精論之作,因而也彰顯了竇老師不同的文筆和風采。
我從這一篇篇議論文中走來,這部書不僅讓我看到了許多的信息和事件,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如竇老師的擇語和落筆都是有著前呼后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之意,議論性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助推著我們怎么從中受益,而又學到了寫評論文的主觀和次意之間的妙筆之精辟。我相信,只要用心而認真地讀完竇老師這部分類清晰的《燈盞為草根英雄閃亮》,不但能豐富我們很多的認知,還能讓我們學會寫議論文的很多技巧。竇老師的后記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我們不說竇老師因這評論的寫作取得的成功和喜獲大獎,讓我感受頗深的是竇老師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總結,如書中所言:
新聞時評緊抓熱點、針砭時弊、觀點獨特,或批評,或吶喊,或辨析,為弱者發(fā)聲,為不平吶喊,為美德鼓掌,除了報刊,各級黨媒的各大門戶網(wǎng)站為原創(chuàng)寫手搭建起一個廣闊、理性的發(fā)言平臺,輸出觀點、影響社會……
無論什么題材的作品,我們在寫作之初,都會先考慮主題,都會有自己的寫作觀點,好的文章好的觀點,是會有影響力的,有了共鳴和影響力就是好的作品。
所以說,只要認真地讀過《燈盞為草根英雄閃亮》這部書的每位讀者,都會被閃亮,不但閃亮了眼神,也閃亮了涌動的心……這確實是一部難得的新聞評論力作的亮點。它很值得我們收藏、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