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莉
楊絳先生說,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想起那些被書照亮的日子,我深有體會。
記得我六歲那年,有一天心血來潮,一個人爬到家中布滿灰塵的閣樓里去“翻箱倒柜”,意外地翻出了好幾個抽屜的連環(huán)畫,什么《紅日》《花木蘭》《楊門女將》等等,有好幾十本。書頁雖然大都陳舊泛黃,但對于那個年代只能在家天天玩兒泥巴的山村小孩兒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盡管當(dāng)時大字不識多少,但是光看那栩栩如生的圖畫就很入迷。懵懵懂懂中,我認(rèn)識了替父從軍、擊敗外敵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知道了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滿門忠烈楊家將……雖然都是囫圇吞棗式的閱讀,但這些書向混沌初開的我打開了一扇文學(xué)啟蒙之窗。
進(jìn)入縣城上中學(xué)后,我逐漸接觸到更多的文學(xué)書籍,閱讀的欲望也一發(fā)不可收拾,從孔子的《論語》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從魯迅的《吶喊》到路遙的《人生》,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到蕭紅的《呼蘭河傳》……
學(xué)校門口有一家新月書店,巴掌大的店面,擺滿了許多可以出租的書籍。記得讀高一那年,我和幾個室友非常癡迷金庸寫的武俠小說,一起合租了十幾部。面對郭靖的俠肝義膽、黃蓉的古靈精怪、楊過的幽默風(fēng)趣、小龍女的高冷美麗,以及段譽的“凌波微步”,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讓大家像上了發(fā)條一般埋頭苦讀。有時看得盡興,大家還忍不住來一場“唇槍舌劍”。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夏日的午休時刻,幾個室友坐在床沿兒討論金庸筆下最具俠義風(fēng)范的人物。正爭得臉紅耳赤、唾沫橫飛之際,被查寢的班主任撞見,最后集體被請到宿舍門口足足“享受”了半小時的“陽光浴”……
往事如風(fēng),這些難忘的美好時光雖已逝去,卻給寒窗苦讀的我?guī)聿簧贅啡?,也讓我在寫作時,多了些靈動。
高考那年,我取得了不錯的語文成績。我想,其中一大半得益于廣泛的課外閱讀,甚至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還毅然選擇了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
步入大學(xué)校園,我又幸運地遇到了不少知識淵博的任課老師。從詩歌到散文,從小說到戲劇,從湖畔詩人到海派作家,從中國文學(xué)到外國文學(xué)……每次在課堂上聽他們旁征博引、眉飛色舞地講解,我都感覺走進(jìn)了一片新天地,震撼之余又倍感過癮。
那段日子,我不知疲倦地游走在圖書館的排架之間,如饑似渴地與中外文學(xué)經(jīng)典對話交流:跟著三毛徒步翻越撒哈拉沙漠,與徐志摩依依惜別“西天的云彩”,隨戴望舒尋找雨中如丁香一樣的姑娘,為保爾·柯察金的自強不息、意志剛強而心生敬佩……也從余華的《活著》中體會到生命的變幻無常,要堅強地活在當(dāng)下;從路遙的《人生》里明白了“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從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里懂得了人生不只有愛情,要學(xué)會適時放手,才能到達(dá)幸福的彼岸的道理……在這些經(jīng)典書籍的引領(lǐng)下,我領(lǐng)略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軌跡,也感受了或喜或悲的多彩世界。
時光荏苒,如今的我早已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語文老師。盡管工作繁忙,但我依舊保持讀書的習(xí)慣,偶爾也會與學(xué)生分享我的讀書故事,為他們推薦值得細(xì)讀的經(jīng)典著作,告訴他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道理。因為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看到更加廣闊浩渺的天地,才能源源不斷地裝滿自己那“一桶水”。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yuǎn)?!焙軕c幸,在最好的年紀(jì)領(lǐng)略到讀書的美妙,也讓我有機會從鄉(xiāng)村走進(jìn)城市,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成長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一路走來,那些有笑有淚的讀書日子,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的青蔥歲月,賦予了我豐富的知識、不懈奮斗的動力,也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