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鑒堂主人
古書畫收藏講究流傳有緒,主要基于以下幾點:一是為辨別真?zhèn)翁峁┮罁?jù);二是解決鑒賞中遇到的問題;三則為明晰書畫的流轉(zhuǎn)路徑;四是為綜合判定其收藏價值。在判斷一件古書畫的流傳時,應從材質(zhì)、題簽、年代、畫風、題跋、批注、印鑒諸多方面觀察審定。本文借清代畫家張棟的山水冊頁,來一窺其中奧妙。
該冊頁為設(shè)色紙本,尺幅2 5厘米×3 4厘米,共十三開,加外版題簽“張看云山水冊精品”。作者張棟(170 5年至17 78年)為清中期書畫家,字鴻勛,號玉川,又號看云山人。江蘇吳江平望鎮(zhèn)人。曾以貢生入太學,博學工詩、擅書畫,乾隆十六年(1751年)聘纂南巡盛典。山水宗王原祁,兼師“元四家”。繪畫多用干筆、不喜設(shè)色,挺秀蒼茫,著有《看云吟稿》,《墨林今話》《清畫家詩史》等有載。
此十三開冊頁之中,十開為張棟所繪的山水小品 ,三開為顧汝敬、狄音和陶燾的觀畫題跋。全冊共有印章近6 0枚,包括畫家自用印、收藏印、鑒賞印,此外還有跋文,這些對于考查畫冊的流傳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作者的十開繪畫本身筆墨精妙,墨分五色,濃淡相間,風格各異。筆墨之間頗有古意,近如清初王原祁,再至“元四家”中倪瓚、黃公望,上溯米芾等,點染皴擦間,前人風貌依稀可循。每幅繪畫均有書法自題,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行楷書就,清晰可識。詩、書、畫、印齊備,可謂所見張棟存世作品中之極品。從收藏印和鑒賞印可知,此書畫冊前后曾經(jīng)清中期、晚期及民國書畫家和官員藏鑒。
張棟山水冊頁書盒,帶有題簽“張看云山水冊精品”。
“湘湄”印
“湘湄”印顧汝敬、余叔巖跋文
“渠楚南經(jīng)眼”印、“鄒道沂收藏書畫之印”
張棟山水冊頁書盒,帶有題簽“張看云山水冊精品”。此山水冊頁最早的藏家應是清早期詩人、書畫家袁湘湄,即袁棠(176 0年至1810年),畫冊中可見“袁棠”“湘湄”印多方。袁棠字甘林,號湘湄,江蘇吳江人,與張棟同鄉(xiāng)。嘉慶元年(17 9 6年)舉制科,為兩江總督鐵保記室(秘書)。行、楷出入晉、唐諸家。工詩,少時與郭麘、朱鐵門游,結(jié)竹溪草堂詩社。兼好六法,與奚岡交,究畫理,下筆益工。嘗為其甥陳子玉作松風仙館圖,蒼秀遒媚。著有《秋水池堂詩》《洮瓊館詞》。
另一位同時代的藏家為蘇州人士顧汝敬(17 3 0年至18 0 6年),原名汝龍,號蔚云。書冊中有顧汝敬題跋一篇,署款“蔚云顧汝敬”,下方鈐印兩枚:一為白文“ 顧汝敬印”,一為朱文“蔚云”。顧汝敬家世士族,尤以文學、詩歌著稱,與友人組成詩社,人稱“竹溪七子”。其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取入江庠,乾隆五十年(1785年)恩貢,嘉慶九年(18 0 4年)賜舉人。有《研漁莊詩文稿》《說叢畫苑》等著作。顧汝敬比張棟年少25歲,其子顧兆曾,字鶴齡,號恂堂,工畫山水,得張棟指授,仿王原祁筆意神似,著有《顧恂堂畫冊》。
眼的印記?;乜串媰缘谝豁?,上有一方“渠楚南經(jīng)眼”印章,為實業(yè)家渠本翹所有。渠本翹(18 62年至1919年)原名本橋,字楚南,山西祁縣人。家族為山西巨商,本人則科舉出身,曾為光緒十八年(18 9 2年)進士,任內(nèi)閣中書。曾留學日本,任駐日本橫演總領(lǐng)事,回國后為候補官吏。1 9 0 9 年任山西大學堂監(jiān)督。后來隱居天津,從事文物收藏和著述。辛亥武昌起義后,被清政府任命為山西省宣慰使,未就任。1919年病逝于天津。
在前文提到的顧汝敬所題跋文右側(cè),可見著名京劇老生余叔巖邊跋介紹顧汝敬數(shù)語,但筆墨簡略,并未用印。余叔巖(189 0 年至1943年)字小云,官名叔巖,湖北羅田人,多才多藝,工書,能畫,亦酷愛收藏。其出生于梨園世家,一生演出京劇眾多,對“譚派”
藝術(shù)進行了較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成為“ 新譚派”的代表,世稱“余派”,與楊小樓、梅蘭芳在當時京劇界并稱“三大賢”,又與馬連良、高慶奎并稱為京劇第三代的“老生三杰”。
本畫冊多頁中還見有“君達心賞”“樊氏君達”“樂生長樂”印章。該印章的主人為舊京琉璃廠詠文齋書畫鋪東家樊君達(19 0 9年至19 94年),亦精鑒賞、富收藏。樊君達名文通,河北深縣人,自幼跟同鄉(xiāng)蘇永乾在貞古齋中學習鑒定書畫。其過眼書畫頗多,悟性極高。北京匡時2 014年春拍有一幅《汪士慎梅花手卷》,成交價4 0 0 多萬元,其上就有樊君達的跋文“香中別有韻,請極不知寒”,鈐印亦為“樊氏君達”“樂生長樂”。
在本冊最后一頁“寒江獨釣”中,有著名畫家徐燕孫的專用印章“下博徐氏霜紅樓珍賞書畫印”。此印并未蓋在畫幅內(nèi),而是蓋在畫幅外,可見其對此書畫的珍愛。徐燕孫(1899年至1961年),名操,號霜紅樓主,齋號
畫冊中還有一方“鄒道沂收藏書畫之印”,該印章的主人為晚清官員鄒道沂,精于鑒定,富收藏。鄒道沂字申府,山東聊城人,于光緒十四年(18 8 8年)中舉人。曾被清廷任命為山東岱南觀察史、山西雁門道道伊,與李鴻章、袁士凱、閻錫山同鄉(xiāng)。嘉慶元年(17 9 6年)舉制科,為兩江總督鐵保記室(秘書)。行、楷出入晉、唐諸家。工詩,少時與郭麘、朱鐵門游,結(jié)竹溪草堂詩社。兼好六法,與奚岡交,究畫理,下筆益工。嘗為其甥陳子玉作松風仙館圖,蒼秀遒媚。著有《秋水池堂詩》《洮瓊館詞》。
另一位同時代的藏家為蘇州人士顧汝敬(17 3 0年至18 0 6年),原名汝龍,號蔚云。書冊中有顧汝敬題跋一篇,署款“蔚云顧汝敬”,下方鈐印兩枚:一為白文“ 顧汝敬印”,一為朱文“蔚云”。顧汝敬家世士族,尤以文學、詩歌著稱,與友人組成詩社,人稱“竹溪七子”。其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取入江庠,乾隆五十年(1785年)恩貢,嘉慶九年(18 0 4年)賜舉人。有《研漁莊詩文稿》《說叢畫苑》等著作。顧汝敬比張棟年少25歲,其子顧兆曾,字鶴齡,號恂堂,工畫山水,得張棟指授,仿王原祁筆意神似,著有《顧恂堂畫冊》。
張棟山水冊頁書盒,帶有題簽“張看云山水冊精品”。
畫冊中還有一方“鄒道沂收藏書畫之印”,該印章的主人為晚清官員鄒道沂,精于鑒定,富收藏。鄒道沂字申府,山東聊城人,于光緒十四年(18 8 8年)中舉人。曾被清廷任命為山東岱南觀察史、山西雁門道道伊,與李鴻章、袁士凱、閻錫山同鄉(xiāng)。嘉慶元年(17 9 6年)舉制科,為兩江總督鐵保記室(秘書)。行、楷出入晉、唐諸家。工詩,少時與郭麘、朱鐵門游,結(jié)竹溪草堂詩社。兼好六法,與奚岡交,究畫理,下筆益工。嘗為其甥陳子玉作松風仙館圖,蒼秀遒媚。著有《秋水池堂詩》《洮瓊館詞》。
另一位同時代的藏家為蘇州人士顧汝敬(17 3 0年至18 0 6年),原名汝龍,號蔚云。書冊中有顧汝敬題跋一篇,署款“蔚云顧汝敬”,下方鈐印兩枚:一為白文“ 顧汝敬印”,一為朱文“蔚云”。顧汝敬家世士族,尤以文學、詩歌著稱,與友人組成詩社,人稱“竹溪七子”。其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取入江庠,乾隆五十年(1785年)恩貢,嘉慶九年(18 0 4年)賜舉人。有《研漁莊詩文稿》《說叢畫苑》等著作。顧汝敬比張棟年少25歲,其子顧兆曾,字鶴齡,號恂堂,工畫山水,得張棟指授,仿王原祁筆意神似,著有《顧恂堂畫冊》。
畫冊中還有一方“鄒道沂收藏書畫之印”,該印章的主人為晚清官員鄒道沂,精于鑒定,富收藏。鄒道沂字申府,山東聊城人,于光緒十四年(18 8 8年)中舉人。曾被清廷任命為山東岱南觀察史、山西雁門道道伊,與李鴻章、袁士凱、閻錫山皆有書信往來。近年,市場上也曾見到鈐蓋有這方收藏章的古代書畫作品。
晚清鑒藏家狄音也曾經(jīng)眼此冊,并題有長跋。狄音為江東人士,其為本冊所書跋文落款即為“江東狄音”,用印為“海清詩書畫印”。狄音善鑒藏,并擅詩、書、畫,尾跋中可見其學識水準。以往古書畫中也曾見其題跋,在北京保利2 0 14 年秋拍中,一件董其昌《仿古山水卷》以5 0 0 多萬元成交,卷上有啟功、鄧以蟄題跋,亦有狄音的長跋,落款為“天下第一江山撨隱狄音題”。
在書畫冊最后有一篇跋文,署款“陶燾詒孫”,加蓋“陶燾之印”,此處的“詒孫”便是清代畫家陶燾(1825年至190 0年)的字號,其晚年號矩齋,又號東江老畫師。陶燾為江蘇昆山周莊人士,是當代著名書畫家陶冷月的祖伯父。善畫山水,學董其昌,蒼莽渾厚,不落恒蹊。筆意峭拔,皴法疏簡,焦墨蒼古,別有意趣。又能畫松鶴,極古健。著有《箬溪漁唱集》。
君達心賞”印
狄音跋文
陶燾跋文
“下博徐氏霜紅樓珍賞書畫”印
除了清代藏家,此冊頁上也可見晚近各界名人過眼的印記?;乜串媰缘谝豁?,上有一方“渠楚南經(jīng)眼”印章,為實業(yè)家渠本翹所有。渠本翹(18 62年至1919年)原名本橋,字楚南,山西祁縣人。家族為山西巨商,本人則科舉出身,曾為光緒十八年(18 9 2年)進士,任內(nèi)閣中書。曾留學日本,任駐日本橫演總領(lǐng)事,回國后為候補官吏。1909年任山西大學堂監(jiān)督。后來隱居天津,從事文物收藏和著述。辛亥武昌起義后,被清政府任命為山西省宣慰使,未就任。1919年病逝于天津。
在前文提到的顧汝敬所題跋文右側(cè),可見著名京劇老生余叔巖邊跋介紹顧汝敬數(shù)語,但筆墨簡略,并未用印。余叔巖(1890年至1943年)字小云,官名叔巖,湖北羅田人,多才多藝,工書,能畫,亦酷愛收藏。其出生于梨園世家,一生演出京劇眾多,對“譚派”藝術(shù)進行了較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成為“ 新譚派”的代表,世稱“余派”,與楊小樓、梅蘭芳在當時京劇界并稱“三大賢”,又與馬連良、高慶奎并稱為京劇第三代的“老生三杰”。
本畫冊多頁中還見有“君達心賞”“樊氏君達”“樂生長樂”印章。該印章的主人為舊京琉璃廠詠文齋書畫鋪東家樊君達(1909年至19 94年),亦精鑒賞、富收藏。樊君達名文通,河北深縣人,自幼跟同鄉(xiāng)蘇永乾在貞古齋中學習鑒定書畫。其過眼書畫頗多,悟性極高。北京匡時2 014年春拍有一幅《汪士慎梅花手卷》,成交價400多萬元,其上就有樊君達的跋文“香中別有韻,請極不知寒”,鈐印亦為“樊氏君達”“樂生長樂”。
在本冊最后一頁“寒江獨釣”中,有著名畫家徐燕孫的專用印章“下博徐氏霜紅樓珍賞書畫印”。此印并未蓋在畫幅內(nèi),而是蓋在畫幅外,可見其對此書畫的珍愛。徐燕孫(1899年至1961年),名操,號霜紅樓主,齋號“霜紅樓”。早年參加中國畫研究會,是2 0世紀中國最杰出的工筆人物畫家之一。曾任中國畫院副院長,重視傳統(tǒng),功力深厚,繪畫人物間能穿插山水、祥云、瑞石、寶樹珍花,造就出中國文人和民眾夢幻中的人間仙境。
經(jīng)過以上一系列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
此畫冊作于176 6年,即畫中落款處的丙戌年,其時張棟61歲,這是其晚年作品。該作品于1782年之前最初被袁棠收藏。顧汝敬所書跋文對書畫作了高度評價,袁棠、顧汝敬與張棟都是同時期同鄉(xiāng)人。此后則由稍晚的山東鄒道沂收藏。
再細讀狄音和陶燾的兩篇跋文,均寫于18 7 0 年。從跋文可知,此時畫冊已轉(zhuǎn)由“范君讱言”收藏?!白氀浴被驗椤胺毒钡奶枺淙耸钦l,還有待考證?!?范君讱言蓄畫甚多……讱言其許之否乎”一段,告訴我們范讱言的書畫收藏已具相當規(guī)模。
有趣的是,這位“范君讱言”與本冊后來的收藏者“樊氏君達”遙相呼應——“讱言”者沉穩(wěn)低調(diào),“ 君達”者開放豁達。包括狄音、渠本翹、余叔巖、徐燕孫等,均為之后留下痕跡之人。
據(jù)此可以梳理出冊頁在諸多藏家手中流傳的順序,依次為:張棟、袁棠、顧汝敬、鄒道沂、范讱言、狄音、陶燾、渠本翹、余叔巖、樊君達、徐燕孫。
總之,此十三開冊頁原裝舊裱,繪畫精致,充滿古意,詩題深透,文華燦爛。冊頁中各種印章,多姿多彩。加上眾多名家加持,流傳有緒,可謂彌足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