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北京市東城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wn828@126.com
在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當講述計算機發(fā)展史的時候,我們讀到的更像是一部西方國家的計算機發(fā)展史,而我國計算機的發(fā)展歷程卻鮮有介紹。在現(xiàn)實中,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中的大部分部件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館中,而我國最早的計算機實物乃至研究資料卻早已難覓蹤跡。正因如此,挖掘并講述中國自己的計算機故事,無疑具有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中國計算機的往事就在這一串年代和型號中: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計算機—小型電子管數(shù)字計算機“103機”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shù)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成功運行;1959年,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試制成功;1965年,我國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通過國家鑒定;1977年,我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DJS-050”研制成功;1983年,我國第一臺巨型電子計算機—“銀河-Ⅰ”研制成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億次……這一連串的“中國速度”是否超出了你的想象呢?
中國計算機的往事還在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中。提起“兩彈一星”元勛,可謂人盡皆知,那么,中國計算機事業(yè)的元勛又是哪些人呢?從2010年開始,中國計算機學會設立“終身成就獎”,授予那些“在計算機領(lǐng)域有卓著成就和巨大貢獻的資深科技工作者”。請記住這些獲獎者的名字:張效祥、夏培肅、楊芙清、徐家福、汪成為、金怡濂、董韞美、陳俊亮、張鈸、陸汝鈐、周興銘、倪光南、沈續(xù)榜、唐澤圣、胡啟恒、李伯虎、何新貴、周巢塵、沈昌祥、魏道政、陳國良、孫永強、胡守仁、張景中。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計算機元勛。
中國計算機的往事還在一幕幕真實的記憶中。那些景象在今天看來或許已難以想象,但卻如實記錄下了中國計算機發(fā)展從無到有的一路艱辛。
當今天的學生在圖形化環(huán)境中輕松實現(xiàn)編程的時候,你可曾想象出當年的“編程”是什么樣子的?張綺霞是我國第一代程序員中的佼佼者,本領(lǐng)之強很多男同事也甘拜下風。她編程的過程就不是用詞匯“寫”程序,而是直接編寫機器語言,在紙帶上打小孔,修改程序要剪貼紙帶打補丁,用上千的小孔向計算機下指令。當時人們形容,別說編寫程序,就是想看懂它,也足夠“恐怖”,陳賡大將在參觀到這一幕時也是肅然起敬。
你可曾想到,今天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我國早在60多年前就開始了探索的腳步。1957年,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訪問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鼓勵學校研制一臺會下棋的計算機,演示并且驗證一下機器能否具有智慧。哈工大選擇了“三堆棋”作為突破口,經(jīng)過一年多的奮力攻關(guān),會下棋的計算機終于在1958年11月亮相北京,這臺戰(zhàn)無不勝并且能說“請您走”“您犯規(guī)了”的機器棋手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明星。